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逐字稿 EP453:🦭
逐字稿內容
本集節目由 NordVPN 贊助。
NordVPN 是全球知名的 VPN 品牌,你一定有聽過。VPN 點一下就能輕鬆切換 IP 位置,享受更多跨區追劇、看電影的樂趣。我在國外很常使用 VPN,因為可以連回亞洲區領寶物,再來就是一些串流媒體的鎖區,也能夠靠 VPN 來解決。有像是機票或是網站的比價需求,也可以透過 VPN 輕鬆達成。
NordVPN 的 Threat Protection 功能可以阻擋惡意軟體、釣魚網站,甚至是討人厭的彈出式廣告。在全球 60 個國家都有伺服器,提供穩定快速的連線品質。透過 VPN 選擇對應國家的伺服器做連結,一個帳號可以提供六台裝置使用,手機、電腦、平板都可以用。
現在前往專屬連結 `nordvpn.com/gooaye`,或是在結帳時輸入股癌的專屬優惠碼「gooaye」,購買獨家優惠方案享贈送四個月,還有 30 天退款保證,完全零風險。連結在我們節目資訊欄,提供給所有需要的朋友們。
***
這個禮拜算是過得蠻精彩的,很多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上個禮拜在好朋友的邀請之下,又把一個私廚給收集起來了,所以整個大台北地區的私廚,真的算是大多數有名的都全部吃過一遍。
其實我本身沒有在做這樣的收集,也不是美食獵人,我對吃其實也不是特別了解,不求甚解,大概可以分說中上、上,就這樣,我沒辦法分說 91 分、87 分、63 分,沒有辦法到這麼細,反正就是好吃跟不好吃而已。但就非常幸運,在產業界跟股票界朋友的邀請之下,莫名其妙地把很多間都收集了一輪,都是當一個免費仔,要付錢人家不給你付,反正就是「你怪醫,你怪醫」,然後就莫名其妙地把這個圖鑑都集滿了。
然後發現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距。股票人士比較喜歡吃的東西,我覺得是像割烹、板前鐵板燒這樣子的東西,一些比較精緻的料理。那產業人士吃的東西,其實也算是精緻,但比較偏向那種桌菜,很常會被邀請去吃桌菜。然後就是那種看起來破爛破爛的,就像說這裝潢是啥小,就是你平常可能路過,你根本不會想要進去的那種店,結果裡面是一個私廚,類似這樣子的東西吃過了好幾次。
那每次吃的其實都是感覺……飽到快要衝上天靈蓋,同時也讚嘆很多人真的可以把料理發揮到一種極限,就是每次吃都覺得非常驚訝,怎麼可以這麼好吃。那同時也知道說,這個預約餐廳有各式各樣的規則,以及可能菜單要怎麼樣去做變化。如果你今天是屁股比較大的,可能還可以要求他這個東西要調整一下。
就這個圈子好像看起來是蠻深的,也知道說有些人會靠這個賺錢,就是說我去訂一個位置,然後我帶人,你可能多給我一點錢,或是你要幫我出錢,然後你就可以進來這個餐廳。還想說啥小,連吃個東西都可以搞這麼複雜。後來還知道說,好像有些餐廳是根本連訂都訂不到,他們的玩法是這樣,就是我今天去吃這個餐廳,我同時就已經訂好我下一次的位置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可能甚至是滿一整年,你想訂都訂不到。除非可能是有人退掉,或是你可能認識老闆,有一些特別保留的位置,還可以讓你卡進去,不然是很困難的。這間變成一種身分地位象G,就是有些人想吃是根本吃不到這些餐廳的。
有看過在一些什麼立委,還是說電視媒體上八卦的時候,就一直講到那個什麼餐廳,其實也沒有這麼神秘,反正就是餐廳,那只是去參與的人可能是比較偏向產業的一些高層,或是股票做得非常大、非常有錢的人,他們會喜歡去這種地方群聚。那我吃下來是覺得,反正就是很飽,我的心得就是每次都很飽,然後東西還蠻好吃的。那吃到後來其實有一點麻木了,就算是去外面跟大家聊聊天,還蠻不錯的。很多時候都會在這種地方獲得一些高品質的內容,大家互相疏通一下一些觀念,稍微聊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這個對自己的生活都影響很大。當然大多數都還在講幹話,就是還蠻喜歡這種可以吃飽,又可以學到一點東西的行程。
***
在市場上面這個禮拜真的發生很多事情,比較大的一個當然就是 OpenAI 他們推出了 GPT-4o,「o」的意思是 Omni,就是說給大家的一個 GPT,是可以免費用到的。所以其實現在 OpenAI 的方向比較偏向說,它希望一直把他那個 token 的價格往下降,讓東西越來越便宜,可以推給更多人。但這個其實我自己也想說,可能跟微軟的一些商業利益會有衝突,因為畢竟它算是微軟養的東西,只是微軟的 Copilot 是要收錢的,那你現在你的 4o,或者說你後續推的東西,可能就會打到 Copilot,那你針對寫程式加強的一些 GPT,也可能會打到它的 GitHub Copilot。所以我就想說,它跟微軟之間這個關係,後面不知道要怎麼樣把它理清楚。
但這個 4o 推出的時候,算是在市場上造成一些轟動,也有很多人熬夜在看、去做分享,我是起床之後才看。那看了之後,當然,光看這個 presentation 就覺得說非常的震撼,就太屌了,我們現在真的已經進入一個未來世界的感覺。那它有點像是我之前跟大家推的一部電影,叫做《her》(雲端情人),現在也發現很多人去寫這件事情,因為大家可能開始注意到說,現在真的越來越像《her》。反正你只要在你的胸口可能放一個手機,或是某個裝置,然後它有鏡頭、有喇叭,就可以透過這個鏡頭看到你看到的畫面,然後透過它的運算,不管是在邊緣或在雲端,把你輸入的東西,不管是影像或是聲音處理之後,它給你一個回答,然後透過喇叭放出來。
這就是在未來我們可能看到的一個裝置。然後本來這個電影好像是在十幾年前出來的,應該可能差不多十年左右,然後沒有想到未來這麼快就發生了。現在看起來,在他們的 demo 裡面,我們已經看到雛形了。
實際上在使用上,因為我不知道多少人是真的自己有下去訂,那我用起來是覺得說,果然 presentation 會做得比較精美,實際上去用還沒有到那樣的一個效果。如果今天是用英文的話,它的反應速度大概是四到五秒,那如果用中文的話,甚至會到十秒。那大概每送三到五個指令,就會有一個斷線。我在想可能現在流量爆掉,就太多人正在玩,所以就等到可能沒有這麼繁忙的時候,再測看看它到底可以做到像他們宣稱的,可以即時地給你一些 feedback。
這個 AI 厲害的地方是,過去我們熟知這些智能助理,是我跟他講話,我要講一段,然後像我現在在特斯拉車上,我按一下語音鈕,我說「帶我到某個地址」,然後他就會給你一個反應。或是我今天要跟 Siri 講話,我要跟一些語音助理講話,就是我給他一個完整的指令。但是他們現在這一次 4o 的語音命令,是你可以講到一半,你不想講了,你直接把它卡掉,他就可以就他已知道的東西去回答你。那他講到一半,你也可以打斷他,然後繼續去講你想要講的東西,然後他就會去針對你過去講的這些內容把它輸出出來。
當你退出這個語音模式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其實還是蠻土炮的,就是把你的語音變成文字之後,放進去這個 LLM 模型裡面去跑,然後跑出來再把這個文字把它唸出來。所以其實根本上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可能在處理上做得更細,你可以做到一些即時的回饋。
在 presentation 裡面有顯示到一些蠻酷的東西,像是他讓兩個 Apple 的裝置,裡面就是 OpenAI 的模型,然後可以彼此之間去溝通,還可以一起唱歌,還蠻屌的,就是他們還會模仿和音。不然就是,如果今天把手機用腳架架起來,然後對著你可能在做算術的紙,你手在上面寫,他可以直接去糾正,或者說教你怎麼樣算。或者如果今天是在電腦上做這個 input 的話,你可能在電腦上面去寫作業,他可以開著這個模型,然後同時他就會告訴你說,三角形的長邊是哪一個,這角度是什麼,他可以直接看到你的東西,然後給你一個立即的 feedback。
我馬上聯想到,這可能是我兒子未來的家教。我不知道家教會不會失去他的工作,可是一定有些小朋友不喜歡跟真人接觸,他搞不好就用這種家教就好了。反正我在電腦上去做作業,然後去算算術或說話的東西,你這個 AI 模型可以直接給我立即的 feedback,跟老師基本上就是一樣。那只是可能有些還是會喜歡真人的老師,所以未來的老師如果你只會技術可能不夠,你要可以逗小朋友開心,可能會變得非常重要。
但整體使用下來,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presentation 跟實物上操作一定是有落差,但至少你知道說 presentation 要給你的東西就是一個 vision,未來就會長這個樣子。我相信很快,大概一兩年內搞不好就可以走到那樣的一個程度。那現在是有點落差,所以其實很多在網上吹的,可能是自己沒有下去用,因為自己下去用就知道說,它不是這樣。你看 presentation 去講,其實是有點怪怪的,因為你實際上去用,還沒有到那樣的一個程度。
所以我們還是盡量地以現在達到的程度去做分析,這樣我們也知道說未來可以改善什麼地方。我覺得有延遲,那是不是 Edge Compute 這樣的一個論述,我覺得更加的成真?對不對?你要去降低這樣的延遲,你還是要把一些算力下放,你勢必是要去增加頻寬,5G、6G 的這個說法,是不是就越來越有說服力了?之前大家都說 5G 沒用,那你現在是不是網路速度就需要更快了?處理速度要更快,一些算力可能就要下放,不然要傳輸速度非常的超貴。就是這些可能過去看起來還是很冗餘的資源,你現在看起來,我靠你真的要用到的時候,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前都說我們哪需要那麼快的網路、哪需要那麼多的儲存空間、哪需要那麼大的算力,真的要用到的時候,就發現說根本不夠用了。
好,所以雖然說目前看起來,距離它的 presentation 是有一點差距,但我們已經完全可以想像那樣未來的一個發生。那雖然它前面有提到說,好,但 Samantha 真的出現了嗎?我們真的已經有這個現實生活中的 Samantha?我覺得還沒有,因為 Samantha 可以跟你在電話裡面網愛,她們可以直接在那邊愛愛。那有看過電影就知道,我不知道會不會去講一些低俗的東西,就電影真的是這樣子演,它可以直接電愛,也就是超屌的。但是我相信可能五年、十年內,你都沒有辦法在 OpenAI 上面去電愛,或者說微軟,或者說哪一個這種封閉模型做出來的東西,你都不太可能做到電愛。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那時候在聊一些 Edge 的解放,或者是去中心化的解放,就是我們講到一些開源模型的時候,我們會說它未來很有機會,就是它必須要大解放。那這些閉源式的模型,它沒有辦法大解放,它沒有辦法去完成人類一些很原始的想像。我就是希望有 Scarlett Johansson 的聲音,我就是要 Samantha,我就要這個 Samantha 本人來跟我調情。你沒有辦法,它不會給你 Scarlett Johansson 的聲音。所以你一定要透過一些可能開源式的模型自己去 train,然後就有機會可以辦到。
所以開源式的模型在未來,我覺得會非常非常有發展機會,因為所有你現在在這種閉源式模型被封鎖的東西,你在開源式都可以做到。那我覺得這樣的未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看到可以跟你電愛、跟你網愛的 Samantha,可能就是要寄情於這些開源式的模型。
那這些開源式的模型其實真的蠻可怕的,就是你現在如果是用閉源式的模型,像我們現在要去用 OpenAI 的這些 GPT,可能不論是 DALL-E,或者說其他可以去生成 logo 的東西,你就會發現說,你要給它很精準的 prompt,它可能才可以生成你要的東西,並且你要去做很多的微調。可是其實現在很多這種,可能像對岸的人,他們在做的事情是,它直接去把它喜歡的設計,大量的餵給它的模型,它自己去 train,它比較不像這種閉源式,它用開源式,它自己把它 train 爆。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完全就是它要的一個內容,它的形狀就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這個是它很變態的地方。
但像這樣子的模型,因為它上手會比較困難一點,然後就算是你有辦法上手,可是你家的算力也不一定可以支持。所以這個東西對大多數人來講是有點距離,可是我們這邊馬上就注意到一個機會,就是 AI 絕對不會是一個大量集中化的解放會是最終的勝利。它可能在主流的市場上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但是在可能比較偏向地下的,這樣的一個邊緣式的運算,或者說一些開源式的模型,它絕對會非常蓬勃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非常篤定地去講這件事情了。
所以在未來的傳輸、存儲,或者是在那種邊緣化的一些算力,以及一些想盡辦法要去降低 fine-tune 或是在 embedding 成本的一些東西,在未來都非常有機會。
那 embedding 這個東西,過去我們當然在一些 AI 相關討論有看過,但我也是在可能前面吃飯的時候,然後跟一些業界非常強大的猛男們聊天的時候才知道說,像台灣的 Falgos,它不是一個大哥嗎?這個大哥不是打炮那個大哥,是達文西。那它的這個 AI 模型,它就是去串 OpenAI 的一個 API,當然它有跟微軟的 Azure 去做合作。反正總之說,它拿來人家的模型進來弄。
那我本來的想像是說,它串 OpenAI 的東西,所以它其實本質上,它可能不希望有一些東西會上雲,所以它做一些調整之後,可能它八九不離十,就是跟 OpenAI 的東西差不多。那直到我近期才知道說,他們可以透過一些 embedding 的技術,然後去把一些 AI 所產生的幻覺給解決掉。這些幻覺就是說,當你今天去大量的使用 OpenAI 之後,我相信大家新聞都有看到,就是它的準度會下降,它會變笨。那這個理由其實有很多,一方面就是可能說它的資料來源本身就是沒有這麼純,它可以拿到錯的資料。那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它有「自我實現預言」的感覺,就是它過去一直生出來的東西,可能之後面會方向越來越往某個方向去倒,然後它沒有辦法像過去可能拿到比較全面的資料,它可能會因為這樣子在自證之下,然後變得越來越笨。所以這個東西又讓它產生一些幻覺,那這個幻覺其實是大家一直想要解決的事情。
後來知道說,他們可以透過 embedding 的技術,這樣就是說把一些資料向量化,把它變成數字化。一方面是這些資料可能就更加的有保密效果,沒有辦法被人家幹走,你幹走你也看不懂是什麼。那二方面就是說,在一個企業角色,它要去優化整體公司的運作,它可以把所有的資料餵進去之後把它向量化,它可以讓可能使用者可以更快去取用到跨部門,或甚至是整家公司的智慧。就像是整家公司的智慧要完全可以被取用,就是透過這種 embedding 的方式。
其實想起來是非常可怕的,也就是我之前有大膽想像過一些劇本。雖然我自己的技術能力還沒有達到,可能未來我自己也想說可能會找一個工程師來把它試看看,有沒有可能去做到這樣的事情。就是我們電腦裡面會有大量的報告,有大量的資料,然後這個資料可能有些是完全不同類別的,那有一些是同一個類別的資料,可能是某種伺服器的 BOM cost。那這些 BOM cost,它其實每個月或是說每季,我們拿到新的資料,它都會不停地去改正。那我當然可以選擇我找三個工讀生,他們就是每天幫我 key,然後去更新這些資料。但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直接把這些東西輸入到某一個模型裡面,然後它直接把它整理之後,它就變成是我的資料庫。所以未來我要拿資料的時候,我就可以透過,就像是我自己內網的某種 Google,我可以直接 Google 到某一個伺服器它的 BOM cost 是怎麼樣子,然後在過去是怎麼樣變化,以前是怎麼樣現在怎麼樣,然後或者說各家的版本,它的數字是多少。就如果說我的電腦裡面的所有的檔案跟資料,可以去把它向量化之後,然後變成我可以直接去取用,哇,我覺得我整個生產力又再往上跳一個階層。
那我就注意到說現在可能 Falgos,或者說當然海外有一些專門做這種向量資料庫的公司,它不是一個新鮮事,但是這個東西現在開始給大家發現它有它特殊的機會。因為如果今天是使用 fine-tuning 的話,每次模型的迭代,你可能就要重新去做過。那如果是用 embedding 的方式的話,然後再搭配一些可能開源式的模型,其實它可以節省更多的成本,東西不用上雲,自然的保密性就做得更好,同時它也可以達成你要的效果。
所以當我更加地去了解 AI 和它背後機制之後,我開始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不會像現在一些討論,好像說要去爭一個最終的解方,就可能有某一家的模型會獲得最終的勝利,然後它就會拿下所有的市場。我想像可能在消費性的輕量化市場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態,就是說可能大多數人的搜尋是非常簡單的,那它可能只想問說「吃飯糰到底對身體好不好啊?」或者說「燉飯要煮多久啊?」那「炸雞放到氣炸鍋要弄多久?」或者是「冷凍的雞塊拿出來烤箱要烤多久?」這種很低能的一些問題跟解方,可能就直接透過一些模型,甚至在端點就可以直接做好,完全不需要上雲。那這些東西可能就會有某一家大廠,或者說某兩家大廠去壟斷這樣的一個市場,就像現在的 Google 一樣。
但是在 AI 時代有太多深入化的使用,然後這些使用我認為是在未來可能這種閉鎖式的大型模型或公司他們沒有辦法辦到的。因為這些東西真的要被壞人拿去用的話,它可以變得很壞。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壞人嘛,我們必須要去承認說,我們今天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出來,就是有些人會把它拿去做壞事。當我們有核子技術,就是會有核彈拿去炸人嘛,那也會有可能拿來發電。那我們今天可能有車子,有些人就是會好好地開車,可以省下交通時間,有人就會拿去撞人。所以我覺得 AI 工具會某種程度上是類似這樣子的東西,就是我已經完全可以想像到太多的使用空間。
現在的問題反而是,我感覺我自己的技術力不夠,然後我還期待有更多更強大的 AI 的工具出來,讓我可以直接無腦的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所以自己好像變身成某一種指揮官的感覺,就是我不一定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甚至我根本不需要有 coding 能力,我已經可以做到超多以前需要有很大量的 coding 能力、或是很深的底蘊才可以做到的事情。這是我覺得這個 AI 非常非常變態的地方。
所以稍微的總結一下,就是我認為看完這一次的演示之後,我還是有觀察到很多這種閉鎖式 AI 模型的一些封鎖,然後它讓這工具變得有一點無聊。就要說我要問一些很幹的東西,我要問一些可能我自己會跟朋友對話的東西,可是這個模型拒絕回答,它覺得你在講一些犯法的東西。然後或者說我想要去把一些名人的臉來用,它不給你用。可是實際上這個就是我們在現實的時候完全可以想像到的使用情境,它不給你用。所以你真的要去像我要把自己的臉 key 進去一些影片或是圖片裡面,你就是要用開源式的模型。所以它會有它的另外一個市場出來,而且這個市場會大很多。
就可能跟現在,就像說我現在去用一些搜尋引擎,是那種超人們的搜尋引擎,然後可以去搜暗網或是什麼奇怪的,那個使用的人超少。但是我覺得在 AI 的環境之下,所謂的這種暗網的東西,其實它會有相對大量的使用者,比起在搜尋引擎的時代,而且甚至可能會有很高很高的產值是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我看下來,我覺得非常興奮的一點。
***
好,那既然我們都討論到 AI 模型,我們就快速的來 update 一下,現在整體在市場上這些 AI 伺服器的一些狀況。在過去一年其實我們都持續有跟大家 update,那只能說這個市場變化真的很快,所以我沒有辦法告訴你一個解方或是答案,然後最後真的會這樣,因為很多事情都會改變。
那就像說我們之前可能會聊到一些中東的業者,他還想要去做 two-phase immersion cooling,那就覺得說以中東業者來講,他們可能本來想要去訂購 H100,那 H100 可能遞延了嘛,大家可能在台灣的一些法說會有看到,就變成他可能要去等 B100,後來沒有要 B100,要 B200,那 B200 沒有,要去訂 GB200,就是一直瘋狂的遞延,一直有各種調整。或者說可能本來想要下 B100 的,可是他看到了 GB200 出現,我想要下 GB200。
那 GB200 本來大家想說,可能 NVL72 是一個最優的選擇,一次到超大的效能的東西,砸下去,直接直上就對了。可是後面發現,有些業者他因為想要等 CX8,所以我不要用 CX7,我要先用 36 的。就是這個是隨時一直在改動的東西。
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節目裡面,當然我沒有任何的意味要跟大家交代現在發展到哪,但反正有聊到大家就聽聽。那你要知道,資料有些跟以前不一樣,因為這個時代是一直在演進、一直在改變的,並不是說什麼有一些錯誤要更正。如果錯誤要更正是會跟大家講,但其實很多時候不是錯誤要更正,是這個世界真的是動態的,它不是停在原地的。
那目前我們去看整體 NVIDIA 的發展會知道說,它產品是越出越快。很快的我們會去注意到 B100,然後在 B100 之後,馬上 GB200 會出來,然後 GB200 出來可能不到半年,你就會看到下一代,目前我們估計會把它先稱為 R100,是不是用這個名字我們不知道,但市場上很多人把它稱為 R100。所以大家就是說每半年就有一個產品出來。雖然可能 GB 跟 B 系列,它完全是兩條不同的東西。
應該是這樣,就是說 B 系列就是很單純的一個想像成 GPU,然後八顆做成一個板子的這種我們講傳統式的 AI 伺服器。那 GB 它是有 Grace CPU,然後再加上 Blackwell 的 GPU,然後可能再搭配一些自家的 switch、DPU 等等做出來的一個 full-rack 的 rack。所以它就像說很多個主角,所以跟 Blackwell 的 GPU 伺服器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那這些東西到底實際上在後面的採用狀況怎麼樣,其實到現在都還沒有很明朗的一個答案。但以我自己的理解是說,它的範圍跟上下高低差其實是太廣了,所以眾說紛紜。那我大概講一下目前我自己理解到的一些狀況。
首先就是說,我們在 NVIDIA 最近有一個說法,有看到一些朋友轉貼這樣的新聞,然後講說 OEM、ODM 要去死了。這個新聞就講說,他講說 GB200 的產線根本就還沒有 ready,這東西就是後面才出來,然後很多人講說所以 AI 是假的,然後就去空它。我只能說這個就是,你馬上從這一點就知道說,大家在市場裡面的知識程度到哪個地方。
其實 GB200 本來就是年底的東西,所以公司只是把一個事實講出來而已。那怎麼會有人覺得說,這個等於是一個利空?代表說你根本搞不清楚 B100 跟 GB200 的差距,一個是前面的東西,一個是後面的東西,你只會把它混在一起講。GB200 本來就是後面才出來的東西,而且現在 GB200 可能在打板這邊就會延誤。原本在加速卡這邊,大家預計說有機會在九月就會看到一個量產,那只是現在在市場上,其實應該慢慢會傳開,就是說它有可能會往後延個一、兩個月左右。也就是說你真正看到它走到 L10、L11 出貨,可能是會到 12 月甚至是明年的 1 月,有一個小小的 delay。但這個東西本來就是預計在第四季出來,所以任何一個你現在在討論 GB200 出貨的因素,你都要知道這個東西就是會在第四季才出來,它不是一個現在進行式。
那只是因為市場它會提早去預期一些東西,所以其實大家都已經現在在算說,這個 GB200,也就是說 NVL72,它的 BOM cost 多少,然後老黃可能會賣多少錢,營收可能會貢獻多少,提早先算。可是不代表說,可能你在接下來的五、六、七月,你沒有看到營收進來就說這個是假的,因為你的腦袋錯亂。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未來的東西,只是市場現在先反映,這個其實是很多人到現在都還在搞不清楚的一個東西。
那目前它的 BOM cost 看起來,我最早給大家的一個判斷是說,大概它會賣 400 到 500 萬美元,然後就是一個 rack,我講的是 72 的。然後最近發現說應該不會是這個數字,我就在更加詳細的推敲,以及更多資料浮出來去統整之後發現,它可能光是它的 BOM cost 就要 4 million US dollar,就是說在 72 這邊。然後如果是 36 的話,可能就便宜一點,2.5 到 3 million US dollar 左右。
那它實際上拿去賣的時候,它的售價是怎麼樣,大家不知道,這都是用猜的。然後在市場上是有看到喊最高的喊到 10 million US dollar,一台要 1000 萬美金,非常非常貴。那我是覺得這個數字有點太高,我們自己目前的猜測是,老黃會想在這個產品上面拿到 60% 到 70% 的一個 margin。所以你把 BOM cost 去除以這個 margin,就可以知道它大概會賣什麼樣的價格。這是我們的猜測,但當然實際上它會賣什麼樣的價格,我們不知道。我們估計這個東西的毛利應該是不會比本來的 HGX 或是 DGX 來得高,應該會稍微的低一點,但整體的售價是會高很多。
那當然以 NVIDIA 的角度來講,雖然毛利率可能差一點,可是它的終端售價是更高,所以它其實會賺更多錢,而且它在裡面拿到的含量是更大。本來可能大家只聚焦說你的 GPU 嘛,現在不只是 GPU,那什麼 DPU、switch 什麼都用它的,甚至 cartridge 也是要跟它買。所以這些東西全部加起來,它會賺非常多錢。所以其實算下來,如果這個 AI FOMO 潮沒有在短時間內結束的話,它可能在明年或是說後年,有接近可能兩三成,甚至四成的營收有機會是這個 GB200。
只是這個 GB200 到底最後面會怎麼樣,真的沒有人知道,我只能說現在都是市場的一個投射。那最早跟大家分享說,市場上喊很高的,大概有喊到 40 到 50K rack,那我自己看是看大概 30K rack。那最近我會稍微修正一下我的說法,因為我把兩三萬 K rack 是聚焦在,我認為 NVL72 會是主流。其實最近在 CSP 這邊考察到的一些資訊,會覺得可能 36 會是一個初步的主流。所以現在這樣子的話,那可能拉的台數就會比本來再多一點。所以看起來 40K-50K 是成立的。
但這個其實不代表是說之前的判斷是錯的,因為之前的判斷是 based on 你認為是 72 會比較多,那現在看起來可能 36 會比較多。當然這個東西在後面都可能會調整,因為有可能中途 CX8 出來的話,他們就會去提早去使用 72。這都是有機會說,可能在使用完 GB 之後,然後發現它實際上 deliver 的效果不是他們要的,雖然目前聽說 feedback 極好,但如果不是他們要的,說不定他們會轉向回去買 B100,或者說 B200 以及 R100,這個都要再看。
但是用現階段的資料去投射的話,看起來明年做到 40-50K rack 是非常有機會的。然後這些東西應該就是會有像是鴻海集團(FIH、Ingrasys),然後跟緯創集團,就是緯創跟緯穎,以及像是廣達、SMCI,這些應該都會是一個 major win。那其他的 ODM,不是說它沒有機會,只是現階段看起來可能他們的 share 會稍微的低一點。所以這邊稍微就跟大家快速 update 一下。
然後再來就是在 5 月 30 號會蠻刺激的,會開兩家公司的成績,一個就是 Marvell,然後另外一個是 Dell。那 Dell 看起來目前可能會走在一個蠻不錯的軌道上,為什麼?因為 Dell 的很大一份訂單其實是來自於 CoreWeave,這個在市場上應該也不算是秘密,也就是應該蠻多人都知道。然後 CoreWeave 最近有在擴大投資,所以可能貢獻到 Dell 這邊就會蠻不錯的。所以我相信可能在接下來一兩個財報應該都還會開很不錯的成績。但是股價要怎麼走,我不知道,我不在預測股價,我在預測股市。
那另外一個 Marvell 的話,最近在台灣有一個新聞出來,也就是昨天我現在錄音當下看到的,就是說亞馬遜入股世芯(3611)的事情。那這幾家公司其實我們都很常跟大家聊到,像是亞馬遜、世芯,然後跟 Marvell,會聊到主題就是因為我們在討論亞馬遜的一些產品,就是它的 Trainium 跟 Inferentia。CoreWeave 我們比較少在講,一般我們是看 Trainium 跟 Inferentia。
這個東西可以視為說,你可以把 Trainium 跟 Inferentia 就當成是同一顆,只是可能在代數上是不一樣。那在 Marvell 這邊跟在世芯這邊,其實他們本身都是有拿到這個訂單。那只是在市場上很多時候會有爭論,他們的聚焦是在於說,因為它是有代數的,像現在可能正在要 mass production 的東西應該是 Inferentia 3,然後接下來就會有一個 Inferentia 4。那 Inferentia 3 目前在市場上,我覺得呼聲比較高的,是我也是 Marvell 拿到,但是到了 Inferentia 4 之後,應該就是世芯的訂單。
但一樣,這個東西都是市場的一個推測。反正你知道說,AWS 訂單很多在我們這邊,那這兩家到底是誰拿到,你不知道的話,有些人就選擇兩個都壓,反正他們整體都會成長,這也是一個選項。所以我說現在在 AI 領域,或是這些 IP 領域的競爭真的非常激烈。那我之前跟大家講過說,我覺得在未來的估值也沒有辦法推到這麼高,因為真的太多人在看這個東西了。所以這個東西現在是屬於比較競爭,那我比較像是到場外報導的角色,跟大家聊一下。雖然我自己手上也還是有持有 Marvell 持股,但是其實老實講,Marvell 已經進入我看不懂的地方。就是可能在過去的一年,我去做一些 AI 股的時候,我知道我自己的分析跟掌握到的一些東西,馬上給我帶來收益。但是現在開始有看不懂,就是我覺得應該要漲,可是不會漲。或者是我覺得有些東西應該要跌,像我一直覺得 Google 的 TPU 的東西,明明就是在市場上開始越來越多人做,所以本來 Google 的 ASP 跟量都不會達到,但是它就是不會跌,它就是會漲,不知道它在漲什麼。
所以我們現在對 AI,我要很坦白跟大家講,就是已經沒有像過去有那麼強大的一個分析優勢。所以我自己看不懂的東西,我可能就會選擇慢慢地去減碼,就如果沒有按照我要的一個方向發展,我就選擇這樣做。反正大家知道就是說,這個亞馬遜去入股 3661,他某種程度上就是去宣示說我們是一個合作夥伴。雖然他入股量很少,那個佔可能流通股的市值就是 0.2 幾趴,很少的一個量,但是算是插個旗,跟大家講說我們是一夥的。可是不代表說他跟 Marvell 沒有繼續的合作,其實都還是有,那這可能後面要再看一下。再來就是在世芯這邊,其實在後面 Intel 的 Gaudi 上面也是有很不錯的發揮,這可能也是未來公司的一個動能。實在要跟大家強調,就是這個股票真的競爭非常非常激烈,所以就連我們這種可以拿到蠻多資訊的人,我們都覺得很難了。那一般的散戶,只說「IP 股啊,他專收授權金」,你只講得出這樣子的東西,要投資要小心。然後就稍微快速地帶過一下。
好,那這集節目就跟大家聊到這邊,我覺得可能就是,不知道,每次我去大量的講很多比較數據或是說一些細項討論的時候會比較窄一點。那拍謝,就是我沒有去做節目的編排,然後一定要怎麼樣的架構,要讓大家懂什麼,因為我不知道你懂什麼,我就是工作分享。所以聽得懂的就聽懂,聽不懂的也沒關係,也不用去強求說一定要懂,因為懂得不一定會幫你賺更多錢。就連我們自己可能最近也開始發現說,你懂得東西不一定有用,因為現在市場已經跟過去一年不一樣,就是它已經是進入一個高度競爭、血海的一個狀態。所以我們也還是要去找接下來的一些發展方向。
如果說 AI 已經進入一個高度衣服的狀態,我們要做什麼?最近是有開始,像我自己在美國就是去拉大蘋果,蘋果是我過去都不會買的股票,但我現在開始拉大蘋果,因為我就是賭說,它的 LLM 它遲早會進來。就算不是他自己 in-house 的東西,他跟 Google 或是 OpenAI 去做聯合,只要可以讓果粉看到,應該市場就會推一波。
外加,其實最近有稍微了解到,蘋果的出貨不會像本來在年初預期的這麼差。今年初在看蘋果的出貨的時候,基本上是看到 8000 到 8200 萬台之間,算是壓到蠻低的。然後現在最近開始有看到一些數據顯示說,他的出貨可能會達到 8600 萬台,所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正向的事情。然後外加我認為 LLM 出來就會是一個讓市場發現它很不錯的一個點。重點是,蘋果本身在歷史新高,所以跟其他的七雄是比起來,就跟特斯拉一樣,我覺得它是屬於 underdog,所以他只要有一點點的優於預期,我認為他就有不錯的表現。那這個是以前我比較少壓的東西,然後最近來看。
然後台灣我最近看蠻多 PC,因為就是 Computex 要出來了,所以希望 PC 後面有一些表現。那其實最主要的理由還是要很坦白的來講,就是我在 AI 這邊,我發現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我就稍微的減少、退出。那一樣我不是在報牌,我是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路上的思考,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
好,那這邊就再進入 QA 部分。
### 第一位 Eric_Huang37,「分紅喜歡買大台,不愛買房」
「前陣子有個出來說,白粉台股兩萬點沒有賺到錢的,那疫情後薪資大噴發,你也沒有賺超過 500 萬,拜託你保險套套好,自己是廢物。拎北就是不爽一年繳快 200 萬所得稅,還要看民進黨耍低能啦!我大台轉倉搞不好就超過你年薪了,真不懂嗆白粉窮的人哪來的優越感?我新竹周遭的朋友高所得的也都白粉欸,民進黨支持者就夠可悲了,還有那番言論,真的是超級可悲。」
這個也很兇,我們白粉這邊終於有一個代言人出來嗆了。那上次那個是綠粉那邊的。那其實我是覺得,不管你各位是粉誰,在網路上的言論大家就是看看聽聽就好了。就像說這個去嗆人家薪資沒有五百萬,搞不好他自己沒有五百萬。或是像上次那個綠粉跑來嗆白粉的,他講說「沒有賺到錢都廢物」,那我就問你說你賺多少錢?你知道我們看過很多種,「你賺多少錢?」「我賺 200%!」「200% 是多少錢?」「台幣五萬塊。」一堆這種在網路上在聊天區跟人家叫囂的,在那邊講說「我買穩懋,超強大,我來加空」,你買多少?「零股 300 股。」一堆這樣子的小咖。
所以我覺得在網路上大家就心平氣和。那確實是在竹科這邊很多白粉,這應該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公開的事情,就那邊真的是超多挺白的。就像自己跑去南部,或自己跑去醫院裡面,就會多挺綠的。那如果要找藍色的,就是跑去大安區就對了。所以,對啊,就是各自會有各自的同溫層,希望我們這邊可以求同存異,好不好?就是可能每個人來的地方不一樣,要挺的政黨不一樣,到這邊稍微的求同一下。你把它當吵架還是可以,就是稍微控制一下這個情緒。
### 下面一位 徐滿,「沒有汪汪晚上不睡覺,我就佛系留,看什麼時候會唸到我」
「孟公老公好,前幾期聽到老公說看得太清楚,反而有些大飆股不會買。最近有這樣的感覺,因為風險控管的原因,有些個股也不會想要買進,覺得在該衝的年紀,學會了保守的做法。但想想,這個市場好像是比誰活得長,活下去總比畢業好,還是這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哈哈,最後祝孟公身體健康,不會得睪丸癌。」
也要非常感謝你。沒有,這不是自我安慰,這個就是早晚的問題,早晚你會發現說活下去最重要。那當然可能在一窮二白,只有兩片屁股白白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說要衝一發,想要大槓桿,想要借錢,這個都是人之常情。就算你這樣做,我說你也不要覺得你是一個特例,因為超多人是這樣做,包括我自己以前是這樣做。那直到後面你會發現說,活下來真的最重要,就慢慢來比較快。那這個不叫說教,或是要跟大家說一定要這樣子做,那只是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來。所以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心得,這個是最重要的事情。
### 下面一位 走在路上錢,「到底把我說完美金,板橋氣氛宅」
「你好,假設你只剩下五千萬台幣,沒有房子,只有現金,你會怎麼樣配置跟設定目標,來回到原本的生活水平?好奇您會怎麼樣做,謝謝大哥分享。」
五千萬台幣在台灣,如果說你扣掉房地產的話,也就是說,假設你不用買房的話,那基本上已經算是非常夠用,只要在市場的配置之下,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去讓你過很舒服的生活。那如果是我自己的話,以這樣的條件來看,我會以全壓股票為主,老實說我會這樣做。那只是很多東西很難說死,像我之前也是屬於說「如果不要買房就不要買房」那派,就是把所有錢都丟進去股票裡面。
然後真的是到了自己的兒子要出生的時候,不知道腦筋的線接錯還怎麼樣,就突然覺得說那不然就買一個房。那當時也是很幸運,就是比較了一下,在林口這邊我想要的物件,我租可能,我看了一下同一個社區、同一個坪數的,租人家租了七萬多、八萬多塊,那可是我當時的房貸繳下去只要六萬多塊。所以當然就把頭款拿出來,然後就直接買下去了。
所以我覺得在房地產挑選上,我還是會把它當成是一個居住成本看待。如果說今天我要付的租金是大於我的房貸的話,廢話,那當然頭款拿出來直接買下去。如果說是小於,然後只小於一點點的話,可能還會考慮買下去。但是如果租金小於非常多的話,就像說你住在台北的市區裡面,那就不一定會選擇去買房。而且台北市的房子,特別是那種老公寓,或者說蛋黃區裡面的,那個漲幅也沒有這麼激烈,不會像林口一噴就什麼四五十趴之類的。所以對我來說,我就不會選擇優先買房。
所以房地產還是考量居住的需求還有居住的成本去算。只是以我自己的心態來講,我還是會建議把所有的錢都丟到股票裡面。所以包含說像到現在,自己的長輩當然還是會很常勸你說買房,就長輩都這樣,你就多買幾間,兩間三間什麼的。可是我都沒有這樣子的一個意願。所以應該說每個人自己的喜好不一樣,那對我來講,我會覺得在股票裡面的報酬是比較好的,那也是我比較喜歡的。
然後外加自己的小觀察,就是我發現,當然你想說那些頂尖的富豪、創業家,他們有很多的房子,可是他們的資產好像絕大多數都是在股票。當然有些富豪可能絕大多數的資產在房地產裡面,但是不是在我同溫層裡面,也不是在我看得到的長輩裡面。所以在我看來,我會覺得把股票的資產累積到一個很可觀的數量,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所以目標的話,會以股票的資產累積為主。那如果說有一些家庭的因素,有小朋友,或者是說你注意到,可能你住一些新市鎮,租金算起來,靠北跟房貸差不多,那可能會去配一點房子,但是最主要應該是以全壓股票為主。那這個其實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我就稍微簡單給你分享我的想法。
### 下面一位 拉鍊沒有卡到雞,「留言剛好8行」
「最近好難留言,8 你媽的行來幹。」
這個大概 1、2、3、4、5、6……16 行以上。下面一位。
### 下面一位 立為亞的傑洛特,「萊歐斯跟辛美爾可能會變朋友嗎」
「萊歐斯就迷宮飯的,辛美爾是葬送的芙莉蓮。我覺得這兩個沒有辦法變朋友,一個太偶像了,我覺得辛美爾假假的,我真的不太喜歡他。那萊歐斯的話,還蠻喜歡這樣的一個角色,迷宮飯這部會非常推薦給大家。」
「嗨,美而美謝,請問一下,依你觀察歐洲的小朋友甚至成年人,是不是近視的比率比台灣低很多?我猜是因為台灣的環境,看東西又太近,而歐美相對遼闊。另外在這邊推薦你 YouTube 頻道:小約翰可汗(專講歷史的奇聞軼事)、史實觀察館(專講飲食文化以及歷史)。不得不說,中國的視頻製作質量真的是好(捲舌)。中國連做影片都這麼競爭,祝福闔家平安順心。」
然後那個視頻是大家講的,大陸也是大家講的,各位那種字語警察不要跑來煩我,像我是不太在意這些用語的東西,但是我知道台灣有一群人非常在意這樣的東西,所以這個大家講中國這樣。然後非常感謝你的推薦。
那再來講說近視率是不是比台灣低很多?很明顯低很多。有很多說法,一個說法講說就單純是基因論,這不管你多努力,我們的小朋友就是比較容易近視。另外一個說法講說「唸書唸太多」論,因為我們真的很常在看東西。然後歐美的小朋友當然唸書也有,只是大多數我看都在打炮曬太陽比較多,比較懂生活。然後他們下課時間也比我們早,也沒有什麼晚自習到晚上九點、十一點這種很鬼的事情,所以這可能也是一部分。然後還有另外一個也很有趣的說法講說「趴睡」論,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會在學校趴睡,然後什麼壓到眼睛視神經然後近視。就是這些說法我都有聽說過,但不知道,可能每個東西都有它的可能跟機率,我不是專業的人士,但是確實是那邊近視的人是比較少一點。那老花的話就大家都有,可是小朋友或者說青少年近視的比率,很明顯看得出是比較少一點。但像我自己的小舅子有近視,因為他瘋狂打電動,所以可能還是……我自己猜的話,用眼的習慣吧,因為他們可能平常比較多戶外活動,所以可能眼睛會稍微好一點。
### 下面一位 Chiles1507,「買房頭期款問題」
「股癌大老您好,感謝您製作的優質 Podcast。想問大老一個問題,近期想要買房(1-3年內),目前已經備好頭款。這幾個月去看了房市狀況,個人覺得可以買的物件幾乎都在新青安貸推出後被搶光了,剩下的不是過度溢價就是爛的跟鬼屋一樣。那請問這筆頭款(3-400萬)建議再投入股市買大盤,還是擺著定存就好?另外想請問大哥對於台北 40 年以上老公寓的看法(含都更議題),建議購買嗎?感謝!」
好,那還是老樣子,就是如果你在短期內要拿來買房,或者說裝潢的錢,千萬不要丟進去股票市場裡面。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後面突然來一個大空頭,或者說股市維持低迷一陣子,那本來要買房的頭款可能就暫時不見了。雖然我們相信股市,假設你丟指數的話,就是早晚會回來,但它就暫時不見,而且搞不好不見的時間會蠻長的。那本來裝潢可以裝個什麼日系的什麼侘寂風之類的,然後現在變成只有工業風,因為你裝潢款少了七成,所以什麼鋼筋水泥露出來就說是工業風。所以是確實可能會遭受到很大的影響。
那我會不建議大家把近期,就特別是我已經很明確知道在一段時間後要用到的錢,就往股票市場丟,這都是不建議的。那丟定存會相對好一點,當然這是對大眾的建議。那如果你是我自己的私下的朋友,我一定不會這樣建議,我有別的選項。可是像我們這邊大眾平台,所以我們一定要講最保守的一個說法。
然後再講說 40 年以上台北老公寓的看法,這個見仁見智。以我自己來講,我是不會去買這樣子的東西。那最主要考量當然是因為我想要有大一點的空間、我想要新的電梯大樓、我想要有人可以在下面幫我收包裹,這是我的考量。但我知道還是有些人會選擇去買這些老公寓,為什麼?因為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長輩都教過嘛,地點好嘛。所以爬個樓梯也沒什麼大不了,反正還年輕嘛,那公寓就沒什麼大不了,至少我可能走下去就捷運站。然後這個可能就是會去買台北市老公寓的人他們在想的想法。
我只能說就是每個人想法不一樣,但是我自己選擇一定都會選新式大樓。那可能一部分也因為我不用通勤,所以我的選擇很簡單。但如果今天我要通勤的話,說不定我的想法就會不一樣,所以這個都要考慮進去的。
然後再來就是,我覺得裝潢的東西也要去思考一下。如果今天買一個老公寓,那你住進去不喜歡它的氛圍的話,說不定你把東西拆掉,再裝潢下去那個價格不得了。那如果今天去買一個那種可能新古屋或是新成屋,我直接上去裝潢的話,我的預算也會比較低一點。所以它其實要考量的點非常多。我只能夠說,選房子沒有誰對誰錯,不要看太多網路討論區。因為他自己已經買下去了,他為了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像盤子,或只是單純的他就是爽,他就想要有一點優越感,然後就會各地就有各地的護衛隊。對不對?買台北市的就會開始去歧視說「你們進不了台北市的……」。可是你他媽在台北市裡面買一個那種類套房的,跟狗一樣,所以也沒有說真的比較厲害,可是很多人就會跑去嘴人家。
跑到外面新市鎮的就說「我住很大、住很爽,看你這些台北人那邊擠」。可是重點是,他也不會跟你講說他通勤的時候多痛苦。所以大家都只是把自己有優勢的地方拿出來噴別人。那還是要去考量你喜歡的重點是什麼,然後再做選擇。
對我來講,我覺得我搬來林口這邊,我是還蠻喜歡的。應該是說我本來對林口是沒有任何認知的,是因為一個好朋友先搬來林口,然後後來我的阿伯叫我來林口住看看,他的房子租我。所以我來林口住一陣子之後才喜歡,才決定要在林口定下來。那後來來林口之後,我覺得有些東西回不去了,像是非常大的人行道、到處都是公園。小朋友推出去的時候,我們不用擔心說什麼可能會要跟車子或是摩托車爭道,因為哪裡都是人行道。所以這個就變成我現在一個很重要的考量。
所以你說假設我現在要往台北市搬的話,我也不可能去買那些老公寓,我可能就要去找比較像是大直,或是像是可能稍微有規劃一點的那種南港之類的。當然那個預算就會變成說,你在林口同樣的房子,你跑去大直或是南港買,你可能就是媽的乘以五倍,那你要不要這樣的房子?所以每個人都是取捨。那如果預算無限的話,當然想選哪就選哪,之中面都是一種取捨。你要空間大,還是說你要離工作近?可是可能沒有電梯要自己爬樓梯。新市鎮的話,可能就是我有電梯,家裡有長輩來說也比較方便。所以每個東西都是一個取捨。但我自己是比較偏向新大樓這一派。
### 下面一位 第九關東北大閣,「兩米三四百三十斤」
「大閣的飯量到底有多少?幹,半夜刷到東北大閣的抖音看到快餓死。蘋果的 LLM 到底怎麼樣?改為什麼我叫他媽的第九關?有夠北爛。」
這應該是之前你個人在打電動,然後卡在第九關,就只是把自己 ID 設為第九關吧。東北大閣沒有看過。
### 下面一位 alexhow1,「在隔壁看電影的Alex」
「手推五星好評,癌大你好,第五次留言,目前被唸過一次。同樣是住在林口的拍片仔,如果說你有一筆拍片的預算,你會想拍哪一種題材的電影或是影集?那目前電影預算普遍是 3500 萬,影集一集大概是 500 萬起。那另外一題,你的人生受到哪位偉人的影響?有一部片叫做《八佰》,在講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推薦給你,抗日的國軍實在是值得我們敬佩。掛號:8行。」
如果有一個拍片預算的話,我不知道。我最喜歡的導演就是諾蘭,然後再來 Guy Ritchie,就是之前《紳士密令》這部影集的那個導演,這兩個風格我都很喜歡。那如果是諾蘭的話,我可能會請他們拍一些比較科幻的東西,但那個預算應該直接爆炸。那 Guy Ritchie 的東西可能就是預算會比較 OK 一點,所以應該比較好掌握,我也會選擇往那個方向去走。但是當然不是導演,我只在意影,就如果說我今天有一筆錢要去丟的話,我會去丟這兩種導演,然後可能選擇方向會是這樣。
然後再講說有沒有受到哪一位偉人的影響,一時間想不到。反而我受到影響的會是身邊的大哥,而且也很少會有某一個大哥或是某一個大姐,然後他對於我造成很長遠的影響,我一直想到他。我覺得時不時好像就,我從非常尊敬一個人,然後換成我非常尊敬另外一個人。當然不是講說前面那個人我就不尊敬,就是我隨時都有一個目標的感覺。那我認為我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比較大,大過你可能去看一些歷史偉人,或是有一些世界知名人物,什麼科技的大老闆或什麼投資之神的影響,我覺得我看身邊的人,我受到的衝擊是比較大一點的。
### 下面一位 XILULEI,「前陣子買AMD仔」
「主委安安,想請你祝我二十幾年的好兄弟後莊自學生日快樂。那雖然有機會聽到的時候,應該已經過了。對了,他一直很想要跟你當朋友,也希望除了祝福他的投資之路順利,人也好好活著。那希望你可以用好爽的台語說『自學,Hadi,無代誌啦!』」
祝這個自學生日快樂。
### 下面一位 老台中,「陪錢當作公益」
「癌大說公司債跟公司債 ETF 是不同的東西,理論上直接持有是比較好。想問可以買的管道有哪些?那另外什麼情況下,債券的 ETF 會比較好?」
也不是說他是不同的東西,就如果說你把週期拉長的話,基本上就算是一樣的東西,就是本質上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就是可能一個是打散配置的,一個是比較集中配置的。然後我認為說,如果拉長的話,差別就沒有這麼大。但是在短線上的話,差別就很大。不然你怎麼會看到有人跑去賭什麼降息,然後說賠很多錢?如果你只是單純要拿來領息的,應該不會遇到這種問題。可是就是,他其實要賭那個債券的價差,所以你重點是要搞清楚你到底在玩的是什麼樣的一個遊戲。
那對,就是這東西的差別是有的,但是也不是說真的差別特別大,就是不同的持有方式而已。那可以直接購買的管道,你找銀行或是找國外的券商,一些比較大的券商,他們都可以有直接購買的選項。直接購買的選項可能對一些小資來講,數字遠大,所以他們還是從 ETF 入手比較好。
### 下面一位 我愛你,「我也愛你」
「孟公,我愛你!老公覺得去澳洲回來創業是個好選擇嗎?然後估計這集 QA 會有很多人靠腰勤誠,老公別生氣。最後今天是我生日,可以請老公祝我 5 月 15 號生日快樂嗎?」
好,那我們祝這位兄弟生日快樂。那問題有點怪怪的,所以去澳洲跟創業的關係到底在哪?因為去澳洲感覺是獨立的事件,去創業是獨立的事情,還是說去澳洲人回來他比較會創業?還是說去完澳洲回來,你可能創業會獲得加分這樣?就是我搞不清楚你在講什麼。
那你說創業是個好選擇嗎?我一直都覺得創業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除非你非常明確知道自己要幹嘛。那不然創業的話,因為那種九死一生的感覺,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你什麼都要會,要押上身家。所以最好是先去工作一段時間,然後找到一些方向之後,再來考慮創業。就是我都會給這種我們比較保守的建議跟想法。
然後再講說會有很多人靠腰勤誠,沒有看到,然後只有在 PTT 上面有看到。老實講,就是為什麼我在講一些標的的時候,像可能幾年前我講那個富途牛牛,我說我看到很多人在那邊吹捧,我其實我是不喜歡的。因為我就知道說,有時候它跌的時候就會變成,就是這些人會跑來黑我。
然後像這次的勤誠事件,因為可能一些聽眾沒有在看 PTT 也不知道,反正就在 PTT 上面就有人把它貼出來說什麼,因為我去參訪所以這個股價下跌。所以就知道說股市裡面為什麼這麼多韭菜、這麼多破腦跟水腦,就是到底參訪跟下跌的關係在哪裡?那他們可能講說是因為你反指標,你去參訪就下跌。那你有什麼種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去參訪的每家公司你都空。如果說你照做的話,你早就已經死掉了嘛。就是我去參訪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我選過的很好的公司,那或者說我去看過的公司,很多現在都是維持在超級大多頭。但他們就不會講那個,他們就講這個。反正有東西下跌,他們就要找人家怪。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因為你不會生就怪厝邊,然後就怪說什麼「隔壁老王看你你不會生」,就是你自己奧懶,就是你自己的睪丸太小顆了。所以我覺得這超奇怪的事情。但我這一次我蠻意外,就是在論壇上面有一個回文,然後下面超多人在挺我,這個我一般比較少看到。因為一般可能,我知道我自己被貼到一些論壇,就是會被酸到爛掉。那其實我自己也不太在意這樣的酸言酸語。
因為以前我會去覺得說「我想把你找出來,我想知道你是何方神聖」。然後找了幾個之後就發現說,他就是生活過得不順,所以有人才會在網路上這麼邱條,幾乎都是這樣子,不信你們自己去找看看。所以最後面就釋懷了,你幹嘛跟一些在現實生活之中,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跟你坐在同一桌的人講話?你幹嘛去在意這種雜音?很多人覺得很在意網友對你的評論,啥小,那個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看到你,他跟你出入的場合是不一樣的,你們是不同世界的人。只是在網路上,因為好像每個人聲音都是均一化的,每個人都可以講話很大聲,所以你會去把一些基本上在生活之中是小菜雞、雜魚、爛蝦的人的聲音放大。所以要盡量去避開這種。
所以我會把我自己的心態分享給大家,因為早期我看到這個會難過。那只是後來就是,每次人家罵我,我就去找他,我就找他是誰,我看他在哪裡上班,我看他過去的一些發文,你真的會釋懷。那這邊也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大家,就如果你有在做創作的人,千萬不要因為一些人講你什麼、黑你什麼,就改變你的方向。你要知道說就一定會有人討厭你。你講說好像我有 40 萬聽眾,你講 1% 的人討厭你,那就 4000 個人,所以他們的聲音聚集起來也是蠻大的。所以如果你都要去在意這些人,然後你去大量的回應他們的話,可能你其他 99% 的人反而會不喜歡。「我就想聽你講你要講的東西,為什麼你要一直花篇幅去回應這些人?」所以我後來也把它調適好了,我覺得我早期的節目可能會花一些篇幅去說「實際上講過什麼,我要講什麼」,那我現在已經完全不在意了。
### 下面一位 明明唱,「幼稚節目活一兩多」
「五星吹捧,癌大好厲害!聽到你說看到女兒騎著車車就感覺非常的快樂,真的就是為人父母的心理最佳寫照。我的兒子是你的超級大粉絲,在這邊請癌大用客家的話祝我的兒子 Filipp 五月三十一日『生日快樂』,身體健康開心,謝謝。」
那也非常謝謝這位明明唱,希望你們父子平安、快樂、健康。
### 下面一位 想到暱稱都被取完,「是不是唸過」
跳過。
### 下面一位 77,「您好,我是孟恭的爸」
「癌大安,今年十月即將加入捏覽教。記得癌大說過謝孟恭的名字由來是爸爸的主管劉孟恭而來,而我姓劉,也覺得癌大是榜樣,所以我想把我的兒子取名叫劉孟恭,期許他未來也可以成為某人的榜樣,造就未來他的影響力,又讓某爸媽把小孩取名為孟恭,這樣算是某種正的循環嗎?最後祝我老婆、小孩、癌大全家、各位聽眾都平安健康順利,愛您。」
我也愛你。我覺得不要叫孟恭,因為孟恭小時候比較麻煩一點,就是你那時候剛學寫字的時候,那個「恭」不好寫。對,就是盡量把小朋友的名字取得簡單一點,不如就叫劉一一好了,我就兩個一,我覺得這樣還蠻不錯的。
### 下面一位 哥本哈根達斯,「留言密碼全靠賽」
「一言不合就先祝,祝主委全家一生平安健康,也祝我及我身邊的人都一生平安健康。(我拜拜的時候都唸上面那一串,當然沒有包含主委那段。)那近期發現自己長越大,越會跟自己相處,但以某方面來說,除了原有的朋友圈,已經不太會主動擴展新的交友圈。(本人也不是 E 型人)又會在意自己會孤老終身,恭請孟公主委開示。」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好問的。應該說,不管你是外向還是內向的人,你隨著年齡增長,你的朋友圈應該都會越來越收斂。就是說你當然可能會認識越來越多人,在名目上你的朋友是越來越多,可是你會越來越收斂。我觀察我身邊很外放的人也是這樣,就是他會找到一些真的是很鐵的那一種。如果你今天可能半夜你的狗不見,你打電話叫他,他就馬上下來幫你找狗,這樣的朋友。或者是不管出什麼狀況,你知道你叫這個人,這個人都會來支援你的。就是你會開始收斂成這樣。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其實大家最後面都會開始有家庭、有小孩,所以你勢必在家庭上面投入的時間會變多,對朋友的時間就會變少。除非不知道有些人可能 45 歲還是過得很 young 的,那是例外。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蠻正常的現象,而且它沒有任何需要改進或者說加強的部分,就是很正常。
那這集到這邊,ㄅ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