股癌逐字稿 EP155:我怕練太壯
逐字稿內容
歡迎收聽《股癌》。本集節目由「力捷威」贊助。
力捷威擁有專業的研發團隊,透過嚴謹的製程及測試,開發出高效的保健食品,是有醫師跟營養師推薦的好口碑品牌。這次想分享「力捷威維生素 D3」,因為這陣子在家裡的時間變長,能曬到太陽的時間變少,容易造成體內的維生素 D 不足。如果 D 不夠的話,人會懶洋洋的,感覺比較勞累,對維持健康也會有影響。來不及靠太陽或食物,想偷懶靠營養品補充 D 來提升保護力,就不可以錯過力捷威的維生素 D3。
力捷威「高效維生素 D3 錠」原料是使用瑞士大廠 DSM 非活性 D3,能夠有效幫助產生保護力,同時加強鈣吸收、調理生理機能。保健食品不只是吃心安,還希望要有效被吸收。這款添加了一個酷東西:美國專利 AES 發酵物,它有四種營養酵素可以增強營養補給,同時提供了鈣、鋅、鎂、錳四項活性礦物質,創造保護健康元素,還可以保護成分不被胃酸破壞,就像是幫 D3 包了一層防護罩,讓它順利地通過,然後營養大釋放。
每天補充高單位的維生素 D 來增強身體的保護力,讓你在關鍵時刻保護力也罩得住。吃維他命很怕有夠大一顆難吞嚥,我吃過了,不用擔心,這款顆粒很小不難吃。推薦近期長期居家辦公的上班族以及年長者,想要調理生理機能、提升保護力都可以試看看。家中備有一罐力捷威「高效維生素 D3 錠」,一天一顆快速補充原本缺乏的維生素 D,輕鬆就可以強化居家期間最需要的保護力。
它的原價是 1,800,現在只要 999,優惠只有到 7 月 16 號,第一次放出超低價福利,有興趣的朋友們務必把握機會,也可以在連結裡找到相關的介紹跟購買的網站。
***
OK,昨天亞馬遜創了歷史新高,蘋果也在洞口,就在歷史新高附近,也準備創歷史新高。我本來還寫了一套劇本,講說亞馬遜應該會在 Jeff Bezos 7 月 20 號要上太空的時候,一起上太空。我知道有些人會講說 Blue Origin 跟 Amazon 是不一樣的公司,但這有什麼關係?很多時候股票就是吃一個題材、一個話題,話題對了、氣氛對了,有時候股價就上去了。只是超出我們的想像,亞馬遜提早上去,在 Andy Jassy 交接的時候就先上去了。
又有人在說會不會是因為 Jeff Bezos 下台,所以是慶祝行情,亞馬遜就突破歷史新高。或說什麼對於 Andy Jassy,就像是股東們投下信任票,把這股票買上去。或者有些人講說,可能是因為美國國防部的 JEDI 合約(Joint Enterprise Defense Infrastructure),他們是一個雲端建置的合約,本來這個合約是給 Microsoft,現在說要分給亞馬遜跟 Microsoft,還有看其他廠商有沒有意願要投標,從本來的 JEDI 變成 JWCC。當然有很多的理由都可以去找,但是我覺得亞馬遜其實本來就是屬於市場上估值沒有到特別貴的公司。當然我們是用未來現金流折算的估值方法去看,沒有特別貴,你用 P/E 看的話當然是很貴,就是看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讀。
那亞馬遜突破了,蘋果也在洞口,所以還蠻期待蘋果也可以持續地進攻,那就變成幾乎算是全壘打,美國最主要的公司都上去了。那 Netflix,本來尖牙股之一的這個 N,好像很多人說尖牙股的 N 應該要換成 NVIDIA 才對,因為 Netflix 表現沒那麼好。我之前在財報前孤注一擲,把本來可能要分三批加碼的部位一次打進去,結果財報後跳水 10%,所以我們就錄了一集〈王妃往地上飛〉。那現在呢?解套了。那時候丟進去也解套了,現在它回到了 540 幾。
我覺得〈王妃〉還真有機會。很多人講說希望《股癌》可以接到 Apple 的業配,那我們就要去買 Apple 的手機。其實 Apple 是不太廣告的。那他們講說,那你會不會幫你自己的公司、有投資的公司業配呢?會啊,不然我他媽的每一集開頭在介紹影集在幹嘛?我就在救我自己的 Netflix,這樣講一講之後,大家買一買,我們的 Netflix 就解套了。
在美國這邊應該是很難喊盤。在美國這邊,我殊難想像有一天 SEC 會來講說我在喊盤,因為他們市場真的太大了。所以即便我們這邊跟他講說什麼要進攻什麼標的之類的,應該對於他們的市場來說,就像是拿一個石頭丟到一個湖水裡面,差不多是這樣子。
美國表現很好,我們看到標普 500 連續創了七天的新高,那納斯達克也跟著新高,台股也攻了歷史新高,所以一切欣欣向榮,一切都是非常好,市況都很不錯。目前整個市況比較差的市場就在中國這邊,像是中概股、港股。港股其實嚴格來說,它沒有跌破它的區間,它就還是在那個位置盤整,在那邊震盪。
只是這陣子因為中國,怎麼講,就是我們的總加速師習近平,應該是他授意的,就開始在打擊他們自己的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的。他們要去美國上市,在國內一定就要先通過審核,然後才到美國去。最近那個「滴滴出行」被打歪了,App 被下架,然後在美國這邊 IPO 剛上市就破發,跌爛。
很多人就解釋說,因為共產黨想要去……因為看到它的數據可能會被美國人拿去,不爽我們中國人數據被美國人看到,所以我要先把你下架,我要先整改你。但是我個人覺得,其實背後的因素應該不太單純,就像當初的馬雲一樣。很多人在馬雲被整改之後,就講說本來就該這樣做,馬雲這樣放貸有可能會釀成下一個次貸風暴。即便其實我們從很多客觀數據上來看,馬雲做這樣已經行之有年了,在放貸的部分,他比較像是一個媒合,不是他自己在那邊放貸。所以很多對他的指控,我覺得有點像是事後說故事,但本質上我覺得就是跟中國的人治社會有關。反正簡單來講,就是看你不爽,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把你弄死。
這也是我們今天講說投資中國的企業要比較小心的地方,就是你押單一企業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但最近看起來是,就算你是押中國的 ETF 也一樣,因為現在是有點皇城之內風聲鶴唳,大家都很害怕說下一個被打到的是誰,所以很多科技股都在跌。要不要進去空中國概股呢?我個人還是覺得不太建議。就算它的表現沒有很好,就有點像是美國在 2 月成長股表現不好,很多人也覺得成長股的末日到了,但現在就活起來了。我相信中概股之後的表現還是會有,因為中國光是吃他們自己的內需市場,還是有相當程度的表現。
只是最近中概股之所以討論熱度又會變高,最主要原因還是跟 Mohnish Pabrai 跟查理蒙格他們都買進阿里巴巴,美國一些機構有在買進中國的股票有關,所以大家可能一直來看,就發現說你看這些大師們也會套牢,這是很正常的。短期之內,我覺得中國的股票最近盡量應該是不要去抄底,我會建議不要去抄底。當然富貴險中求,有些敢去承擔這個風險,搞不好就買在一個可能是短期內的最低點。但是我覺得我們一般看到中國開始在搞這種整改,開始要鐵拳制裁的時候,不會只有一波,可能會走好幾波,大概是我的建議。
***
OK,我們今天來跟大家聊一下「博文」好了,就是「健身工廠」這家公司。我剛好在兩天前有寫文章寫到,寫完之後隔天就漲了,就要講說「作手來了」。這支股票是沒有買,但是我研究它,對它還蠻感興趣的。因為健身房產業我之前有想要去投資,那時候後來就打退堂鼓,原因是我發現要投入的資本是蠻大的。那時候我要找的那一塊地,人家跟我開出來的價格,有一位是懂健身房的,他自己已經有開過幾家了,我是想加入他的下一家。算了一下要幾千萬,所以我覺得它是一個資本支出很高的公司。
同時也聽到館長在他自己的直播裡面,那應該是一兩年前了,就有提到說他們的人事成本占了營業額的四成、五成,想說跟鼎泰豐一樣,還蠻酷的。所以我對這個產業就還蠻有興趣的,一直有去了解。
同時要另外一個層面,是因為我一直都會去注意那一種,像是波克夏海瑟威這樣的公司,它本身因為是保險公司,跟你收的錢就是浮存金,可以拿去投資。那有點像是,你現在預收的款項,這個部分你可以拿去做賺利差的行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酷的生意模式。類似的東西你可以在百貨業,或者像是龍巖,龍巖也算是這種做生前契約的公司,也是先跟你收一筆錢,那這筆錢他可能可以拿出去投資。那健身房應該也算,但是健身房的投資比較像是,他跟你收費的錢就拿去再滾下一家健身房,所以就是有蠻多財務槓桿在裡面的。
這也是一個進入門檻蠻高的產業,至少以這種大健身房來說,你一投入資金,就至少應該是要七、八千萬以上。館長是講說他的館都是破億,那博文這邊我查到的資料是講說可能也差不多是一億上下,我看到有網路的文章寫說是七、八千萬,但是這不可考了。大概算一下,我覺得應該是一億多,應該是有機會,就看這個場館的大小,跟他用的用品是怎麼樣之類的。
總之博文在六月開出一個超垃圾的營收,但我覺得這個很垃圾的營收是可以預期的,反正就已經三級封城,你就不能上健身房嘛,當然健身房的營收一定會很爛,這一定是爛到爆炸的。那我們看一下博文的營收結構,它的三成是來自於教練課,大概六成五左右是來自於會費,四趴是入會費,再來一趴就是它的其他商品,像是賣裡面的產品,或者說他們有一個小品牌是做芳療的,叫做「人體工房」,但是只有在高雄那邊的館有,那一趴的收入是來自於這裡。所以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說,當我們今天三級封城下去,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像這種大企業的營收,都可以直接幾乎是拉到歸零去,那何況是一些小健身房。
但是我覺得不要過度看空這個產業。我們之前有跟大家分享過,我自己在旅宿業的經驗是,在去年三月台灣根本就沒有什麼事,只是因為一個疫情的恐慌之下,在第一個月大台北地區就倒掉大概 100 家左右。就從我們那個 Booking.com 的後台來看,直接少掉了 100 個競爭對手,大概是一成,就直接少掉一成。那後來我就沒有持續追蹤,但是一路以來其實都有人倒掉。
在旅宿業或健身、觀光,我覺得應該都會看到類似的情形。觀光可能還好,因為觀光它需要的資本可能更大,但是旅宿跟健身,它會有那種小資型的,就像健身房現在有很多是那種健身工作室,我覺得這些都會把市場給分食掉。在經歷過這次的疫情之後,應該有很多財務不佳的公司會倒掉。在他們倒掉之後,我覺得剩下來的,其實在疫情之後可以期待一個復甦潮。
但是這邊我講一下個人意見,當然也不知道準不準,但是我個人的想法是,我覺得我們的復甦潮一定不會比歐美這邊來得猛。我們現在在看歐洲盃,看到英國人,他媽超浪漫的,一堆人幾乎在那邊沒有戴口罩,沒有在屌你什麼的。那邊唱歌,幾乎在打什麼……英國的皇室也沒有人在戴口罩,貝克漢、Ed Sheeran 唱歌的那個紅髮艾德,也沒有人在戴口罩,大家在那邊看球賽。他們的疫苗施打率大概一半左右。就會發現歐美人他們真的比我們天性樂觀,真的是非常信奉這種「不自由毋寧死」的想法,你不可以管我,就是要出去玩。
我們之前會笑他們,但是這陣子看一下,我覺得他們就是在展示塔雷伯的「反脆弱」,這就是一種反脆弱。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沒有把你殺掉的,會使你更強壯。他們前面是死了很多人沒錯,但是現在除了這個疫苗之外,像 Boris Johnson 之前講的什麼群體免疫,大家覺得是笑話,但在他們這邊好像也真的實際有在發生中。
我們現在也看到,不只是歐洲,在美國這邊也有出現所謂的「服務大於產品」的現象,這個 Kevin O'Leary 也有在他的影片裡面提到。什麼叫做服務大於產品?前陣子疫情正在燒、剛解封的前後,其實產品這邊拉貨拉得很大。比方說 work from home,你可能會在家裡需要電腦、需要筆電,線上課程需要買 Chromebook,所以這些拉貨很大,也造成我們整個供應鏈,像是面板、觸控晶片、影像晶片,或所有電子零組件相關的東西,拉貨變得非常強勁。這個部分是疫情的第一個階段,在產品的爆炸這部分。現在有點像是進入第二個階段,就是在服務的爆炸。
那什麼叫做服務?服務就是你要出去玩、要買機票、要住飯店、要吃餐廳,這些就是服務。現在也有蠻多的分析師都期待之後在復甦的第二階段,我們會看到很多服務相關的公司可能會表現得很好,我覺得大家可以注意看看。只是在台灣,我覺得應該會稍微遞延一點。就像大家提到的,你看英國人可能疫苗就打到這個程度,大家就敢出去之類的。我覺得台灣就算打到這個程度,我們應該還是會有很多……我自己的笑話是這樣,我覺得台灣的最強的防疫是「道德防疫」,就是使用這種道德來防疫。
怎麼說?你在外面你沒戴口罩,馬上被拍照、上傳公審。大家會去……有些餐廳,或像我上次跟大家講說苗栗有一個狗的游泳池,他都已經跟大家講說他現在變包場制的,就是一次只能一組人進去,然後做他們的消毒,就還是會被人家幹說「都已經疫情了,你還敢開放」或什麼的。人家還是要做生意,不然人家會死。我覺得這就是道德防疫,很多人會用這種道德去壓別人。
但是某種程度來說,這個雖然我們覺得有點民粹的味道,可是反過來說,他對於防疫造成的效果是卓越的。你會怕被大家檢討,所以你就會不太敢出去之類的。我覺得台灣就算打到像英國這樣的程度,你還是不會看到我們什麼直接進去把某個球賽擠滿,或者說大家這種瘋狂暴力出去玩之類的。我相信那個程度跟歐洲人的復甦比起來是會有差,就是台灣人比較怕死。
所以復甦股可以注意,但是我相信它的爆發程度應該不會像歐美這麼大。但是你就要去注意說,它可不可以撐到這個復甦之後的紅利。因為很多人倒掉,所以這個需求是一樣多的,不是說什麼疫情讓三分之一的人死掉,死掉的人其實不多,這個需求是一樣多的,但是供給是很明顯變少的。所以其實這些活下來的公司,我覺得大家可以看。
只是像博文,畢竟它不是我真的很喜歡的產業,我只是有興趣去了解,但我也不會買進或什麼的。所以你看到那個博文突然那兩根,其實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有時候就是會塞到,你知道嗎?你剛講的東西,那這個東西就漲上去了,跟我是沒有關係,就是跟大家聊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已經把英國的例子講完了,也講了我對於它復甦的看法,就是復甦是可以樂觀去看待的,但是速度應該是不會像歐美這樣爆發性回去健身房。最近在我們自己的 Telegram 群裡面有看到,就有些人講說「解封了,終於可以去健身房」,馬上就有人回答說「你確定你要去?不要吧?不要害什麼醫療崩潰」,就是我們會有這種道德防疫的現象。所以我相信我們這個復甦的速度不會像他們這麼快,但是還是可以去期待它。
那博文,有些人會擔心說它會不會倒掉之類的,它的帳上現金夠不夠,付租會不會太高?它財務狀況上 OK,而且它最屌的一點是,它其實是南部的一個大集團。它除了博文是「健身工廠」之外,還有「柏仁」,柏仁是一家醫院,就我所知應該是南部這邊最大的婦產科醫院系統。他們是兄弟黨,好像是一個爸爸,爸爸是不知道做什麼生意的,那也是很不錯,然後之後這個兄弟黨一個是醫院的院長,一個是健身房的館長,然後另外一個好像就是被健身房的館長找去當經理人,就是三兄弟的樣子。那這個老闆本身就是跟館長一樣,有在健身,現在看來在台灣要開健身房一定是要健身吃爆。我覺得他的理念也很不錯,就是要去推廣台灣的運動風氣。
那我們從運動風氣這部分來看的話,我覺得台灣的運動風氣……怎麼講,雖然他在法說會的報告裡面有寫說台灣人有在運動的有八成,他媽的,我是不信,我是完全不相信這個數據。他裡面寫說是政府單位委託外面的人調查的,我是完全不相信。大家可能覺得說上公園甩甩手、在那邊扭腰扭曲就叫做運動,那不是運動。那我們就直接看這個健身房的滲透率,我覺得應該是比較準。
你會發現整個亞太地區,最有健身風氣的還是紐澳,就是紐西蘭跟澳洲,他們的健身房滲透率大概來到 15%,就是說 15% 的運動人口他們會跑去健身房開戶,成為會員。往我們東亞這邊來看的話,最高是南韓,大概來到 7%。那日本跟新加坡大概來到 6%。再來就是中國,大概有 3%。台灣大概 2.2%,接近 3%。那像是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的話,就是 1% 都不到。
我覺得看這個數據應該某種程度也是反映了整個國家的生活水平。你比較有錢的國家就可能會開始比較注重這一塊。如果你在沒有錢的國家,可能想說他媽的,我就拿一根桿子旁邊插兩個石頭就是健身,就是臥推了。那有錢一點之後,可能就會想上健身房。
上健身房只是第一筆,如果說你去看博文的整個營收占比,你會發現教練課占三成,其實算是蠻多的。以這種小型健身房來看的話,它教練課占比甚至會高於五成,甚至六成以上。教練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去增加 ARPU(每用戶貢獻營收)的管道。你除了付會費之外,你還會在這邊上教練課,同時你可能還會買他們的乳清跟產品,你可以把一個人的身上榨出更多的營收。
博文的這一塊我覺得是做得還不錯的,在教練這部分有維持在三成。這個應該是大家要看的看點,因為會費這邊比較像是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它的營收會從這邊進來。這個會費的成長速度應該是不會到特別的快,但是如果說現在有買會員的,他有辦法把它轉換為去上教練課,開始付出更多的附加服務的話,我覺得這可能是這家公司最強大的動能,這是我自己小小的看點。
同時也看到一個蠻有趣的東西,就是他在財報裡面的數據顯示,這個東西我昨天拿到 Telegram 去問大家,因為一時之間我看你有點看不太懂,就是他是把薪水的部分放在營業成本裡面。一般我們的認知,薪水應該是要放在營業費用裡面。你算毛利的時候,是只有算製造出某個產品所需要的成本,你賺到的營收去減它,就是你的毛利,毛利率是這樣看。
在健身工廠博文的案例上,我們發現說他有把教練的薪水,應該是教練的薪水在我的推估,放在營業成本裡面。那他把租金也放在營業成本裡面,而不是放在營業費用、管銷研裡面。這個我昨天是一開始有點看不懂,但在那個群組裡面的 Joyce,就是做會計的大大,住在英國,還有一些群友的幫忙之下,就大概了解了。
反正你只要是提供直接服務,這個服務是直接有關於產品的,像這個健身工廠的教練,基本上他是拿一個本金的底薪,再外加教練費。教練費就是我要有賣課我才有教練費,那這個本金,就是他底薪可能是比較小的,教練費用可能是他接客多的話就會比較多。他直接產出教練課這樣的一個服務,也就是他們的產品,所以在他教練課的收入,就是薪水的這部分,就可以把它算在營業成本裡面,如同這個場館的租金一樣可以算在成本裡面。那他可能就會把他的本金的部分,就是他底薪的部分,放在營業費用裡面,連同於像是櫃台、或者像是業務,他們的薪水應該都是放在營業費用裡面。那營業成本這邊就是放說這個教練直接產出教練課服務這件事情,那他就可以算是營業的成本。這是我看到一個我覺得還滿有趣的現象。
其實博文,我們除了可以期待他之後在解封,或者說後疫情時代,因為他對手死掉一大堆,所以可能有一點機會。但是其實在去年,就是 2020 年 3 月的時候,他就講過一樣的東西,公司對外的新聞就有提到說現在競爭對手很多會爬掉。那只是沒有想到到了 2021 年的 6 月、7 月,還是有一樣的狀況。所以其實像肺炎,還是有很多變種或什麼的,但我覺得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因為這些變種基本上不會殺人。就像 Delta,他讓英國的確診數創高,跟死亡數字沒有很顯著的衝上去。
我覺得他可能造成的比較多是心理上的恐慌,不是實際上的衝擊跟影響。但是回歸到在台灣的話,就是剛剛提到的道德防疫這部分,可能大家會怕、大家會緊張,所以你確實是不知道這些健身房到底還可以撐多久,就是還需要撐多久。但是如果說他背後的現金是很強力的話,我是覺得應該是不需要太擔心,特別是他們是一個大集團,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相信應該是可以繼續撐下去。了不起就再撐個一年吧,但是應該是不會到這麼慘,當然是這樣。
所以今天大家跟大家聊一下博文這家公司,因為我覺得是蠻有意思的,健身房這個產業,我們自己平常在健身嘛,但是可能對它未必是真的很了解。那我大概看了一下法說會資料跟財報之後,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這樣的內容。
其實我覺得他們也是蠻屌的,他們在疫情的狀況之下,今年還是額外再開了十家,就是他們叫「十個廠」,就是健身工廠,還在額外開了十個廠。同時,這家公司的持股有一半都是他們的董監事以及關係人,就是他們的內部人持有。我相信這家公司對於他們的整個經營展望應該都還是非常樂觀的。這個指標是很重要,大家還是要去看出公司派他們到底實際上持有持股有多少。當然不是絕對,有些公司派可能沒有拿多少股票,一樣會漲,但是如果說公司派拿很多的,比較像是他跟你在同一條船。好像我們之前提到說,當我今天要去投資一個人創業的時候,我自己的心得就是,如果你自己不敢貸款、不敢壓下去,你不敢站大股的話,反而我不敢投資你,代表你自己都沒信心,那我怎麼敢?所以這也可以把它當同樣的參考。好,大概是這樣。
好啦,那我們這一集就跟大家聊健身房。好,那我們接下來就來進入一下 QA 的部分。
***
**D-WayNaked24:**
> 五星吹捧,吹吹吹出你的水水就不用……(後面被咖飛掉了)
>
> 最近納斯達克指數很好的,隨意也慢慢變正的,尤其是 `HOL`(好像是一家火箭公司),這支虧損也在縮小。請問癌大,這支股票合併變成 `ASTS`(`HOL`)發展是否會變成太空界的特斯拉呢?
其實我跟你講,像這種大概在十幾塊、二十塊的雞蛋水餃股,然後他是做太空、太空通訊、火箭,這樣的股票很多,但是有一大堆都是本夢比。這支我沒有去了解,但是我給你一個勸告,我看過很多這樣子的東西,還有一些做什麼太空影像攝影,反正就是很多很炫的題材就對了。但是他們一大堆基本上就是停在一個賣夢的階段,就是我們說的本夢比。
當然其實很多的公司都是從本夢比開始的,我覺得投資這樣的東西風險是有限的,當然你如果 all in 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創投,因為你現在進入的就是一個很早期的階段,所以他當然有可能最後面就是畫虎爛就去死了,可是他有可能最後面就變成一個厲害的大公司。
但是要記得,一直強調的,任何一家公司做出 prototype 其實可能是相對容易的,但是他要拿來量產或商用,甚至要拿來獲利,可能就是最最困難的一環,就做出一個樣機應該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可能有時候不要暈船,你可能要去押的話就是小小的押一點,但是這個東西是下檔有限的,因為一支就十幾塊,那你可能不會也不要押太大。它是可能會,如果本夢比變成本益比、成真的話,那他就會賺很多很多的錢。但是我個人會建議你要稍微注意一下,因為我看過太多太多這樣的標的了,特別是這一兩年很多這種小股票,都畫了一個很漂亮的夢給你,自己要稍微去看一下。這次我是沒有研究,所以不直接評論,只跟你說看過很多類似的東西。
> 第二個想說,Elon Musk 也發推特說 "Free Britney",希望 Britney 找回人生自主權。他所面臨的真的太難想像了。
要我老婆跟我講這件事情,就是說為什麼 Britney Spears 的財產要給她的爸爸管。那是因為她之前好像是被法院判定精神有問題吧,所以財產是給家人託管。我覺得這件事情是有點怪啦,就是我自己的想像比較合情理,當然不是說法律,因為法是各地定的法不一樣,但是我覺得比較合情理的做法應該是,如果你說她可能會亂揮霍或爆炸的話,那你可能可以去把她一部分的資產凍結,也只是她有小孩子,因為你要去照顧小孩福利,或者說有家人要扶養,那可能凍結一部分。但是完全整個把她……然後開始去控制她,我覺得她是真的蠻可憐的。
而且其實 Britney 她最慘的地方是在,她應該是現在整個世界上的藝人,最早起一波然後被狗仔逼瘋的,就是整天拍她、跟她,就搞到整個很崩潰。所以我覺得她真的是蠻可憐的。很多名人,他之所以有名、賺很多錢,他是承擔很多東西,就是「名人稅」,有些話不可以講的,有些東西要被人家公開檢視,明明就沒有欠你什麼東西,可是大家可以直接公然去講說你哪裡怎麼樣,你怎麼樣,就可以把你所有的私事都翻出來,所以我覺得還真的蠻可憐的。
***
**中原大雕哥:**
> 封建燒老都給狗幹,髒話謝老闆安安。
>
> 想問全職投資這個萬年議題。假設本夠厚,例如準備好了 2 million 的美金,那穩穩地投大盤 VTI,每年保守抓個 10% 就好,那一年拿 100K 出來花。當然會視牛熊調整,剩下的獲利再滾進去。請問這樣算全職投資嗎?
>
> 我的疑惑是大部分認識的全職投資都是當沖或是短線抽插,請問是不是除了賺錢,也想要拚績效、達到個人成就滿足呢?謝謝。
好,是這樣說,因為你如果是買 VTI、VOO 或是 0050、0056,我殊難想像為什麼你要全職去盯盤。所謂的全職投資,就是你把股票當成一個工作,那你現在講的比較像是退休。假設你有一大筆錢,然後去押這個,這個叫退休,不叫全職投資。
全職投資的意思是,你會花了很多時間來看盤,可是你買這種東西,你他媽就不需要看盤,所以這不叫全職投資。之所以會講到全職投資,就是說你會希望把自己的周轉率拚得更高。比方說我們今天放 0050,你就是期待每年可能是 8% 左右的報酬,隨便舉例,類似這樣。但是你覺得這樣不夠,所以我要花更多的時間,我要去做個股的研究,或者說即便我不做個股研究,我要在 0050 裡面做價差,好,雖然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蠢的事情,但是假設有些人想要這樣子的話,那他勢必是要花更多時間去盯盤。
全職投資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去達到你本來可能是一天花 20 分鐘看盤沒有辦法達到的事情,你才有需要去全職投資。但是像你這個是退休,不叫全職投資,你這個叫做挖到金礦退休了。因為你是拿了一大筆錢,然後去買一個真的算是……怎麼講,如果這東西都不能買的話,股票市場沒有東西可以買了。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它其實不太算是全職投資,它比較像是高歌離席退休去了。
***
**準備抱肝工程師:**
> 五星打五星,癌大。
>
> 在這個只能宅在家的日子,推薦無聊的大家看 Amazon Video 上的《明日之戰》。
>
> 想問癌大各個產業的報價資訊是從哪裡獲得呢?
>
> 最後願受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儘早挺過難關。
我也聽到好多人在推薦這個《明日之戰》。我現在還是有 Amazon Prime Video,因為我這個人就是,雖然我投資 Netflix,可是我了解我的對手,今天如果發現 Amazon Prime Video 做得更好,他媽的 Netflix 就開始減碼,就壓過去了。但其實我投資亞馬遜的目的跟這個串流是沒有關係,我主要是看它的 AWS 這塊,電商其實也不是在我的主要考量裡面。但是我一直講說我有一筆資金是放在串流者,所以假設我發現其他串流表現得很不錯,Disney+ 假設突然整個醒來之類的,確實是有機會去做調整。我聽大家講說這部超讚,所以你提醒我了,待會把它找來看。
然後說怎麼各個產業的報價資訊是從哪裡獲得呢?這個你可以從一些需要付費的網站上去拿到,你直接去 key「記憶體報價」、「面板報價」,你應該就可以看到。如果說你是找這種付費網站幫你整理的,基本上它的東西是比較清楚,但是當然免費網站也找得到。那台灣的話呢,也有像是「電腦王阿達」,之前常跟大家提到的,他的網站上也有幫大家做這個,但是我不記得是要付錢還是不用付錢,因為我是有付錢,所以我可以看到,我不知道別人看不看得到。就是他有什麼面板的報價、記憶體的報價,有辦法在那邊看到的。所以如果是你要問這個的話是,你可以直接去查,就是某個東西空白「報價」,那應該就找到。如果找不到就用英文,很多網站都可以看。
那原物料的話,我之前也有在我的網站上,就是《股癌》的粉專上貼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報價網站。其實這些東西都蠻好找到的,你去 Google 就可以搜尋到,它並不是說什麼非常難取得的資訊。然後最後面一樣,我也是希望大家都早日挺過這個難關。
***
**yengogo:**
> 五星吹吹股癌大,股癌大你好。
>
> 股癌老菜雞自覺沒有選股能力,目前投資美股 VTI,從去年開始投資至今,到五月中投資報酬率大概是 12%,那六月再投入資金就 8% 多。雖然知道 ETF 是要長期持有,但假設投資報酬率一直提高,是否需要部分獲利了結?
>
> 感恩主委、讚嘆主委,敬祝股癌大一家幸福美滿快樂。
其實這種東西就是不太需要賣。像人家之前講說台股「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他媽的現在萬八了。如果說你當時會有這種報酬率高了我就把它賣掉,那你可能就會很可惜。因為假設說我們的認知是,人類持續成長、科技持續發展、生產力持續上升,可能寬鬆的經濟會繼續,更多的錢被堆到股市裡面,其實我們應該是可以期待指數繼續往上推。
像巴菲特說什麼道瓊,他講道瓊幾萬點?十萬點還是百萬點?他講這個我覺得也不是不可能,就是如果說時間拉長的話,是有機會看到這樣子的現象。那在台股、在美國我覺得差不多,如果說你是做指數投資,一般來說不太會做價差,不太會拿來做價差。但是你要的話還是可以,就是每個操作都是有人可以做的。
***
**我不是拉鍊卡到雞:**
> 祝福癌大孩子平安出生,還好。
>
> 孩子在我出生的時候,說真的,我也沒有真的當爸爸的感覺。直到有天孩子因為感冒住院,在醫院裡,孩子只能依靠我跟老婆輪流照顧,而我只能靠自己的時候,一種責任感襲來,才發現我真的是個爸爸了。
>
> 也祝福癌大一家能平平安安。
>
> 最後能夠幫我最近剛進股市的朋友「煜中」祝他生日快樂。我一直跟他強調,在股市裡資訊超級多,要多聽聽各方的想法,最後自己再去消化資訊,進而變成自己的策略才是最重要的。感謝。
好,這個煜中,你的朋友要祝你順利。那我覺得在股海裡面,其實就幾個基本的觀念,不要做能力不及的事情,不要亂開槓桿。槓桿記得是,你發現你的績效一直都很好,你想要加速,你再來試,但是那個是會增加風險。槓桿不是讓你賺錢變快,你賠錢也會變快,所以要稍微注意一下。再來就是隨時保持冷靜,不要跟著情緒在跑,什麼大家恐慌的時候跟著恐慌,那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好結果。祝你一切順利。
也非常感謝這位「我不是拉鍊卡到雞」跟我分享當爸爸的心得。其實我最近越來越期待,我真的覺得還好我做這個決定。雖然我現在小孩還沒有生出來,我這樣講好像是在立一個 flag,可是我還好。
然後小孩生出來,他媽的,你就在我臉上、整天臉上拉屎拉尿,在我心愛的沙發直接吐奶在上面,搞不好就把它宰了。那後面的事情我還不知道,但是我最近越來越覺得還好我做這個決定。
第一個,人生越來越無聊,每天還不是炒股。特別是,你知道有時候達成目標之後,反而那種空虛感會上來。像美股就剩兩支還沒創新高,那台股就剩這個蘋概還蹲在那,不過也算還好。但是其實整體的報酬率,去年很不錯,今年又很幸運,今年其實也很不錯。突然一瞬間真的不知道是要幹嘛。
想一想,就有一件事情可以期待,其實很不錯的,就是小孩。我不知道,我那天就在思考一件事情,我覺得小孩真正帶來的價值是,就像養狗一樣,這樣讓小孩等於狗也不太對,不是很正確。但是我覺得,當我今天看到我的狗,他可以每天起床看到我,就是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狂搖尾巴。我瞄他一眼,他就開始搖尾巴,然後繼續不理他,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只要一看他,他就會很高興,就開始搖尾巴。
我覺得小朋友也是,我就經過那個百貨公司的小孩的樓層,然後我就想到說,之後會有一個他媽的蘿蔔頭,然後就在那邊跟你講說「爸爸我可不可以買這個?」,然後「我可不可以跟那邊的變形金剛拍照?」你他媽你沒事,現在誰沒事會想要去跟什麼百貨樓層那個變形金剛拍照?但小朋友就跟你講說「我想要跟他拍照」,「我可不可以吃麥當勞?」你跟他說可以吃麥當勞,他就超高興的,然後他想要麥當勞的玩具。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光想到這件事,我會覺得超高興的,就是拿到那種你靈魂中已經缺少什麼東西,然後終於有人幫你補足這個你已經……怎麼講,像我自己覺得在市場裡面長期的訓練,會讓你對很多事情變得很冷感。我發現我的一些有在做股票的全職的,他們也是有類似的想法,你已經很難再對事情有所期待,你也很難有情緒變動,因為你會有意地去壓制你的情緒。
你以為大家在崩潰的時候,你不會受影響嗎?其實都會,只是有些人就是在壓制那個情緒。就像去年股災,Howard Marks 寫 memo 給你,巴菲特跟你講一下看法什麼的,你說他們都沒有一絲的恐慌嗎?我覺得應該也是有,只是他會去壓制那個情緒。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是,好像壓制到某個階段之後,你會有一點……你已經不太像是個人了。你對於很多的東西反應會變得……我跟你講,媽的,跟菜一樣,就像植物人一樣,因為對很多東西是沒有什麼情緒反應的。
然後突然想到你生活中有狗這樣的東西,或有小孩這樣的東西,那重新的讓你知道說,小小的、很單純的事情也可以很快樂,我覺得那應該是還蠻酷的。至少我會期待這個,但當然現在不要立 flag 立太早,媽的搞不好,拉屎在我新沙發上面,我就真的想把它宰了。
***
**水濂洞的猿外:**
> 感謝你,感謝股癌。
>
> 從股癌的創立聽到現在,感謝你分享投資概念,我也差不多是那個時期進入股票市場。回想起來,第一次看到持股漲停,第一次遇到下殺,這都是寶貴的經驗。也幸好因為聽股癌,相對的不會緊張。雖然目前還在學習中,這一年多小有獲利也知足了,畢竟我懂得不多,操作也相對保守。
>
> 在五月大跌的時候,雖然有虧損,但也還撐得住。深感除了知識技術的累積外,心法真的是最重要的。面對所有運勢的變化,盡人事聽天命,感謝股癌,祝闔家安康。
這個不用這麼多感謝,這個太客氣。那水濂洞的猿外也祝你一切順利。
確實,知識技術就是我們講的理論,很多東西都是理論上是這樣。就像我之前在 Telegram 有一次跟大家聊天講,理論上就是你去健身房三項練爆,回來吃個乳清,好好睡覺,準時睡覺早起,早上再去慢跑一個小時,他媽的你就變壯了,你身材就變好了。不是很簡單,但你發現你對人做不來。
理論上就是你買進一個好標的持續持有,跌下來的時候,跌下來是便宜給你加碼,你就這樣持續下去不就賺錢了嗎?理論上,實際上可能都亂看到下殺就嚇到了,或者說有些好公司,他下殺可能會遇到財務的危機,那可能就一瞬間就倒了,是有這樣的機會的。
所以確實在整個股市的動態裡面,理論是一回事,但實務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但當然不是說因為這樣子我們就完全否決掉理論,理論是很重要的,他可以在你可能很緊張、很恐慌的時候,你還是可以把這個理論東西拿出來提醒自己。但是你也知道,因為我們的人性就是要去防呆。就像 USB,他設計就是一端插進去,插不進去,一定要另外一個方向來插進去,它有一個防呆的機制。
那我們也會設計一些防呆機制,健身房要找離家近的,那可能管教小孩會用一些比較聰明的辦法或什麼的,類似這樣,我覺得都是某種程度的防呆。所以在股票市場也是,我們會做一些事情,希望說自己遇到恐慌或者說遇到一些不如預期的東西的時候,你不會這樣心態炸裂。因為心態炸裂是在股票市場最可怕的,你心態一旦炸裂其實你會發現很多人那種超級巨額的虧損,都是因為他心態炸裂掉,可能一時間崩潰了、壓力太大了,那終於爆發了什麼的,所以這個確實是很重要的事情。
***
**股市李小龍,選我吧癌大:**
> 謝謝謝孟恭。想請問教主委印象中您的理解,是你退伍出社會短暫做過幾個工作之後,就轉接案跟專職投資,也就是你長期處於自僱者身份,不太有機會透過公司職場累積人脈。不知道你是如何在這樣的自閉條件下,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工作與投資相關的人脈?(特別是做《股癌》之前)藉此擴大生活圈與認知邊界的呢?謝謝。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好。我確實像他講的,在自僱者那個階段,我對於股票市場的認知就是自己的研究,就是大量的閱讀,然後自己的研究。那真的開始交到朋友呢,是我開始會去上一些討論區。但是當然你一開始上討論區,你一定交到很多妖魔鬼怪,因為討論區妖魔鬼怪才是占多數。只是久了,你就開始會發現有一些真的比較強的人。我覺得那是經驗,就是你久了你就會知道,像在職場待久了,你知道他媽哪個賤人就是嘴砲嘛,就是只會講,他從來做事情就沒辦法,你就馬上就知道了。
那我也很幸運,在我們之前〈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那集就提到,我覺得那是我很大的一個轉變,就是我在網路的網友裡面找到一個阿姨,然後阿姨的知識對我幫助是很大的。但其實後面更大的幫助,是在《股癌》。所以你會發現有蠻多交易者,當然現在外面粉專很多,只是有些粉專背後是真的是蠻厲害的交易者。
為什麼大家會想要去創粉專呢?有些人會講說這個要紅利變現。像最近就有人貼給我看討論區說,《股癌》要賣書賺錢。我跟你講,賣書賺的錢有夠少,真的超少的,我業配兩三集就比我賣書賺的錢還來得多了。所以真的要賺錢的話不會想要賣書。但我覺得其實,當然我賣書的錢也都會捐出去,我跟大家強調的東西就說,有些你做的事情不是像大家想像的,就是說你要出來割韭菜,或者你要……「你這麼厲害,你幹嘛不要自己在家做就好?」沒有,真的不是像你想的那樣。
因為資訊在股票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在開《股癌》之後,其實我獲得的資訊量是我之前的……我甚至可以講 100 倍以上,就是非常的誇張。各路人馬,有些是想要認識你的,有些是他可能發現你寫的東西不錯,想要跟你切磋。這陣子以來,光是像我自己開一個 Telegram 群,大家會以為說什麼我們自己開的群組裡面一定都是韭菜,沒有,告訴你,幹,他們裡面有超多很厲害的人,只是你懂不懂得去篩選資訊而已。當然你不要去看到整天說什麼目標價,那很多時候那個都是廢物資訊。但是比方說像我們裡面有一個野菜大大,他們也是在那邊分享汽車零件的東西,二極體(diode)的東西。你看二極體,他們長得跟鬼一樣,你認真聽他講話的話,你搞不好就搭到二極體,這還不扯?之類的,隨便舉例。
就是你會開始有更多的管道去獲取資訊。確實我一開始都是處於自幹,然後突破的關鍵點是開始去上一些討論區,去看人家討論,大多數都是潛水在觀察,發現真的很厲害,就跑上去請教他。真正的大解放,就是開始寫《股癌》粉專之後。粉專拿出來之後,就有交到很多投資上的朋友,甚至相約去打電動什麼的。那你就會發現真的不是一個自幹的行業。
我相信到某個程度、某個階段,你可以回歸到自幹。但是在如果說是像我們這種主動投資派的,我知道有些蠻酷的、比較內向型的,他們是專門在鑽研財報,像我之前跟大家提到那個「冷門股獵人」,專門去買這種沒有人在買的東西,他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是這樣,可是像我是比較偏那種題材性的,我會想要知道下個會紅的東西是什麼(the next big thing)。
同時也要去辨別這個下個會紅的東西,它不是只是一個泡沫、不是一個嘴砲,它是真的會有這個因素的啟動。就像我上次舉例的,我們今天看 AR 跟看自駕車好了,哪一個題材會比較強?如果說你對於基本面有點理解,你就知道說因為 AR 了不起就是一年可能百萬套、千萬套,它跟智慧型手機、跟車子比起來,那個出貨量是小非常多的,所以你馬上就可以知道說哪個題材可能是比較強勢的。但這些東西其實你自己閱讀是可以辦到的。
但是如果說你有很多的朋友可以幫忙你,或說像我們群組這樣子,當然裡面一定會有雜訊或什麼的,有些人會整天在那邊講政治,很無聊。但是你會很高機率的,當你曝露自己在這樣的場域裡面,你是有可能會獲得更多東西的。
我覺得大家不要怕吵架、不要怕雜訊。有些人會希望說什麼「你可以做一個群組,然後裡面就是很精英的討論」。我知道你都會有這樣的想像,「可不可以把一些沒有在講政治的人踢掉?」我之所以都不會去刻意的管板,因為我發現有很多的資訊,其實是來自於所謂的人家覺得是雜訊的東西,結果其實是很有價值的東西。資訊的獲取,其實在於說你怎麼樣去判斷它、怎麼樣去使用它。就像明明〈發財〉給大師彈跟給一個廢物彈,算是一樣很簡單的譜,可是有些人就可以把它彈得很好聽。
所以我是覺得,你知道我們的《股癌》美股群、Telegram、台股群裡面,你有在裡面看你就會發現,其實真的高手很多。有些人真的會跟你分享那些就是你平常在上班族生活或是在家全職無法接觸到的東西。
再來就是粉專。其實就像是美國的一些研究指出,他們覺得下個時代搞不好已經不是分析師的時代,是社群的時代。社群討論的標的,一開始大家都會講說社群是要出貨,散戶在的地方一定就是出貨。但是我們從去年到現在就發現,很多散戶在的地方反而是市場上最強的地方,那很多機構反而是沒有參與到這一段。而且也發現一些散戶的研究能力,根本就不會輸給機構的人,他反而有時候跳脫框架思考,想得更全面。當然不是說機構都是他媽的廢物、垃圾,是說你看的話,你幹嘛不要都看,就全都要。
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確實,在一開始自己摸的時候,那個效率是很差的,就是我會花更多的時間。那現在呢,甚至我可以講白一點,我只要在外面社交、交朋友、聊天,跟大家討論就好,我甚至已經不用自己閱讀了。雖然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可是我已經不用閱讀就可以達到比之前更好的績效,因為我可以知道更多的消息、更多的來源,那更純粹、更正確的情報。你自己去看,有時候你看到某個東西,那個網站報價是假的,感覺他也不是故意的,就是他那個報價顯示有問題,那馬上就出狀況了。但是你有認識一些人,其實那個效果是會整個提升的。所以我覺得勇敢地踏出來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好啦,這一集節目先聊到這邊,就這樣,祝大家一樣隔離愉快。我們下期節目再來跟大家推一個電影好了,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