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逐字稿 EP215:💡

日期:日期未知

逐字稿內容

本集節目由《Dying Light 2 Stay Human》(消失的光芒2 人與仁之戰)贊助。

《Dying Light》(消失的光芒)是一款開放世界末日求生遊戲,大家可能對它的舊名字《垂死之光》比較熟悉。這是一款在 Steam 上面獲得壓倒性好評的多人合作殺殭屍遊戲,而且非常的長期,到現在已經六年了,還在持續地更新。

二代的故事背景是設定在病毒疫情爆發 20 年後,人類雖然早就已經跟病毒共存,但是文明衰退回黑暗時代,在與世隔絕的最後堡壘之中,存在不同勢力相互拉鋸。你是一名遊蕩者的角色,穿梭在這個城市。不同於一般的殭屍或生存遊戲,《Dying Light》系列更加強調你在整個故事劇情上的深刻體驗,在逐漸加劇的紛爭之中,你的決定會影響權力的平衡,每一個選擇都會塑造這座城市的未來。

遊玩上,本作主打流暢的動作、打擊跟跑酷元素,並沒有大量槍枝跟無限彈藥讓你來打殭屍。除了少數的土製武器可以使用之外,都必須妥善運用各種近戰的格鬥技巧來奮勇求生。當然,你可以使用跑酷在城市裡面奔馳、飛簷走壁,甚至可以使用滑翔傘之類的酷東西在城市裡面移動。地圖場景是城市一代的四倍大,如果說不想要自己單挑這些可怕怪物的話,它支援二到四人的連線合作遊玩。劇情上會以開房的玩家為主,同時找到的裝備或是玩家升級,都可以沿用回個人的進度裡面,你也可以透過跟朋友一起玩,來探索不同劇情走向的可能。

那本作會在 2 月 4 號除夕夜在全球同步上市,並也推出繁體中文版。Steam 的解鎖時間會因為時差有一點點差距,你只要透過我們股癌的賣場購買 PC Steam 版,就享有專屬的優惠,輸入通關密碼「Gooaye」就現享 100 塊的預購折扣。有朋友一起玩的話,另外提供多人團購組合包的方案。同時在 2 月 9 號以前購買,就直接再送你一代完整版一套,讓你可以同時回補完以前的劇情,多人組合包也同樣全面加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連結欄找到相關的購買連結。我覺得殭屍遊戲自己玩很可怕,跟朋友一起玩就變成搞笑遊戲,非常推薦給大家。

---

這邊跟大家宣布一下,「不確診 Challenge」就是失敗了,因為我老婆驗出來是陽性。雖然我驗出來是陰性,但是雖然想像每天都跟她待在一起的我,竟然是陰性,也就是說就兩個可能性,一個就是兩劑疫苗神功護體,那另外一個就是其實我也確診,只是我退比較快。

在她驗出來是陽性之前有發生什麼事情?她驗出來是陽性的那時候,其實她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症狀了。她是在驗出來陽性之前大概將近快一個禮拜,曾經有一天發燒外加喉嚨痛,隔天就好了。我的小孩也是差不多在老婆發燒的前一天,他有發燒,大概燒到 37 度也不高,所以我們就稍微注意他,也像那隔天就退了,他也沒有因為這樣子大哭什麼的。所以其實本來以為說是著涼,還好說趕快去睡覺、趕快休息就沒事了,結果到後來一驗才知道說,哇靠,原來是有確診。

其實跟自己在海外朋友分享的心得是差不多的,就是說 Omicron 有點像是上帝給的疫苗,外國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說很多人他要打不打疫苗的,但是他中了 Omicron 之後,跟 Delta 比起來重症率是少很多的,那可能是以輕症的狀況之下,你就獲得了這個肺炎的抗體。

在義大利這邊我們有一個東西叫 Green Pass,就是一個綠色通行證。綠色通行證的申請方式有幾種,一種就是你在你的國家裡面有打過兩劑疫苗,像台灣的那個疫苗護照拿出去,國外就可以用,就是說你可以把小黃卡變成一個有 QR Code 的證明,那個在海外就可以用。那只要注意,因為像我們今天出去吃飯的時候,哇操,那個東西已經過六個月了。因為老婆是懷孕的,所以那時候她就先打了,那先打的人是差不多在六、七月的時候,就那時候的孕婦應該都有完整的打滿兩劑。那你要記得,現在你要出國的話,你那個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再去多打一劑,才有辦法在國外被承認。至少在歐洲這邊我看的狀況是這樣,就是說如果你是已經期滿六個月,你上次打疫苗是六個月以前的話,那你的 Green Pass 就不會被承認。所以我們今天在餐廳排隊到一半,然後要進去的時候,他要掃我們的疫苗 QR Code,然後我可以,我老婆不行,因為她的時間到期了,所以比較麻煩,這邊要再補打一針。

這是第一種方法,你可以獲得一個綠色通行證。那第二種方法就是,你有去通過 PCR 的檢測,通過 PCR 檢測做完他會給你這個 Green Pass,這個時間效率就稍微再短一點。那第三種方法就是你已經確診過並且康復的話,就是說你 PCR 驗出來是有的,然後之後再去驗 PCR 是沒有的話,那你可以獲得另外一份差不多是六個月的 Green Pass 證明,就讓你可以去餐廳、可以出國或什麼的。這是我們這邊的規定。

實際上體感的經驗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覺得沒有到很可怕,不像可能媒體跟你洗的什麼樣,真的世界要毀滅,外面是煉獄。其實很多人都在講說,國外是煉獄,台灣是天堂,實際上我覺得不是這樣子,真的不是這樣子,沒有必要說坐井觀天。

在 2020、2021 年的 KPI,我覺得驗證的標準是在於說,誰可以把確診數量守到很低;但是在 2022 年的 KPI 絕對不是同一回事。如果說你還是很糾結說要什麼「零確診」,我覺得那個是很沒有意義的,因為 Omicron 的傳染力量非常強大。那這個 KPI 可能就轉換成說,誰可以正常的過生活?誰可以讓國際旅客進來又出去?誰可以讓一般的商務或是學術的交流,去國外念書的、去國外開會的都回歸正常?這才是一個重點。

所以我相信政府之後也會想通這一點,他們現在應該就是很糾結在說怕成為第一槍,各個縣市都怕自己成為第一槍。那成為第一槍的可能就會被人家……你知道,台灣人我覺得有時候滿偽善的,我們嘴巴上都會講說同島一命,可是今天如果是敵方陣營,敵方的縣市有人確診,就說全台灣賠什麼台北坐牢嗎?那現在不就反過來嗎?以前被算的,現在就講說全台灣賠桃園跟高雄坐牢,感覺不就超智障的?就到最後就只是為了這種政治的利益,大家在那邊互相攻來攻去的。就希望大家早一點想通,那我們就這種第一手確診的分享給大家,就是說其實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我覺得很多東西是媒體把這件事情真的報得非常可怕。就是說如果你今天要把流感用同樣的這種力度去報導的話,我跟你講流感也是很可怕的。大概這樣,就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

好的,接下來我們進入市場的話題。一開始先跟大家聊一下台灣市場在過年期間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環球晶去收購德國的世創(Siltronic),那這件事情最後面是失敗了。在前面兩集有跟大家提到說,當然你今天觀察到收購價已經鎖死死的世創要突然往下殺,多多少少就是可能有人知道一些什麼東西,我們那時候猜測就說高機率是內線。那現在失敗證明就是內線交易,來看一下德國政府會不會查這件事情。當然他們也可以為自己抗辯,說我們因為看到到期日快到都沒有動作,才把股票賣掉,所以其實內線交易本身就很難去舉證,除非說內部人真的有去流出什麼樣的訊息之類的。

相關的影響對於世創、對於環球晶,我們在前面幾集就已經有先跟大家分析過了,我們現在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這個戰場處理的部分,就是之後該怎麼辦。因為環球晶手上畢竟還是持有世創 15% 的股份,這是它在公開市場裡面已經有先收下來的。那剩下的 55%,是那時候已經掌握 70% 股份,那 55% 是所謂的應賣,也就是說它並沒有實際的拿到自己的手上,它是去發出它要公開收購的訊息,然後可能大股東、股東就透過這些券商的協調,大家先把股票拿出來,就說你收購成功的話,我們就會把我們的股票依約定賣給你,那你就是透過應賣來購買,現賺一筆這樣。那這個 55% 應賣的東西,也就是說今天收購是失敗的話,那就退回去給大家,就是夢一場。除非你今天是追高進來賭這件事情的人,你可能會受到一點傷害,那其他人可能就沒差,他就是回歸原狀,回歸沒有收購前,公司就還是一家公司,大概是這樣。

那對環球晶來說,因為它有去買這個股票,那這個股票會按照實際的價值損益去做一個認列。也就是說,因為它買的話可能是追高在買,因為它要收購,我就趕快去市場裡面收,但是之後如果有下跌的話呢,應該說現在已經有看到下跌了,所以之後它會必須要認列進去財報裡面,對 EPS 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我自己的猜測是大概十分之一的 EPS 左右,差不多是這樣子,不會說到非常致命性的影響。

那長期來看,我自己的猜測,這都是猜測,就像我們前面猜測說德國應該是內線,那我的猜測是,環球晶應該不會去持有這樣的股份,它應該會選擇把手上的現金,或者說如果它沒有做什麼財務的操作,那把錢擠出來,應該就是拿去擴廠。因為矽晶圓的展望是很好的,所以如果你不給我買,那我自己就是還是得擴,本來可能想說買一個廠房收下來、把你的專利收下來,那現在我可能就要自己去擴。那對於這個 15% 的股權,我覺得他們應該會把它處分掉,看是賣給誰,乾脆直接拋給中國,直接讓中國跟德國兩對兩相好送作堆。

其實台灣企業在面對這種德國企業的兩件大事,以前就是明基去收西門子,那個後來也是烙賽收尾。現在我們的併購女王徐秀蘭率領的中美晶、環球晶集團,去併購德國的世創,也是烙賽收尾。可能就是台灣人跟德國人,也不知道,就是卡關吧之類的。

---

接下來我們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ARK Invest 的 2022 Big Ideas。ARK Invest 跟比較新加入的聽眾跟股民稍微介紹一下,它是 2020 年最紅的一個基金,因為他們在 2020 年繳出一個非常暴力的投資回報,但是到 2021 年有點類似像是均值回歸,它就軟掉了。一部分是他們的選股,沒辦法,因為他選到的是可能羅素 2000 這類的股票比較多一點,成長股比較多,成長股在 2021 年是一個重災區;那一部分也是它的策略,所以我們之前有跟大家分析過。

總之就是,它在 2021 年的表現不好,所以其實我相信在 2021 年才開始進入市場的人,可能要嘛是沒聽過它,不然就是聽過可是你不會去在意它。但是在 2020 年,它是一個非常非常火紅的公司,Cathie Wood 也被大家稱為是「女股神」。我知道現在很多人算是唾棄她,但是我還是給大家建議,就是說 ARK Invest 是一個非常公開的基金公司,它除了進出都會跟你分享之外,它有很多的報告。它的報告我個人認為算是市場裡面偏很樂觀的報告,但是不代表它沒有參考價值。應該說任何一份認真寫的報告,都有其參考價值。

ARK Invest 2022 Big Ideas,它是一系列的文章,2021、2020 都有出過,那我們每年都會分享出來,忘記是不是每年都會在節目講,但是都至少會丟到 Telegram 跟大家分享。那今年我就自己稍微帶大家來看一下,只是我會跳過他幾個重點,它有什麼 3D 列印、機器人,或是說基因療法、生技相關的,這些我都會跳過,因為那不是我的防守圈,也不是我的專業,所以就算我看了他寫什麼,也無法對我造成共鳴,或是我也沒有辦法找到標的。我就挑我自己會有興趣的東西,來看一下他分享的資料,因為他們手上真的握有蠻多,居然說在電動車相關的資料,我覺得是超級精彩的。那他在大家都不相信特斯拉可以到 4000 的時候,他那時候喊 4000,你會聽我們那時候的節目,大家都不太相信,因為我自己在節目裡面我都覺得「會嗎?會這麼快嗎?」但現在的特斯拉 900 多塊,你就把它乘以五倍,因為它已經拆股了,所以它等於是 4500 塊,就是有達到他的目標價。當時的人可能大家都無法相信說最好是會那樣漲,所以他有些喊得很誇張的數字,好像在最後面也就有機會達成。所以它的報告,我是還蠻建議大家都把它訂下去的,反正是免錢,你就稍微看一下。

第一項提到的就是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個字在台灣有點被玩壞掉了,AI 人工智慧,只要擺在產品前面「智能什麼什麼」,你就知道這個東西一定是低能。那很多想要框錢的東西都會放上這些 fancy buzzword,我覺得本質上它並不是錯的,就像「財富自由」跟「被動收入」,本質上它不是錯的,可是就是因為一大堆想要框大家錢的人用了這樣的字,所以大家聽到就會很倒彈,你就會覺得防疫性會起來,是不是要騙錢的什麼的。

那 AI 的本質是什麼?它其實就透過機器運算、透過晶片的運算能力、透過電腦的學習能力,來達成幫助人類創造更多的產值,以及節省更多的時間,簡單來講就這樣,它並不是什麼太空科技。所以你的電腦、你的 Excel,它就是某種程度你可以想像的就是 AI。我之前可能自己要透過計算機十個小時才可以處理完的東西,有些人可能透過 Excel,一兩個小時就可以達到一樣的目的,那之後假使有更強的 AI 軟體植入的話,你用的時間可能是更少的,可以簡單的這樣去想像。

它在下個圖表裡面指出說,AI 的訓練成本正在以兩倍的摩爾定律速度往下降。也就是說等到可能 2025、2030 年,訓練成本會變得很低,這代表什麼?代表加速的導入,可能更多企業會選擇這些軟體服務公司所提供的生產力軟體、這些 AI,來當成是他們的一個 solution,所以加速導入,因為便宜才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

再來就是 AI 可以去加速跟自動化一些人的工作,並且增加他們的 productivity,幫助增加他們的生產力。講是講說幫助增加生產力,只是你換個角度說,就是有些人會失業。那失業排行榜裡面,在最前面的是誰呢?Paralegal 跟 Office and Admin Support,就是辦公室的行政處理以及法務。這邊講的法務不是說律師,就是說可能律師下面幫忙的這些法律系畢業、沒有拿到律師執照的法務工作。你就想,可能以前需要 50 個法務,但我們可能只需要 10 個法務,外加正確的工作軟體,那它可以幫助大家去管理這些書面的東西、幫助去自動化一些流程,那可能就不需要這麼多人。那行政工作可能也是率先有機會被取代的。

那再來就是 Bookkeeper 跟 Software Developer。Bookkeeper 就是記帳士,記帳人員,它跟前面的那個 Paralegal 有點像,就是說你在網上一級就是你考到會計師跟律師嘛,所以他上面有列到 Accountant 跟 Lawyer,就是他可能在 AI 的幫助之下,可以提升的效能是比較少一點的,因為可能蠻多還是需要人腦的判斷,或者說他需要去簽核嘛。但如果說是記帳士跟法務相關的工作,可能有些在自動化的 AI 幫助之下,他們工作的 loading 就會變少,那相對的需要的人就沒這麼多嘛。

但是 Software Developer 這邊我倒是有另外一個看法。其實我剛剛前面就講說,有些人的工作會被取代,可是為什麼我覺得軟體開發工程師、這些碼農,他不會被取代呢?因為他們雖然在,譬如說是 OpenAI Codex 的幫助之下,可以省下 37% 需要出的力,因為 coding 的部分可以交給這些像是 OpenAI 的服務來處理,那軟體工程師他就有更多的餘裕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當然按照前面的邏輯,是不是有些人他就不再被公司需要?以前我要 100 個軟體工程師,現在可能只需要 50 個。可是這 50 個軟體工程師他也可以往其他地方去,因為如同剛剛前面提到的,在成本下降的狀況之下,可能有更多的企業、更多的服務會去採行這樣的一個 solution,那有更多提供這樣服務的公司會出現,所以我自己是很相信說軟體工程師、碼農,他們在接下來幾年都還是 super super,我覺得非常的暢旺。

再來就是 AI 可以加速增加產值,這個不用去分析了。以及下面是說,AI 的軟體也可以增加 AI 硬體的需求,這個我覺得是非常大的看點,這不只是在美股、在台股,你很多東西就是看這一塊就對了。

他拿這個 Software-as-a-Service(SaaS),軟體即服務這些訂閱公司營收的結構來幫你做一個說明。75% 裡面是毛利,25% 可能是它的成本,那成本裡面的 25% 是 Hardware Cost,是硬體的成本。硬體的成本裡面就包含說 AI 運算、包含儲存、包含說 Network。那這一部分呢,就是我們在台積電法說會裡面有看到的這種 HPC 高效能運算,或是你很常聽到我們跟大家講說什麼伺服器、雲端資料中心。

可能一般人聽到這些字,你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伺服器是不是打電動大家連上去的那個伺服器?是,類似,只是你也可以把它想像成是,我今天假設東西要走雲端運算的話,是不是需要一個更強大的資料中心、一個伺服器?那可以透過我這邊集中化的運算,來幫助大家達成所謂的雲端化。所以當這些高效能運算的需求增加,因為這些軟體即服務的需求增加,它是一串的,所以硬體公司也會在這邊受到很大的一個激勵。

那不然說像是 IC 設計公司,你在做這些 AI 晶片,他們就是一個很大的受惠者;晶圓代工業者,特別是偏先進製程,七奈米、五奈米,台積電這一塊,HPC 你也聽到他們法說會講,它是一個很強勁的動能。所以這個是大家可以注意的,在伺服器、在雲端資料中心相關的供應鏈,不管是高速傳輸晶片、伺服器的晶片、管理晶片,或者運算晶片,或者是相關的線材,這些都是未來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OK,那就進入他下一個主題,Digital Customers,數位的消費者。他這邊主軸是要跟大家講什麼?他第一個圖表就放出來說,目前大家在休閒時間的花費上、休閒時間的安排上的百分比是怎麼樣呢?在疫情之前,這邊有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在 2020 年這邊,那可能大家花在 offline 的時間是 80% 的時間,然後 20% 的時間是 online。就是你在你的休閒、你可以支配的餘裕時間裡面,你 20% 是待在網路上,80% 是在我們講的,你可能是在煮飯、實體的一些休閒上。但是到了 2030 年,這個分際大概會到 50% 左右,就是你可能會花更多時間在網路上面。

那第二個圖表展示的就是 Social Platforms are scaling like never before,他們正在以一個前所未見的速度,這些社群的平台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展中。他就畫出來這些平台們,他們達到 1 billion monthly active users(十億的月活躍用戶)所花的時間:YouTube 花了 7.3 年、Facebook 花了 8.7 年、WhatsApp 花了 7 年、WeChat(微信)花了 7.2 年、Instagram 花了 7.7 年。大家猜看看 TikTok 花了多久?TikTok 花了 5.1 年。

那我知道我上一集還是上上一集講 TikTok,然後開始就有很多人,台灣人特別明顯,因為台灣人,你知道我們骨子裡面內建就是反中,這我都知道,只是大家不要這麼敏感。每次我講到中國的東西,好像就是很怕我不知道,TikTok 我都知道,我都知道,但是你不能否認的就是,TikTok 這個東西現在就是在歐美的年輕人裡面最受歡迎的一個東西。而且我們也不會說在捧 TikTok,更講就是 TikTok 它早晚會不會被取代?根據社群媒體的定律,就是一定都會有更新更酷的東西出來。因為社群媒體它怎麼樣興衰的?他今天出來,然後一開始都是最年輕人在用,所以很酷,然後後來長輩就開始用,就變不酷了。所以你還記得嗎?我們之前臉書上開始有長輩出現的時候,很多人就不玩臉書了,馬上棄坑,那就跑去哪?他可能就跑去 Instagram。那現在 Instagram 上面,大家也開始講說媽的年紀又變老了,所以就跑去 TikTok。所以 TikTok 現在你找得到很多年輕人。那等到 TikTok 這些人都變老,或者說你家長輩開始在玩 TikTok 的時候,就會有新的東西出來。

所以不是我刻意要去吹捧中國,因為其實很多人很敏感你知道嗎?我只要講到中國的東西我覺得不錯,就變成說你是中共同路人,你怎麼在挺他們的東西?你知道他們很壞嗎?有些人在那邊跟我……我在 YouTube 留言裡面舉例說,你知道他們有在雇用一群人,然後在控制你看到的東西,然後篩選掉一些東西。我就說幹這不是演算法嗎?這個是 YouTube 也在做,Instagram 也在做,Facebook 也在做,大家都在做,這不是中國人的專利。所以如果你真的覺得演算法壞壞的話,那你要離開所有的社群媒體,連 YouTube 都不該用。

好,那下個圖表就是,數位行銷是目前最主流的獲取更多顧客的管道。這個應該比較像廢話,大家都知道就是你傳統的第四台、廣播的渠道,其實不會比你現在走網路廣告更有效果。那這邊我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知道的一些東西,就是說目前 KOL 跟所謂的網紅行銷,它反而變成越來越大。就是以前大家會花很多錢去買 Instagram 或者說 Facebook 的廣告,這就是我們講的數位的廣告,那只是後來就發現說這些平台它可能收的價格越來越貴,它達成的效果也越來越低,沒辦法,那是一個競標的結果。那很多人就開始會去買所謂的網紅跟 Influencer,就是有影響力的網路人物。那譬如說像我們自己的廣告,就是一個……因為我們廣告就是賣得不錯,所以才會從以前接到現在從來都沒有停過。現在要講就是廣告商他們自己也會求新求變,他們也會希望去找到轉換率更好的地方,所以從傳統的轉向數位,那在數位裡面又有很多的變體會產生。

那再來就是 Social Commerce, next wave of online shopping。社群的商務是下一波的網路購物的動能,這個就是像是臉書裡面你會看到一些商城,之後的社群媒體你會開始看到有更多變現的管道,所以這一塊透過社群轉出更多錢的東西,是大家可以去注意的一個地方。

以及下一張圖表,Games are the new social platforms,遊戲就是新的一個社群平台。它拿 Fortnite 舉例,那 Fortnite 有很多有趣的活動,譬如來說它有跟 Influencer 辦一些演唱會,跟 Ariana Grande、跟 Travis Scott 辦演唱會,也有跟 NBA 跟一些蠻酷的,所謂的這種實體的機構、個人、表演者做一個合作,讓他們可以在 Fortnite 的這個環境裡面展示,有更多的變現的渠道產生。所以這有點像是元宇宙的一個實際運用,大家可能之前去看演唱會,現在可能在遊戲裡面看演唱會。當然這未必是同一群人,你就想像成可能本來不會去看演唱會的人,然後他現在在他的遊戲裡面看演唱會,雖然聽起來超宅的,但你就想,這些本來是這些辦演唱會的人榨不出錢的人,但是他透過遊戲,他可能未來也可以在這些人身上變現。所以遊戲也會是一個新的社群平台。網路這一塊的重點差不多就這樣。

下一個 Big Idea,Digital Wallet,數位錢包。那這裡面可以看到的標的其實就很少,就是 PayPal、PayPal 的 Venmo 跟 Square 的 Cash App。雖然這兩支股票都算是跌爛了近期。蘋果也開始比較認真,而且蘋果本來就有他自己的 Apple 錢包,Apple 錢包可能大家是用信用卡支付,那他現在有新的消息傳出說,他打算介入像是 Square 它的最主要的生產管道之一,就是透過第三方的硬體來達成刷卡的服務。蘋果打算繞過你這個東西,然後透過他手機裡面的感應,直接達到刷卡。這個不知道哪時候會出現,但出現的話,我相信對 Square 會是一個蠻大的打擊。

你會發現這些科技巨頭,他們真的要去做一些服務的時候,對於該領域的成長股都會造成很大的打擊,像之前影視串流一下去,一些第三方電商就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這是大家要注意的一個點。

那在線上的購物管道,所謂的電商的購物管道裡面,只有一個支付方式是持續的成長,就是 Digital Wallet,就是可能像是 Cash App 或是 Venmo 這樣的東西,線上支付的這些錢包,只有他們是在線上購物裡面的份額是持續上升的,目前大概來到四十幾趴。那包含說像是信用卡、現金卡、銀行轉帳,或是說貨到付款其實都是持續的下降。第二大的市佔還是信用卡,我自己覺得信用卡其實就已經很方便了,所以信用卡我相信一直都會有它的市場在,而且信用卡公司可能因應這些競爭,也會推出更多的福利,所以我不覺得信用卡會消失。但是這個現金付款跟所謂的 Debit 卡,就是你有多少錢才可以刷多少錢的那種卡呢,我相信它會慢慢地式微。

那在實體經濟上是怎麼樣的?實體經濟上呢,信用卡還是有緩慢地在增加,但是市占最大的人就是 Digital Wallet,那差不多也是來到了二十幾趴。那其他的支付方式,像是現金卡跟現金都是持續的下降。所以目前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大趨勢,就是可能在台灣大家沒有覺得很明顯,可是如果說你有朋友在美國,應該很多人都有在用 Cash App 跟 Venmo,他們都會跟你講這件事情。

那他下一個圖表給出來就是說,相較於 JP Morgan Chase 的存款帳戶,還有 Cash App 跟 Venmo 的所謂的每年的活躍用戶的比較,你會發現說 JP Morgan Chase 在過去,當然他有他輝煌的時刻,2004、2008 年就是有大幅的每年活躍用戶的成長,但是之後就拉平,緩慢地往上升。但是 Cash App 跟 Venmo 比較像是一個暴力性的成長,一個從 2013、一個從差不多 2015 左右開始持續往上升,那這兩個的 AAU(每年活躍用戶)都已經超過了 JP Morgan Chase 的 The Deposit Account。

我覺得錢包的部分其實其他地方都沒什麼重點,反正總之就是跟你講說這個東西市場很大,他們也會開始做出很多變體。Square 相關的服務我們在之前也都跟大家講過,最近股價殺了跟狗一樣,你說看好不好?我覺得我還是很看好它,只是在成長股的部分,我自己會選擇在今年放少一點,跟市場的整體的趨向有關。就說我還是看好這個東西,可是我不會選擇在他殺下來很低的時候大力的去加碼它,這是我目前對於成長股的一個看法。

好,那再來就是區塊鏈的應用,我們直接跳到它對比特幣跟以太幣的論述跟看法。那先講大家一定最好奇的市值的部分,比特幣現在是 1.1 trillion dollars,他認為到 2030 年可以膨脹到 28.5 trillion dollars,也就是說差不多漲個 28 倍。那你算一下比特幣現在值多少錢,你就算一下你覺得有沒有機會。那再來就是以太幣,現在大概是只有 0.4 trillion dollars,0.4 兆,那認為可以漲 56 倍到 22.5 trillion dollars。那這一樣是去估計就是未來的十年,他認為市值可以成長這麼多。所以整份報告其實最猖狂的東西並不是股票,而是這個比特幣跟以太幣。那 ARK 又再一次喊出了非常驚人的數字。

那比特幣的主要運用會用在哪呢?我覺得它比較像是一個數位黃金、一個價值儲存,或是說一個可能未來可以拿來當成交易的一個管道。那現在你也看到一些國家有把比特幣納入他們國家的支付裡面,就說像是薩爾瓦多在做這樣的事情,只是這個還在一個非常實驗的階段。但是 ARK 就把它列進去,他認為說在一些新興市場的國家裡面,未來可能就會拿比特幣當成是他們的貨幣。

那再來就是它也可以當成是 corporate treasury,就是標普 500 的公司,他們可能會拿他 5% 的現金拿來買比特幣,這個也已經是符合 Ray Dalio 講到「Cash is trash」。好,雖然每次這個市場下跌的時候,大家就會把「現金是垃圾」這句話拿出來鞭,但是我覺得 Ray Dalio 他講的大方向是對的,因為現金長期來說你就是不停地在通膨,所以你必須要把現金丟進去你的資產裡面。那你遇到下殺那在所難免,可是你總有收入吧,你收入就是新的現金,新的現金就繼續投入,然後就看你相不相信。但我覺得 Ray Dalio 講的其實沒有錯,我知道很多人喜歡下跌的時候把他拿出來扁,上漲的時候你就不會扁他,這個就非常的奇怪。你可以把比特幣想像成是一個價值儲存的地方,那它可能也是整個區塊鏈的一個中心信仰。

那以太幣就是有很多周圍的應用,譬如來說像是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的金融,你可以在上面借貸放款,那可以賺取利息,而且這利息是遠超我們現在實體銀行所看到的這些數字。以及它有一些有趣的應用,像是 NFT,雖然現在群魔亂舞,但是我相信 NFT 未來的軌道是長的。而在以太鏈上的變化,很多東西都會有效率地去展現。我知道現在很多人會去提出其他的鏈,說他有機會可以取代以太鏈,但是我稍微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為什麼不會被取代。像很多人去批評以太就是說他是「貴族鏈」,太貴,可是我跟你講,任何一個鏈他如果發展到以太這種階段,你又要做到去中心化、你又要做到安全、你又要做到有很大的算力去 backup 的話,你勢必就會有很貴的 gas fee。所以我覺得,因為像是你其他的鏈做起來,你也會變貴,萬劍歸宗還是要回去以太這邊。

所以我個人認為說,雖然我們在去中心化的世界看到很多飛天遁地的東西,但是如果說你想要在裡面找相對保守的東西,我覺得就是比特幣跟以太幣。雖然他的波動一定還很大,但是這兩個東西我自己確實是認為在幣圈的世界裡面,是可以密切地去關注跟注意的東西。

OK,然後再來就是什麼 Web3 什麼的我們就先跳過了,因為 Web3 有很多非常難以克服的東西。簡單講就是說,我們可以希望去把這些企業的獲利分給我們這些在使用網路的人,平時什麼廣告費只有他們在賺。可是就想為什麼當初會有中心化的、集中化的產生?為什麼網路不是完全是去中心化?簡單講你要不要自己建機房?有多少個網路的使用者可以他們自己蓋機房?為什麼會有中心化的產生?為什麼會有跟他前面講的資料中心、伺服器、AI 的產生?因為我們就是中心化、我們就是集團化,我們才可以給大家這樣低廉的成本。所以 Web3 的很多討論,我覺得還在這個畫夢的階段,所以我不需要在這時候拿出來講,我覺得不是重點。

OK,然後再來就是電動車的部分。電動車我們在前面特斯拉財報那一集算是已經把重點就講光了,所以它這份裡面我覺得沒有特別需要我們這邊再跟大家提的東西。當然有一份表格可以稍微看一下,就是說傳統的油車它是在一個衰退的過程之中,雖然重新在 2021 年看到一個年化成長,但是相對於電動車,電動車在 2019、2021 年分別是 18%、33% 跟 122% 的一個年化成長。那在油車的部分是負 7.2%、負 7.6% 跟正 1.7%。所以瞎子都看得出來,就是目前在電動車成長是一個勢不可逆的。

還有一張圖我覺得也蠻有意思的,就是說目前 Toyota Camry,它在 2021 年,你要生產它一台車的話,大概要花 2.4 萬美金,這是一個生產的比較(Vehicle Production Cost Comparison)。你要去生產一個 350 英里續航的一個電動車的話,差不多是 4 萬。也就是說現在電動車確實還是比 Toyota Camry 來得貴,但是如果你回頭看 2019 年,Toyota Camry 是 2.3 萬的成本,那電動車是 5 萬,所以已經慢慢在下降了。到了 2023 年它相信說,一個 350 英里的電動車,它是可以跟 Toyota Camry 完全打平的。到了 2025 年,它會比 Toyota Camry 的成本還要來的便宜。那我覺得這個跟電動車的電池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大家都在研究怎麼樣讓電池更便宜,所以電動車的趨勢是不可擋,這個機會大家要把握,特別是你是做供應鏈的,我覺得接下來幾年,你跟電動車都脫離不了關係。

然後在下一個 Big Idea 的是 Autonomous Ride-Hailing,就是自動計程車,這個我們先跳過,因為 RoboTaxi 那些還在很科幻的階段,跟 Web3 一樣。其實我不是不認同,但是我覺得那些還在很夢幻階段的東西,並不是我這種人會喜歡投資的東西,所以我自己就把它跳過。

OK,那在往下是自動化的物流,這個也跳過,我覺得不是這麼重點。3D 列印跟機器人,這個不在我的防守圈。最後這個 Orbital Aerospace,軌道太空。這個就是我自己密切的關注,在節目裡面也多次跟大家分享。像前幾集就跟大家聊到說 SpaceX 跟 Amazon 旗下的 Kuiper System 都在射衛星這件事情,那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趨勢。你可能沒有辦法直接投資到這些公司,像 SpaceX 是說之後會上市,但目前就是買不到,所以你可能只能買到一些二三線的衛星公司。但在供應鏈其實有很多可以觸摸的,就是我講的通訊。最主要的 2022 大主軸,我自己投資的兩大主軸就是車用跟通訊,通訊部分在衛星的這個佔比就是慢慢的在往上拉。那你可以去注意一些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公司,你可以去注意一些射頻元件的公司,那你也可以去注意一些衛星板在做 PCB 的公司,這個只有一家,就華通,華通有做,但是佔比還很低,那之後可能也會有其他公司介入。那我覺得因為我們現在設很多的低軌道衛星上去,所以這一塊可能會變成一個在市場上是有題材,並且也是會出量出營收的一個蠻重要的話題,所以可以注意一下。

那當然,如果我們可以直接投資公司是更好,但目前就是因為買不到 SpaceX,那你買 Amazon 可能就是有間接買到一點 Kuiper System,大概就這樣子而已。

他圖表一開始就列出說,在歷史上發射的成本比較,Soyuz 跟 Ariane 5,以及 Falcon 9。Soyuz 是蘇聯的火箭,Ariane 5 跟 Soyuz 在 2006 年的時候,蘇聯的這個火箭是比較便宜的,大概是 71 million dollars,就是每次發射要花這麼多錢。那 Ariane 5 要花 118 million dollars。但是到了 2015 年,這個情況就急轉直下,在蘇俄去射這個火箭是最貴的,211;然後到 Ariane 5 是 164;但是到 Falcon 9,就是 SpaceX 的 Falcon 9 只要 71。

所以馬斯克我覺得他真的很屌的地方,就是電動車一開始很多人說唬爛,就要真的把電動車做出來,然後目前在電動車市占是節節上升,而且在銷量呢,這個是公布英雄,所以是真的很強。那在太空的部分也是很多人說唬爛,但是他就把火箭做出來,而且他也做到可以回收了。所以我覺得到現在還要酸馬斯克的人,真的是腦袋有點不太清楚,就是說真正在幫人類做事情的人。但我知道很多人想說,他也是為了賺錢,所以隨便你,反正就是你要批評都可以批評。有時候看到馬斯克被罵得跟狗一樣,我心裡就在想說,連這種都可以被罵得跟狗一樣,所以像我們這種一般人,我們被一些酸民攻擊、我們被一些人挑戰,真的沒什麼大不了。就大家去想一想,連他們都會被幹的,那我們呢?

所以我覺得馬斯克在這個低軌道衛星、然後在就是可能人類未來可以達到太空旅遊或是說可以去殖民其他星球這部分的貢獻,一定是會名留青史的。他有一個說法滿有趣的,我之前在節目也告訴你過,就是說為什麼太空旅行沒有辦法普及?很簡單,就成本。其實很多東西沒有辦法普及就是成本。那如果說你今天想像成坐飛機飛到美國,這飛機就要丟掉,那不可能,就是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會讓旅行變成是大家一生必備的東西,有事沒事就出國。如果說飛機就是只能用一次就要丟掉,那就會這樣。那如果今天火箭是這樣,那是不是代表人類真的就沒有機會可以上太空?不管你是真正的認真要去殖民,還是說你只是太空旅遊,還是說你只是設低軌道衛星,但你成本高你就是沒有辦法一直射吧?但因為他做到可以回收,所以這個成本降到很低的狀況之下,他讓太空的相關的應用跟滲透會大幅的上升,所以這個絕對可以在歷史上記上一筆。

OK,那我覺得大家要注意的這個衛星的這一塊,其實很簡單,就是我沒有必要把每個圖表帶出來跟你講,反正總之就是因為成本的降低,所以很多東西都變成是有可能的。然後大概到了 2030 年,預計會設超過 7 萬 5000 顆衛星。目前大概每年,Kuiper System 跟 SpaceX 就是幾千顆幾千顆在打了,但是它相關要用到的供應鏈的材料,整個 ASP 是不錯的,就它價格是不錯的。所以這一塊我個人會推薦大家先關注供應鏈,因為品牌的部分你很難直接做到這樣的投資,你先去關注供應鏈,因為供應鏈在這部分的營收跟毛利都很漂亮,也因為有強勁的成長,所以大家可以持續地去注意。

---

好啦,我們這集 ARK 的 Big Ideas 2022 就跟大家聊這邊,其實裡面有很多我自己主觀的解讀在裡面。所以如果你想要自己去多了解一點的話,我會把它放在 Telegram 裡面,在 Telegram 的頻道裡面你可以找到這一份 PDF 檔,希望大家看完之後都會有一些啟發。應該說我們就是希望可以在投資裡面找到更多有潛在機會的東西、有成長性的東西,那你投資這樣的東西勝率一定是比那一種死水來得好了。大概這樣子。

好,那接下來進入 QA 的部分。第一位,「腹利不要停」,這好像也出現過滿多次的。他說:「美國保險股和保險套哪個價值?五星幫主委吹出來。聽說美國人不像台灣人貪生怕死愛買保險,那保險股例如 UNH 聯合健康保險,值得長期投資嗎?還是應該多買幾盒保險套,免得不小心當爸被小孩套牢一生?」

UNH 就是健康板塊裡面最強大的公司吧?應該是佔比最大的,然後它的長期趨勢你打開週線跟月線看,幾乎就是不會回頭的公司。那我對於健康產業並不是很熟悉,所以沒有辦法給你任何建議。不過保險業務相關的東西在升息的循環之下,其實有蠻多人會注意去看它的,所以在接下來兩、三年的這個升息循環,至少兩、三年的升息循環之中,那我覺得確實是有蠻多人會挑這樣的標的來看。當然美國買保險的熱衷程度沒有像台灣人這麼高,甚至確定台灣人真的蠻喜歡去買各式各樣的保險。

再來就是說,還是說要買保險套,免得不小心當爸被小孩套牢一生。其實在生小孩之前,我自己有想過蠻多有小孩的劇本,那時候想了蠻多,包含說可能錢會不會不夠用,或者說生小孩會不會很大負擔,或是會不會犧牲掉很多時間。我只能說當時的我太菜了,就是我現在回頭看,我也覺得為什麼會擔心那樣的東西。有小孩之後確實是讓這個生活變得非常的好,這是我一方之詞,我知道很多人現在就是堅持說不要小孩嘛,你去很多論壇大家都會告訴你說為什麼不要小孩,對,那就看你喜歡怎麼樣囉。那我是覺得這個是人生中最讚的決定之一。

好,下面為這個 DHRGG,他說:「最愛孟恭公。癌大安安你好,小弟我是才接觸股票市場半年的大學生,那對於投資的研究尚未太深。前陣子嘗試主動選股做波段結果賠了一萬,那想說那都是自己的辛苦打工賺來的血汗錢,不應該再這樣做,於是選擇了存 ETF。那為了分散風險,目前存了 006208 跟美國的 VTI。可是最近發現一個問題,想請教癌大,ETF 是否可以被做空?那如果可以的話是否會導致虧損?謝謝癌大,帶來你好可以帶你。」

說波段賠了一萬塊,我不知道你的本金有多大,可是一萬塊就算是以,譬如說大學生的程度,我自己想大學生假設你壓歲錢什麼存下來有個五萬、十萬好了,如果說連一萬塊都賠不起的話,你不要去做主動選股。如果說你連一萬塊都覺得這個停損讓你很痛苦,或者說你想了很久覺得很難受的話,那你不要幻想去做操盤。

這邊順便跟大家講一下,其實股票市場裡面的贏家,最常聽到的贏家是屬於可能做相對長期的,我們講投資者,這是我身邊跟我朋友的經驗都是這樣子。那當然有一部分最銷魂,大家也最想要成為的,我們把它稱為是 Trader,就是交易者。交易者基本上,你在一些論壇或是說一些分享、一些新聞報導,你會看過這些人的故事,他們的特色怎麼樣?就他們未必很在意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怎麼樣,他們有時候甚至是在 trade 一個價格、在交易價格的、交易情緒、在交易目前市場的消息跟一些事件型的交易。那這些人他可能有機會賺到很多很多錢,但是我必須得說,在自己身邊的經驗裡面,成功的交易者很少。就是說我們講說身邊有在靠股票市場在賺錢的人,你是靠交易的,很少很少,真的很少,他是很少數的人。

那當然說以舉例來說,以我的身份,就是我在市場打滾、認識的朋友多了、做了股癌,大家接觸多了,確實是有因此認識了很多這樣子的人。可是在整體,就是我們說在股票市場有賺到錢的人,他真的是很少的一群人。所以如果說你連一萬塊都賠不起,或在交易的過程中你就覺得很難受什麼的,不要怪自己,因為你要成為 Trader,而且是很強的 Trader、可以賺錢的 Trader,很少見,真的是很罕見。那投資人是比較常見到賺到錢,譬如說他看到一個好標的就買來放著,或是他買 ETF,或是他做波段的,這些贏家都看到比較多。越短線的、越交易情緒、越交易籌碼的,這個贏家是很少的,這是我們自己的經驗。

OK,再來就是說,ETF 是否可以被做空?如果是的話是否會導致虧損?所以你說做空一定會虧損,你可能要再重新去把你的觀念整個都補過,越多人做空反而是好事,代表這些都燃料,之後都嘎上天去。

下面會 12455 哥,他說:「中肯,評論台灣的防疫做法,真的中肯真的有病。大家都沒有發現說你現在跟中共在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在很多地方我們如果跟中共做一樣的,大家就會開始講說這一定有很大的問題。但在這種強制去匡列人民、強制去限制人生自由,因為我為了你好、因為我要保護你,竟然大家這麼認同?我想說,台灣之前那些網路右派呢?川普選舉的時候不是有很多右派跑出來,說自己是右派嗎?為什麼看到台灣這麼多的這種所謂的左派大政府作為,大家一句話都不吭?就是這些網路意見領袖他全部都不見。所以你看,在台灣有很多這種意識形態、政治立場的討論,到最後就只是我喜歡你,我就無條件的支持你,而不是說他真的有什麼立場殺小的。」

因為像我自己就是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共存仔,所以我也知道風險在哪,我也不希望政府去保護我,我覺得要保護我自己是我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強制覺得怎麼樣做比較好。然後最後回到我們今天有一集在聊到 Elon Musk,他說這個政府分配這件事情,如果說你可以認同他的話,那你可能就是腦袋就是偏右一點。但是很多人就是覺得左是最好的,企業它應該是最有效率的地方,因為企業不存在鐵飯碗,所以你沒效率的東西就會被趕出去,那你做不好的地方你會被大家換掉。

所以我是一向是比較認同說,民間企業它的法力其實會比政府機關來得好,因為政府機關他是比較龐大的,那他也是這個枝業是比較擴散出去的,所以他今天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他可能要花更高的預算,而且在過程之中可能還會有人把錢幹走或殺小的。所以我一向是覺得民間自我約束是比較好的。那我知道有很多人他的想法就是「我不相信民間,我相信政府要管、政府要照顧」。你發現你跟共產黨的想法很像,只是大家一定不會承認,「這怎麼會是共產黨?」那什麼……就很簡單,就社會主義跟我們講的一般的自由資本主義的差別,一邊就是相信公平分配、管制;一邊就是相信說「為什麼你要管制我?我自己可以做更好,而且其實我應該要有自己的選擇。」但你就會發現在這個議題的討論上,很多人在看美國的時候都可以很理性,回來台灣全部就突然就變成支持政府要把他關起來,我覺得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

下面一位這個 HCC,他說:「好。」

下面一位 08012102,他說:「EP248,我也是人在國外,下個月要回台灣,感覺是身體健康,但就是很擔心回台灣會確診。怕的不是確診,而是人民的輿論指責,怕被鄰居講東講西,也怕家人被公司或周遭朋友責難。覺得台灣人現在對於疫情跟染疫者的態度很病態,還不如在國外確診。」

現在台灣的主流民意就是覺得好像都是外國人、這些你們待在海外的去把病毒帶回來,然後說什麼「你為什麼要回來用健保?」健保費不是大家都繳?如果你真的覺得這個健保是所謂的社會福利,因為它不像商業保險,就明明就知道這東西賠錢,那為什麼你要支持他這個東西?

要實際上我自己就覺得那是很雙面的東西,你一方面在那邊講說你要支持醫護,因為他們過勞、因為他們辛苦什麼,一方面你又是狂支持健保,你就問一下醫護對於健保的感受是什麼。所以很多東西其實就是……怎麼講,大家也不用思考,因為每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你每個人都是健保的既得利益者。為什麼我說台灣的醫療可能在歐美觀點來看,我們不死可能會爆炸?為什麼?因為大家就是沒事就上醫院。你現在在歐洲這邊,你輕症跟無症狀,不好意思,你就是被趕回家,你真的要看,OK,那就是很貴,就是付錢。但在台灣就是,我今天確診了,反正我就是先去掛個號。就算政府跟你講說你輕症、無症狀在家,我跟你講,一定也是一堆人會衝去掛號。

所以它其實整個大環境所致,我們可能在前面的防守,就是我們用那種鐵線防守的政策,是守的很好沒錯,但是在之後邁向共存的路上,我相信會有很多的挑戰。那也會有很多這種在海外回來的、在海外讀書、在海外工作的,然後被人家講說什麼「你憑什麼回來台灣?」像講這種話也是很沒有頭腦,就是,台灣又不是你的家,它是大家的家。

如果真的要比貢獻的話,你說什麼不要回來用健保,大家都會繳健保費,搞不好它用的點數還比你用的點數來得少。你家人什麼的洗腎什麼的,那還是大家都來算這筆,你家洗腎的有幾個了,然後我算是海外回來的,可是我根本就是也沒有在用什麼健保的,大家都可以去算。如果真的要計較到這種程度,那也可以去算說,到底每個人繳的稅金多少,對你不是海外回來的,我繳的稅是你的幾十倍,所以到底誰對台灣的貢獻比較多?你知道,就是已經……已經病態到,可能很多人要去做這樣子。

就像下有很多在論壇討論的,我覺得我希望那個是,所謂的人家講說什麼中共網軍反串還怎樣,我真的很希望是這樣。因為你台灣人、你自己的台灣人要回國,然後你說「你不要回來」,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有病的事情,真的是這樣。

下面一位這個 Good Vicente,他說:「老韭菜 FOMO 仔來了,拒絕 FOMO!」真的是這樣,FOMO 不管是最高的 FOMO,還是往下殺恐慌的 FOMO,真的都沒有好下場。

下面一位 Lewisa Mancini,他說:「必知苦海,要是小孩說要讀設計就把他丟到淡水河。」後面被卡掉。「還是給他淡水河,他說:主委,小妹是正在畢業專題製作的苦逼藝術學生,首先想要先佩服主委提出的灰階思考,因為在畫素描的時候都是要避免用到大面積的黑與白,或者說應該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相較於他者而較深的深淺,萬物都是灰階,只有必知宅的肝是黑的,腦子白的。也想順便說與人合夥一開始就把錢算好、談好真的很重要,我與必知組員一開始就把經費算得清楚,也說好將來要是賣掉商品賺錢的要按照出資比例分利,這樣才不會讓友誼的小船最後翻掉。」沒錯。

那下面講說:「非常感謝主委的優質好節目,在我作業畫到心智不寧的時候陪伴度過。我們系上流傳過一句話:藝術學生要習慣撿垃圾。希望將來在股市的垃圾股票中撿到黃金發大財。但如果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去撿垃圾的話,希望主委家的孩子對藝術有興趣,也許我能教導他們欣賞美與藝術。但如果孩子們說要去讀設計,在座的爸媽可以考慮把小孩丟到淡水河,或者是最吸睛,你家最近的那一條河就對了,實在是太肝了。那最後抱歉留言有點長,不過今年五月中在高雄有一場叫做青春設計節的設計展覽,如果到時台灣疫情沒有壓起來,主委回國且沒事的話可以來看看。祝福主委全家平安健康,恭喜發財。」OK,好,非常感謝你的邀約。

我覺得其實也不只設計系,應該說設計系它就像是《反脆弱》裡面提到的,就是下檔有限,然後上檔可能可以很高。但當然它可能沒有辦法像一些比較偏向強固型的工作,譬如說我念的其他工科的東西,我至少都有……我知道我薪資水平至少會在哪裡。那設計系我知道比較慘的,是像我一個朋友在做攝影師的,他當攝助就當了四、五年吧,然後領 1 萬 6。那當然沒有在跟你講我們最低薪,那反正學徒就是我給你多少錢就拿多少錢,那當然後來是有做起來。只是我知道這種做藝術相關在台灣是真的比較辛苦,那你也要去想說,它就是一個有可能有很大爆發力的東西,所以你本來就是有一點要去賭這個期權的味道,祝你一切順利。

那最後一位這個爆炸馬斯特,他說:「現在我有冰淇淋,早上好中國!」好,爆炸完了,下莊,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