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逐字稿 EP387:🐅

日期:日期未知

逐字稿內容

歡迎收聽《股癌》,我是謝孟恭。本集節目由 Dyson 贊助。

中秋烤肉家裡烏煙瘴氣,擔心貓貓狗狗的毛髮影響孩子的呼吸道嗎?Dyson 最近推出了兩款新的清淨機:BP03、MP04,直接一掃悶悶的髒空氣。這個系列用亮銀色、金色搭配,外型時尚跟裝潢超搭。BP04 更能夠三倍捕捉二氧化氮,還有二氧化碳感應器,隨時幫你掌握室內空氣品質。我提升到這一台,不僅超級靜,還有強效氣流,可以控制 0 度、25 度、50 度三種角度,最遠吹送 10 公尺,淨化坪數高達 30 坪,超大空間也不怕。買一台強效即淨全偵測空氣清淨機,機台內建強效 HEPA H13 濾網,最長可以使用壽命 5 年;活性碳濾網最長使用壽命 2 年。可以用手機 App 遠端控制,出門、在家都能掌控家中的環境,搭配自動感應以及回報功能,持續過濾細菌、病毒並消滅甲醛。

投資健康穩賺不賠,一回家就可以享受好空氣,每天只要 8.7 塊,能源效率第一級。這台不只是外型特別好看、循環度高,平常能加速給你空氣之外,我覺得它還可以兼當很安靜的循環扇,體感上讓你的空間更舒適。10 月 19 號前到 Dyson 的官網股癌專屬賣場下訂,再送市價 1 萬的濾網組,讓你 10 年不用換濾網。結帳時輸入我們股癌專屬優惠 GOOA11 再折 1000,賣場還有 47 折起的商品優惠,推薦給需要的朋友們,可以參考資訊欄找到相關的說明跟連結。

好,最近的盤勢真的是屬於比較詭譎一點,我們上集有跟大家分享到,一般我們看到這個技術的頭出來之後呢,會比較小心一點。但你說我自己有沒有去做什麼樣因應這個頭部的動作?有一點點,但已經沒有做很大,不像上面有一些朋友是直接大立空下去,我沒有,我就是稍微做一下配置的拉平跟調整而已。

那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樣做呢?你要知道說,其實我們觀察到的任何一個現象,就算你已經事先知道說它可能會造成一些破壞,只是你總是要去做一個決定,你要知道每個決定都是有那種福禍相倚的味道,就是你不可能去做一個決定,它可能沒有任何的風險,一般來說這個決定都一定會有風險。如果說你選擇把手上的部位都換成是空單,或者說空單把它加到很大,或甚至是直接空手的話,那當然你的風險就是之後上漲都不算是你的。

那其實在股市裡面,我們要知道說最核心的做法還是以做多為主,待在市場裡面待越長,整體來看這個期望值會是最好的。當然你不敢講說每個地方一定這樣做都會贏,但這樣的期望是最好的,所以要盡可能地站在這個方向。那如果因為一些特殊的理由,就像是你看到這個很大的頭,順勢去做一些可能空單拉高或是說持股的現金水位拉高,OK,那可以這樣做,那只是說看你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有時候會發現說,你看起來好像閃過一個崩,然後你要等到某個訊號出來再把它買回來,只是那個訊號可能怎麼等都等不到,然後股價已經再次新高,那這就是你的風險,其實少賺也是一個風險。那最大我們要規避的風險,最主要就是不要重傷,不要重傷真的是一個最重要的、在市場裡面必備的素養。

那這個不要重傷,就一定要搭配一點點的停損去使用,就是說你不可以讓某一個部位的損傷,會讓你再站不起來。就像說如果你今天全部都是 All in 一支股票的話,就算你是可能世界上最強的人,你的選股能力非常卓越,可是你總有看錯的一天,那你看錯了那一天,可能就會對你造成非常大的破壞。那如果說你是有分散的,就像說你分到一支只有 5%、10%,甚至你分到很散很散,那這樣子你不一定要停損,因為你這個等於是某種程度的停損,就是你最差最差,一支股票就是賠掉這個全部,因為你是股票,你不會說變負債,它的權益之後就是歸零,所以你可能就是這個股票的價值,這 10% 的總資產,然後之後面它跌掉歸零,你就是賠掉總資產的 10%,這其實就是一種風控了。

所以其實如果說你有一個初步的分散,其實你不一定要把停損的觀念用到很硬。當然如果說你押一支股票是可能 8、9 成資金在押,那可能要有一點點停損的觀念。但是停損的觀念,你不一定要是可能就是「我在某個價位就要把部位都出光」,不一定是這樣,可能就是假設基本面不如預期,或者說復甦不如預期,你要有一個停損的指標,就是我看到什麼東西出現的時候,那我可能要把部位降低一點,因為我要去假設是「如果我錯了怎麼辦?」。所以這個是我們去討論停損的時候,最主要的一個核心,就是你不可以有某一個錯誤是大到讓你再也站不起來,那這很可怕的。

那當然那個數學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就是說你往下跌 50%,你要回到原點,不是往上漲 50%,是要往上漲 100%;所以如果你往下跌掉 90% 的話,你要回去是要漲 10 倍,漲 10 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怕盡可能減少就是這個 drawdown,不要讓它太大。那一些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去做一些基本的分散,甚至去做一些 Long/Short 的部位,可是這個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做到,那它也是比較複雜,它花很多時間,所以最基本就是你有一點點的分散就可以了。

所以分散是一種方法,那只是你也不用說什麼你分散到很散很散。所以如果說你已經有這種基本的風控觀念的話,那像你看到美股做一個很大的頭,以我來說,如果是幾年前的我,一定會一直砍、一直砍,就是它只要開始轉弱我就一直砍。那只是為什麼現在的我不會這樣做?因為我發現說,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其實未必會幫你帶來比較好的報酬。因為在很多時候,就是說你現在把它砍掉,因為你說這個型態已經出來了,所以我先稍微去做一些減碼,可能這個整個市場要開始回檔了。那只是問題是,那你什麼時候要把它撿回來?

如果你很幸運,就是可能我進去減的時候,剛好就是它往下 20%,然後之後面我又有成功地 hold 住,那你會發現說,那你這個操作就非常漂亮。只是到多數,你會發現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我相信有經驗的人應該都有想過這件事情,就是你往往賣掉的東西,你買不回來的部位。就是說你本來有 200 張,然後你看你減碼,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型態或是說什麼技術面的跌破,或是說可能在基本面上,它開出來的營收轉弱了,不如我的預期,你減碼。那這支標的,如果是你長線想要持有的東西,你最後面會發現說,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加回來,可能是最後面它其實是一個跌破,然後馬上就拉回去,你再更高點追回;那或者是其實它跌破,然後你在下面是撿便宜撿回來,但你會發現,你很難買回你原本的部位。

一般來說你只要一出去,你的信仰只要一動搖,你本來 100 張的,你這回買回來就剩下 50 張、70 張,會變這樣。那你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久了之後,你就會發現說,有時候我不如就乾脆不要閃,我就是用可能部位的控制,去把我的風險平抑掉就好。就我不要重壓某一支,我分散打,所以就算它出大事,就算它短時間內跌到腰斬,它不會讓我有致命的破壞。反之就是但是,這支標的如果大漲,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子大賺,它可能就是我部位裡面表現好的一個東西,可是相較之下,你的風險就低很多。

那我自己身邊沒有這樣煩惱的人,我覺得不多,一隻手數得完,大概就兩三個,我可能比較熟一點的,就是他們可以在某個位置把東西都看看,然後在下面就大力地把它追回,或甚至是最後面他發現他砍錯了,那東西其實是上漲的,他照樣把它追回,甚至還追回更多。其實這樣的人在身邊是有,但是我覺得,他們是生來就做這一行的,有些人他的那個個性真的很屌,他就是沒有在怕,他一身是膽,渾身是膽,他媽是趙子龍投胎,就是有這樣子的人。那當然他就是不用去屌我們前面講的那種,如果說你買不回來怎麼辦之類的,他沒有在跟你管這種東西。就有些人真的可以這樣做,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多。

所以其實還是要去因自己的個性去做一個調整。我覺得我們很多時候的一些行為上的訓練、習慣上的訓練跟養成,那其實是去校正我們身為人的一個劣根性。就是每個人都會有一點劣根性,你可能是脾氣不太好、你可能是容易緊張、你可能是很容易 FOMO,所以我就要去透過一些行為的訓練,然後去幫自己上那種某種控制器的感覺。就是因為我知道,在狀況發生的時候,我會開始做出一些其實長遠來看是不好的決定,所以我透過某些方式去限制我做出這樣的一個決定。

這就是為什麼要去考古,為什麼要去研究,我都會覺得這樣子。因為你要去知道說過去會發生什麼樣的東西,那未來它可能會用稍微有點讓不同形式,可是本質上是一樣的方式,再一次發生。你會發現說這就是人性的變化,人性的變化是周而復始的。人性的 FOMO 從以前去追鬱金香,然後到後來的可能加密貨幣、NFT,然後再到可能不管你要講股市裡面的 AI,還是航運、被動元件,其實你會發現說,這都是重複的,題材是不重複的,但是背後的人性是重複的。

所以我們可以從歷史上面知道蠻多的事情,然後去做一些調整跟修正。但我覺得它很必要的是,你必須要親自經歷過幾次。因為如果說你只是單純的看歷史的話,你很難去做出一個框架,然後來幫助自己去改善,就是如果說你遇到類似的狀況再一次發生的話,很難。一般都是你自己要切身的體驗,然後你下次就會知道說怎麼樣做更好,所以會反省的人,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那當然因為這種少數的,那種個性不會受到影響的人,他可以不管是在這種很差的行情,還是很好的行情,反正他可以很明確知道說我現在該怎麼樣做,就怎麼樣做,然後大進大出不受影響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真的很少。所以我覺得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要設定出自己的一個防呆機制。

那因為我們節目有蠻多是氣氛仔,那氣氛仔裡面又可能有為數蠻多是在做指數的。那這件事情可能會有問題,因為他要做指數,他可能不知道,真的非常有信仰的指數派。那指數派有沒有必須去做停損?其實我覺得不太需要。為什麼?因為指數的核心,你要去理解它,就是它是怎麼樣去編列這個指數的。就說我們講的那種市值加權型的這種 index,就像是美國的 VTI,或是全球的 VT,然後或者是可能台灣的 0050、006208,大型的這種指數型的、市值型的 ETF,它內建停損。什麼意思呢?因為這 50 支股票,我們就拿 0050 來講好了,50 支股票表現差,因為我們知道這個股價最終是會反映基本面,所以這個基本面很差,它終究就是這個股價表現不會好,它會慢慢地出場,那出去之後,它就會被這個 ETF 給汰除掉,然後就會換新的強的東西進來。

所以你會發現說,就是你們很多時候看到那種指數仔跟主動仔在那邊互幹,但其實他們背後的那個本質是蠻像的。就是你去買這種所謂的指數型的標的,你其實也是一種類似選股,去選這種市場裡面的一個策略。因為不然這麼多策略,你為什麼會選這個策略?我們選了這個市值加權型的策略,這也是我認同的一個策略。那你要知道說它其實本質上,就是跟我們講這種主動配置的選股裡面,去汰弱留強是很像的。就是強的東西會一直加大,它只要那個市值變大,你投入的 ETF 的金額就會變大,它去買成分股的比例就會加大。那如果說這個東西它開始轉弱,它被汰換出去,那就是把它砍掉,所以它其實就在做一個停損。

所以這個東西,本質我們會講說,它不太需要去做額外的停損,所以它本身的機制就是內建停損。所以如果說你去降低這個指數型 ETF 的持有,比較像是我要去降低對某個市場,比如說美國市場、台灣市場,或是 VT 全球市場,我要降低它的一個曝險,而不是說我要去汰弱留強,因為它本身內建就汰弱留強。所以我會覺得,降這種指數型的產品,就不太需要去做我們講這種停損的東西。你可能就是用配置去解決,就是你覺得股市風險太大,那你可能就是指數,然後再搭配一些現金,或再搭配一些可能房地產、其他東西,就是你要透過跨資產類別的一個配置去平抑掉這個風險,而不是在股市自己的類別裡面去做加減,因為你不太需要這樣做,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內建有汰弱留強。

所以希望這個分享對大家有幫助,我們放在節目的前面,就是因為每次在這種行情比較不好的時候,這個市場開始去降槓桿,開始去準備要做避險,或者說開始瘋狂地去砍殺的時候,那我們就會希望說可以分享一些東西,然後讓大家的心態更穩健。那其實一方面也是對我自己有幫助,就是這個節目其實蠻多時候是在跟我自己講話,我在跟自己講話。所以我在跟自己講話的時候,我有時候會提醒自己去做一些,就是我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其實有蠻多東西是我自己用講的,我都知道要怎麼樣做,可是當你把它拿到現實中去採用的時候,有時候你會遲疑,你會覺得說「是不是我這次要賭看看?我要看看我怎麼樣的」。但有時候自己在節目裡面提醒一下之後,你就會等於說你把自己敲醒,說那我還是要去小心一下。

就是有些東西其實是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有一個 pattern,它已經有一個模式了,或是說你自己其實已經有一個行為模式,這個行為模式它本身對你是有毒的。那如果你是白癡的話,才會相信說你過去做十次都不 work 的東西,然後這一次會 work,你就變賭徒了嘛。所以我們現在才會降低你的人格特質,可能會對你造成的破壞,那藉由的方式去設定一些 threshold。所以當達成某個條件,我就不可以怎麼樣;或是當達成某個條件,即便我感覺不太舒服,但是我就應該這樣做,因為像是你幫自己做了一個錦囊妙計的感覺。

那做久之後,它其實會變成一個反射動作,就是你不用刻意地把它寫下來,或是提醒自己,你就已經大概知道要怎麼樣做。那你到這個程度之後,其實就變成有時候你就會去接受市場的不確定性。所以當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就這樣,就把電動打開來,你就專心打電動就好了,因為你知道之後終究都會過去。

所以就好好玩一下《Cyberpunk 2077》,資料片好玩的要死。這個遊戲如果說它當時推出的時候,就是直接推出現在的 2.0 版本跟資料片的話,我覺得它就是 Game of the Year,不誇張,真的就是這麼屌。那它的那個沉浸力,跟讓你在夜城裡面真的覺得自己就是那個 V,然後你就是一個非常屌的 Merc,你在參與裡面的遊戲跟各式各樣的發展,真的就是你活在裡面的感覺。我覺得這玩遊戲真的太屌了。所以我很慶幸就是它在最近推出這個資料片,前面那個 2.0 是前幾天就先推,從那時候就開始回鍋繼續玩,然後發現說,幹真的太棒了。

所以每天都在打遊戲,就沒有想太多可能關於盤勢的狀況怎麼樣。反正就做完自己的調整之後,有時候你就要忍耐了。其實在投資市場裡面,你就會發現說,蠻多的時間是在等待,就是等待你看得懂的盤勢出現,或是等待你有明確的信心,知道說我現在這樣做會帶一個好的 outcome 的時候,這時候才是去下場做的時候。是這樣的時間點,它不會是像可能很多人想像的,就是它會是你可能一整年裡面的 99% 時間都這樣,不是。

就類似說工作,就是我們都會講說,在工作裡面,可能我們以外人的角度看到某個工作光鮮亮麗的部分,那其實是它工作的 10%。你沒有看到的是它工作要做的很多庶務工作,或是很多重複性很高、那很廢的事情,你沒有看到,你只看到它可能站上台的那一刻。所以類似說你看到一些人,它在那邊衝殺,今天那邊狂敲單、空單狂下、499,你以為說每天都這樣,其實不一定是每天都這樣,它可能有蠻多的時間都是在等待,除非它本身是類似那種造市的形式,那不然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在等待。

所以就只能夠去告訴自己說,有時候就知道等待一下。我覺得現在可能就是比較傾向等待的時刻。因為像我看了一下身邊朋友分享的一些 memo 或什麼的,我找不太到可能像前陣子,有時候都可以直接跟你講說「我覺得現在是要看什麼」,那很明確,那個資金都進去,你打開那種成交的排行都看得出來。現在就是比較沒有,可能大家今天炒某個東西,炒一下被動元件,然後炒一下什麼 MOSFET 復活之類的,兩天就沒了。或是像前陣子我在講說,我看到網通廠的創新高在研究,我覺得應該是 re-rate,那看法像回檔也回超深的。就是它是比較偏向那種短時間,要可能集體去拉某個東西,拉完之後又休息,就沒有像可能過去 AI 這樣持續醞釀很強的東西出現。

所以可能還是要稍微在等待一下。那等待的時間就去做一些,我不知道,就是說如果說你不喜歡打電動的,你可以去講講話、聚聚餐,還是我不知道大家的興趣,打打羽毛球、幫忙整理家裡,這幫他去做一些別的事情。

那剛剛就有提到說,就是要來聊一下,就假設最後面進入這個通膨再一次爆炸的市場背景的話,該怎麼辦?如果說通膨再一次爆炸的話,應該可以蠻確定就會進入我們講那種停滯性通膨,就是說市場的成長性是完全都被吃掉了。其實到那樣的一個市場背景出現的話,會蠻糟糕的,所以我們當然不希望這個通膨會有一次爆炸的可能性。但是目前看起來,不用講說歷史,它不會完全地 repeat,可是它會 rhyme,然後它會押韻。所以很多那種背景其實是蠻像的,就像背景跟 1970 年代,背景其實是很像。當時也是遇到通膨,然後這個工會抬頭,然後之後面拖了很久之後,這個通膨都壓不太下去,殺了一下,通膨又起來,然後之後面用超硬的方式把這個通膨打下去之後,然後外加你可能看到,英國有鐵娘子的出現,直接把工會掐爆,她死掉之後這個工會的人是還要出來慶祝,你看大家多恨她。可是她就去解決當時的這個困境。

那我覺得現在就有一點進入了當時的困境的感覺,特別是我們現在開始看到各地的工會事情。那比較近期的,就像是美國的編劇工會 WGA 的罷工行動,這個罷工行動其實燒蠻大的,它最主要的訴求,其實我覺得是在針對這個 AI,就是說 AI 的採用可能會讓很多人失去他們的工作。那當然提升福利那些我們先不講,那都是最基本的。

那當然我們先講結論,結論就是我認為這個罷工,當然他可能可以獲得一些他要的東西,只要他改變不了長期的趨勢。那我不是把他想像成為自己的聯合東西,那很多人的思維其實是二元,要嘛我們就全部 AI,不然就全部編劇,沒有,其實會是一個 hybrid 的狀態。我覺得未來可能就是,我不需要 100 個編劇,我可能就是 20 個編劇,然後搭配 AI 的工具,我就可以取代本來可能 100 個編劇可以做的事情。所以呢,他們會要到他們要的東西,只是這個成本會變高,那你們就是有些人會變成 AI。那當然 leave 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你可以拿一些錢離開。只是我相信這個趨勢是無法改變的。

就連類似說當年的這個國道的收費員要抗爭,那一樣,那個就是一個科技的趨勢的變化,你不可能說怎麼我們就是繼續去撕票,因為科技是會進步的。所以你最多就是參與一下,可是你還是會被淘汰掉。這不是任何一個人去針對某個產業的霸凌或是虐待,而是這就是時代的一個進展。但很多人不能夠理解,他就會覺得說「我要分一杯羹,我要拿到我要的東西」。OK,當然是可以,但是美國的體系,像你們下這個工會的抗爭,不是在做這樣的一回事嗎?只是最後面,因為這利息也都演過了,你把這個成本拉到很高,你反而是加速你的滅亡。你以為你拿到了一些東西,但實際上,你本來就是要慢慢被汰除的東西,你現在又把成本拉得更高,那資方就之後,他一定會,要嘛就是他不招新的人進來了,要嘛就是他要把舊的人,就是一定會慢慢地把他淘汰掉。這個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我就等著看,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站在工會這一邊,像是 Drew Barrymore,她就是去宣布說她的第四季的秀《The Drew Barrymore Show》會如期的推出,然後就被大家幹爆。當然被大家幹爆之後,她就拍了一個道歉的影片,然後宣布說這個東西不會繼續,然後最後面又把這個道歉的影片刪掉。那當然也有她的理由,她的理由就是說,她也有員工要養家,所以就是有些人還是要生活,他就是缺這個錢,所以他沒有辦法跟著你們一起罷工。那當然這樣的一個說法,在工會的眼光裡面就是工賊嘛,因為假設我們真的要去抗爭的話,我會希望大家都要站在同一條船上。

只是就會發現說這個世界上,當然很多東西,理論上我們會知道說我們應該要去找一個平衡,只是實際上很難的地方就在於說,好像每次要站隊的時候,要嘛就是我全部就站在工會這一邊,所有的訴求,就是應該要叫資方都要吞;不然就是我全部都站在資方這邊,你不爽幹就不要幹。最後面就是這樣,就是在兩個極端之間跳動,其實跟股票市場蠻像,就是情緒只有兩極。

那當然這種兩極的東西,它會引發的催化效果就是更強的,就是它會招致反噬的效果,在後面會是更大的。那我自己覺得是一個好事,就以前會覺得有點看不懂,就是奇怪,你應該要盡可能去談判,去抓一個平衡,為什麼都會走到極端呢?但這邊發現說,這個就是世界運行的方式,就是在極端之間跳動。如果你不夠極端的話,其實你的那個換代反而會變得比較慢,就是因為你們夠極端、你們夠瘋,所以這個換代就會變得很快。

那反之像是些老闆,就是太壓榨,如果說你沒有這麼壓榨,可能就沒事,但是因為你太壓榨,然後最後面你就招致一些毀滅性的效果。所以兩邊其實都會因為自己的一些極端,遭受到一些痛苦的磨難,我覺得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所以像這種科技的進展是擋不下來的,真的。那如果說真的堅持要這樣做的話,那就是最後面你會發現說,你可能短暫的拿到一點點利益,只是長期如果你沒有為自己去規劃下來一個退路的話,你就會被取代掉,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

那像這個美國汽車工會 UAW,他們要求的東西,我們在前幾集稍微去跟大家提一下。那只是現在有人去算,有分析師算說,如果他們的要求全部都要實現的話,大概他們的勞動成本會增加到 130 美元一小時。那这个数字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呢?特斯拉的一个时薪是 45 美元,然后在亚洲这边的汽车工厂大概是 55 美元,那目前在底特律这边的工会劳动成本,就福利什么全部都算下去大概是 66 美元。所以基本上是直接拉到了翻倍,然后是特斯拉的接近三倍,然后是亚洲工厂的 2.2 倍。

那这个分析师计可能没有到很精准,特斯拉的时薪看起来比较低一点,不过它有配股的一个机制,它是把劳工直接变成是资方的一员。所以实际上这个,假设我们要把所有的大于都算进去,它应该是没有到这么低,就是没有说什么比什么亚洲工厂都要来得低,它其实是有这个配股的成分在里面。

那其实我觉得特斯拉配股的这一招蛮聪明的,应该说很多资方都应该要去学习这一招,就是你把企业的获利分给员工,那这有几个好处。一个好处就是说,我们公司实际成长的时候,它也可以分到,所以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激励的效果。那另外一个就是,可能可以去诱发一些员工开始用资方的角度去想。因为不然大家可能本来都觉得说,反正我他妈是在工作的,我就从身上捞钱捞一捞,我跟你没有任何的感情,你倒掉他妈干我屌事。可是现在就会变成说,它会认为说,因为它现在是有配到公司的股票,所以公司的成本是怎么样,它也会开始去思考这件事情。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可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这个星星之火可以出现的,就大家会去把自己放在资方的角度去想,所以就比较不会有那种劳资对立的状况,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那因为 UAW 如果说真的把它的人均成本拉到是特斯拉的大概快三倍,然后是亚洲工厂的两倍的话,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些事情。第一个,我相信这些汽车工厂会开始迁出这些工会群聚的地方,可能会往一些南方州去跑,一些税比较低的地方去跑。那另外一方面,可能有些本来要去美国投资,就像比亚迪就已有释出一些意见,就是说在美国的人均成本真的是太高,所以他们一些投资案搞不好就因为这样会喊停,或是说把规模变低。因为我为什么要全面投资?我全面投资,然后付一堆钱,然后我终端产品变贵,我没有竞争力,最后面只有变成一个死局。

所以它比较像是说,就是它会变成一个,除了大家看到的工会跟资方竞争,甚至一些地缘政治的问题都会跑出来。就是说我现在过来这边的话,那我的这个成本就会比我在其他地区,可能在亚洲区生产来得高。那即便我现在可能是没有办法,就是很多企业要对美国出货,它是必须要跑去美国。那只是他可能就会,你知道,明的是就是说,我在这边还是有盖工厂,但是暗的就是,我可能在边的产量或什么都是压到比较低的,我也不会在边去做更多的扩产。因为我为什么要在一个成本很高的地方,然后大力地去投入资源?那一定会在成本低的地方,那是很自然的现象。除非说一些地缘政治的角力,让你不得不,那你就配合演出,就大概够這樣子。

所以像墨西哥近期的崛起就是这样,因为他们是真的便宜,然后管制也没有到很多。所以我们都有注意到说,墨西哥这边,不管是像你看到那个 AI server 或是说车用的很多东西,台商、美商他们其实很多都跑去墨西哥。听说像墨西哥的人就很忙,每天都要跑去工厂学东西,因为在墨西哥这边有大量的投资。他其实就是一个,我觉得是成本驱使之下,然后外加也要去符合地缘政治的要求,可能要离开中国之类的,中国加一的另外一个首选,你就跑到墨西哥这一边去了。

所以工会的要求看起来很好,可是实际上现实是骨感的,就是资源就这么多。当然可以多分一点给员工,只是分到一个极端的话,像工会要求的,你的成本直接变成好几倍的话,那 sorry,就是这三家应该就会没有竞争力。那最后面损失的其实还是员工自己。如果说员工本身是有那种迁徙能力就还好啦,就是「对,我在一家捞完、捞爽之后,然后反正你倒不干我的事」,那又还好啦。所以我就想说,其实这个资方要有一点智慧,就是你应该要把员工拉到自己的阵线。那去打压工会可能是比较上个世代的做法,这个世代我觉得就是,你就是配股的,对,你多配一点股票给大家,你当然大家可以参与这个成长,看起来就是说,对你当然会提升一些成本,但其实这个收买人性,我觉得就是超有效的。实际上去硬推工会,我觉得那个下场,就是过去都演过太多次,那一定不会好。

但像现在拜登政府的做法,就是要去硬推工会,他直接去帮这些工会罢工站台,这其实最后面会出很大的问题。但对拜登来讲,以他自己的前途考量,他是必须要做这个站台,因为工会的人数众多,所以站在工会这边等于我直接拿到票,如果我出来去打压这些工会的话,我就不用选了。但下一任开始,搞不好他就会选择去压一下,因为他最终还是要去尽可能的去解决这个通膨的事情。所以当这个通膨会烧到他的党,或是说他的利益的时候,他还是要去解决它。但现在马上就要选举,当然先站工会这边,然后做再说。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去分析经济,你会发现说有一个很尴尬的點是,这个世界的运作并不是完全都是理性的,然后会选择往一个最好的方向,就是大家都会坐下来谈,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是即便知道这个方向不好,可是因为他必须要连任,所以他会去选择一些当下是不好的事情,但对他是好的,因为没有办法,他要先选上再说。所以用这个经济或一些政策去服务一些政治人物,是我们会看到的一个现象。也导致说你对很多历史的判断,或是说现在的判断,你会失准是因为,你要去考量当时的一些人性,为什么他们会故意,就是他知道炸弹在哪,为什么他不拆?有时候不是说他拆不掉,是他故意不要拆,因为他有一些算计的背景在背后。

好,假设真的进入一个比较不好的状态,就是通膨、停滞性通膨,或是衰退的出现的话,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它?即便现在华尔街对衰退的预期其实已经降到算是蛮低的,跟去年比起来,去年可能大家都觉得一定会衰退,然后到现在这个衰退就降到蛮低的。但我觉得,就是当大家都觉得不会的时候,搞不好就这样发生了,很多时候都这样,真的。就大家觉得会衰退,就是偏偏不衰退给你看,那只是往后延,然后等到你都觉得不会衰退,你觉得已经没事的时候,然后就爆炸了。

那因为现在时空背景跟 1970 年真的蛮像的,就是有工会的问题、有通膨的问题,然后各國貿易壁壘的問題。所以我觉得当年的些资料,我们可以拿来现在参考。那当然比较直觉的部分,就是我们知道说在衰退的一个环境之下,去持有一些价值股、REITs、Commodity,或者说房地产、能源,然后跟原物料,或甚至现金,它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这次已经很直觉,那并且是在多次的衰退里面都证实是一个有效的东西。

但我会觉得说,它最困难的一点,其实不是说我们今天假设已经正式的进入衰退之后的一个投资,而是我们正要进入衰退的那个崩盘,其实最困难的。很多人会在这个崩盘死掉,就是他可能是,就说开了大量的杠杆,然后直接一波下去,又没有做好停损的话,爆炸。那或者是他其实是没有金流的人,但是他所有的部位都是在山顶上买进的,然后掉下来的时候,他就是疯狂乱砍,然后爆炸。两种人会爆炸。

那再来可能就是有些人,他想要在过程之中去做的抄底,一直抄一直停损,一直抄一直停损。虽然没有那种一次性的爆炸,可是长期累计下来,他停损的量可以超大,直接四成、五成的本金就不见了。可能比较持平的那一种,它长期持有的,它一路 hold 过去,hold 过三五年、十年的衰退之类,假设真的有那种超大的衰退,其实最终面可能都发现说,就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最后面都有机会是一个赢家。反而是前面这两种,是你可能会死掉的。

那比较不会死掉的那种,就是我觉得说你在过程之中,是有钱可以持续入金的,你还是有工作的,或是你是这个资产的部位,是有股利可以去,不管是 cover 这个生活开销,甚至可以再投入资产的,它的表现就会好很多。那以及最幸运的一群人,就是说当发生这种爆炸之后,然后它刚进市场的,或者说它刚出社会的,其实这种人超幸运。就是每次的这种股市崩盘、房地產崩盤,在人類的歷史上,你回頭看都是一個千載難逢、讓你大翻身的機會。

那它反而最會去打擊到的,很多人會覺得說,因為這樣子代表說是富豪會死,沒有,最富的那一群應該也不會死,他們可以撐住。是那些在過程之中可能過度 hustling,就是動作太多的人,可能會爆炸。但是最富的那一群人,他可能對他資產的媽媽直接暫時就,引損掉了五成,可是最後面呢,在這個復甦過去之後,他又再一次拿得比大家更遠。那那些新進的人,可能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贏家。

所以,所以我们知道大方向是像前面讲的那几个族群,是在可能这个衰退或者说停滞性通胀的环境里面,表现会算相对好的。那如果要去讲得更细究一点,我们可以稍微去拆解一下,因为我看了一些资料,我觉得有些数字还蛮有趣的。

那首先在衰退的前六个月,表现最好的三个族群会是能源、必需品还有 Materials。我觉得完全的合理,这有点类似说那种盛极转衰,在极盛的时候,就是说能源的价格很高,那消费必需品的价格,大家日常会买到的东西,价格也都会跟着通膨一路冲上去,原物料更不用讲,也都是一起的,所以三个表现都会很好。

可是进入衰退之后,像 Energy 它就会变成一个有雷的地方,它是在进入衰退之后,可能是表现会最烂的一个地方。那我觉得蛮合理的,就是说我们之前在讨论那时候乌俄战争能源价格一路往上冲,那时候是 JPMorgan 还是哪一家喊了一个非常夸张的油价。那那个东西其实不需要大家去底棒,只要有一点常识就知道油价不太会到那个位置。为什么?因为真的到那个位置,大家就不会开车,大家不会搭飞机,因为真的太贵,会造成一个需求破坏的效果。就是说它真的是贵到大家负担不起了,所以不太可能去达到那种位置。就要摸到那是一个昙花一现,因为像是短时间之内冲上去,可是那个是不可能会持续的,因为大家的消费就是没有那样的力道。所以其实能源到某个位置之后,正式进入衰退之后,它其实会砸下来砸的蛮重的。反而这个 Consumer Staples,就是说必需品跟原物料,还有 Health Care,这种日常必须要支出的东西,还是持续会有需要的东西,他们可以维持住,就是说在衰退开始的时候,还是有这个强劲的力道存在。

在衰退之前,一样像回到之前刚刚讲说,最好的是能源跟必需品还有原物料。比较差的是什么?非必需品跟房地產。其实我觉得我看了数据之后,我也认为说蛮好想像的。就是说当房地產的价格前阵子是开了狂涨,然后现在开始我们注意到说,在欧洲一些国家、美国一些地区,那个价格开始长不动,开始下去了。房地產下去之后,第一波联想到的就是,因为其实蛮多百姓它的资产就是绑在房地產上面。所以当它整个房地產开始缩掉之后,就是它自己体感上的财富效果就会大幅的降低,所以可能在支出部分也会开始会整个缩掉。就是房地產的价格其实支撑的大家的一个支出。那当然房地產开始出现问题之后,可能就是一衰退准备要开始的一个前兆。

那正式进入衰退之后,金融股会是第一棒,就是会遭受重击的地方。所以它是紧接着在房地產之后,然后会就是在市场上面造成一个冲击。那这期也蛮合理的,就是说因为其实很多银行的命脉,也就是跟房地產绑在一起。所以当房地產开始转弱之后,正式进入衰退的时候,那可能就第一棒就先炸这个金融股。所以我觉得你去把历史的资料拿出来,顺一下逻辑,就会发现说这都是通的。

那在衰退的开始到结束之间,我们会发现说有一个族群的表现都非常好,就是 Health Care。那我觉得这也很容易理解,就是说这些健康产业、生医相关的东西,就是说你不管你是在行情好、行情差,你可能都知道要看医生、你都知道要买健保、你都知道要吃药的。所以它可以维持相对比较强健的那种刚性需求。然后再来就是说,必需品其实也是维持得非常得不错。

那假设我们根据历史资料,我们要怎么样去判断说,今天可能大家慢慢地要走出衰退了?就是一样,就是我们现在回头看,用上帝模式就觉得说看得蛮清楚的,可是当吓其实会很害怕、很慌乱,然后会有各式各样的差异,然后不敢相信。不过如果你注意到非必需消费品,就是 Consumer Discretionary,它开始表现很好的话,那这些东西有什么呢?就可能是汽车、奢侈品,或者说生活休閒、电子家电、零售、赌博、饭店,那这些都算。我觉得这些不是说你生活去经营上必须的东西开始转好的时候,他们的股票开始动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准备要走出衰退,所以已经开始有这些闲钱去做非必需消费了。

所以干,整个串起来都会发现说那个逻辑是通的,就是我们用上帝视角回头看到发现说,这个东西不难。但是我相信,就如果我们真的进入衰退的过程里面的话,应该也是会很痛苦。那我们要记得说,就是我们去做过这样的一个思考,然后在当下要可以明确地,就跟 Howard Marks 在书里面提到的,你要掌握市场的周期。就是说你至少要知道说你自己现在在什么位置,所以就可以用这个股价的表现跟市场整体的一个情绪来做一个判断。当资金开始涌入这些非必需消费的时候,可能就是准备要走出来的一个时候。

那最后就是我们走出来的这个阶段,走出来之后的六个月,整个市场的表现是怎么样呢?一样,非必需品,它会是市场里面表现最好的一支。再来是能源跟原物料,这也都是蛮容易理解的。就是说正式的走出衰退之后,大家对于能源跟原物料这种基建投资或日常开销的需要呢,那又开始变多了,所以他们的表现也都是还蛮不错的。

那我注意到整个 health care 板块,最差的时候会发生在离开这个衰退的时候。那我相信说不是因为离开衰退,大家就突然不需要健康了,而是单纯的因为可能前面有大量的资金堆在这个地方,所以真的走出来之后,这个地方就变成一个提款机,大家就从这边疯狂地提款,然后丢进去年述讲的这些板块里面。

那里面有些板块就是比较在过程之中都呈现没有那种很明确的族群性的变化,像是通讯服务跟资讯科技,以及 utilities 还有工业。这个可能都是说它比较没有那种很强的关联性。那里面呢,当然你还是可以找到类股,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东西都是比较偏向我们用整个族群去看。那你要知道其实每个族群里面的每一个指标地,它都一定会在即便是衰退里面还是表现很好。只是说在机率上,整个族群都好的地方,里面可能个股表现的好的机会会是比较高一点,是这样。所以不是说什么,我觉得要说我们讲说某个族群,然后它在某个时间,里面都是烂货,绝对不是这样。只是说你在里面要找到好货,机率就是比较低的。就等于说你在一个空头市场去找一个大多头的股票,可能就是说比较难找,机率上。但是还是有那些股票,它就是一路他妈的左下右上。

所以在我们分析完的这个 recession 从可能开始前六个月,然后到结束候六个月的各個板塊變化之後,我自由做出一些結論。就是我們傳統定義上那些可以幫忙你在衰退之間去獲得救贖的這些東西,它確實是一個可以看的方向。

那只是我自己假設說我深入進去挖的話,我注意到,特別像我自己是以科技股為主的一個投資人,那我發現說,其實科技股,特別是新科技,我要注意的是新科技,然後以及比較剛性需求的科技。以現在這個時代來講,我認為說就是,那些 Cloud Service Provider,那些 CSP,像中國的 BAT,或者說微軟、亞馬遜、Google,其實我覺得這些都是現代的這種比較剛性的需求。

在科技股裡面,我覺得因為他們基本上像是一個 cash cow,他們有很多的金流會進來,那他們提供的服務其實也是比較偏向是現在科技裡面的一個必需品。就是未來算力,或是說這個雲端的儲存跟使用,我覺得都是一個,就不管你在行情好壞,其實它都會維持有一定的表現的東西。所以我會覺得這些東西可以看。

但確實說假設我硬要選的話,我可能會選這個 CSP 裡面消費性比較少的,來當成是我第一波假設要抄底的選擇,就是可能會是 Google 或是微軟。可是相對的在後期,假設亞馬遜殺很低的話,你就知道說亞馬遜可能會是反彈最兇的一個東西。所以會大概去做這樣的一個盤算。

但當然可能實際上真的進入這樣的一個狀態,我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一些背景,一些政治的政策或什麼,再去調整。不過初步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然後在台灣的話,我自己會去選一些,像覺得說那個,什麼狀況在前面下面的釋放,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如果覺得說真的出現一個全面性大崩殺,然後真的進入衰退,這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它的那個東西就比較偏向說,你知道就是機房經營嘛,所以基本上它不會倒,它後面有一個富爸爸,然後它的需求也是很強勁,而且它跟科技股的這個關聯性可能會稍微高一些,所以它是一點那種科技裡面的傳產。就是我覺得科技裡面的傳產,跟那種最新的科技,以下還講就是 AI 相關的類股。

那 AI 裡面,我覺得 infrastructure 會好於軟體,因為軟體可能會被淘汰掉,它可能會被巨頭給競爭掉。所以網新科技,然後網科技裡面比較偏向傳產的東西,可能會是我自己身為一個,因為我比較在看科技股的人的一個選項。那如果說我今天是在科技股裡面都找不到東西的話,我可能才會往,就是可能前面提到的一些什麼消費必需品、生醫、能源去找。就真的沒東西,我才會去往那邊找。但是我還是希望在自己的領域裡面去找東西。

好,所以這邊稍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不可能講的比較長一點,我們市場相關的話題講很久,其實我不喜歡這樣,我就喜歡先聊講一些幹話。那只是因為這個話題比較大,所以前因後果,現在發生什麼事情,然後跟中間的一些想法,都必須要完整地跟大家分享一下。

那要記得這些分享,其實是基於說我們去看過去,然後來做出這樣的一個推論。可是你也要知道說,其實歷史雖然會重複,但是每次重複都會不太一樣,它只是可能那個 pattern 有點類似,那人性上會有點類似,可是實際上一些選擇搞不好會不一樣。就說可能你在過去看到很好的東西,在現在它不一定會是很好。可是如果你可以大概去瞭解一下當時大家是怎麼想的,然後當時世界是怎麼運作,說不定對現在的一個判斷會有幫助。所以希望這集可以對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那就好,我們就來進入 Q&A 的部分。

第一位,123106:「氣氛仔要祝先生生日快樂,很喜歡股癌的每週兩次內容,都會跟先生討論內容。想請股癌祝先生 Wayne 9 月 30 號生日快樂,股市每支都能持續上漲。」

Wayne 生日快樂。

下面這位,BIGGGGGGG:「Hello Chairman, I hope you don't find this strange. I wanted to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so I messaged in English. I hope you can reply in your sexy English.」

為什麼全部要留英文。

他說:「一、Does your wife usually check your phone? Like for IG or Twitter, where there might be some suggestive content? With so many temptations, does she check? 二、If she doesn't check, do you follow @fingermaster56 on Twitter? Sign. 三、Do you say 'I love you' to your wife? Thank you for your response. I hope you can come down from the wall a bit earlier this time. I 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

早點從牆上被挖出來。最近沒有被人家幹到牆上,最近還滿平安的。所以這樣,我現在要用英文回答是不是?不要了,這樣好裝逼,為什麼要用英文留言?好了。

那個,老婆平常會不會檢查我的電話?不太會,但是一開始交往的時候會。然後她也會看我的 IG 動態牆上面有什麼東西。所以當然那個男生的 IG 動態牆,就算你沒有刻意去點比基尼美眉,老實講,它預設就是有比基尼美眉。所以因為這樣子確實是被罵過了。

然後再來講這個 @fingermaster56,不知道這是誰。然後第三個,有沒有說 "I love you" 跟太太講?有了,當然,還是會講。可是不會講太多,你知道,就已經老夫老妻,就不會天天把這個掛在嘴巴上面,放在心裡面尊重。

再來講下面這個,挖喜伊隆:「馬斯克粉絲,太超過都不健康。有個朋友限動,確實小孩上下課接送、課外活動、假日出遊、生活日常大小事,再穿插抱怨文,呈現出來很努力花時間跟金錢在養育小孩,我看起來是苦大於樂。目前三十,已經對任何社群 highlight 沒有反應,反而是看到自己以為是 highlight,但我覺得很可憐的會同情。我這樣是不是病得不輕?對壓力、髮型師、家人、愛人說『一輩子不會想換的』這種信任感用錢也都建立不起來。癌大節目也是,私心希望可以陪我到入土。」

非常感謝這位朋友。那應該是這樣講的,就是到後來你會對於整個,不管是 IG 或是臉書上面,大家的日常分享都漸漸地無感,不管是怎麼樣的一個主題,那是一個階段。一開始可能看到就是一些羨慕,然後一些可能會覺得反感。然後後來就會,可能對於一些東西不會這麼羨慕了,可是看到一些東西會覺得說「該怎麼一直出現?好煩」。然後到最後一個階段,就是你根本也不會注意到這個東西出現,你就直接把它滑掉。然後不喜歡的人,你也不會去探究,就直接把它封鎖掉。這是最後的一個階段,像我現在就是在最後面這個階段。所以其實不喜歡看就直接把人家封鎖掉,就沒有關係。不要把人家 unfollow,因為 unfollow 可能有一點不禮貌,但是其實放棄追蹤人家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情,真的。非常感謝,就是你喜歡我的節目。

下面為這個,河上端湯匙:「不要再洗愛您,癌大致從進行愛您運動之後,你的粉專貼文留言區都是充滿愛您洗版。愛您運動固然好,但以前貼文下面可以看大家的討論或是幹話,現在只剩一堆愛您,搞得跟機器人帳戶入侵一樣,無聊到爆。還我生氣的股癌粉專,拜託各位了。」

不知道,我跟你講,我們的粉絲都是有點,不要講粉絲,我們的聽眾都是有點血性,你這樣一流之後,大家一定會繼續愛您。然後有人在那邊認真討論,他們覺得在下面愛您。我對大家很熟悉,我覺得那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有時候對,可能看大家討論馬上玩,可是有時候看大家那邊亂洗愛您也罵玩,就是跟那個市場循環一樣。就是我後來越來越能夠接受一些生命裡面的循環,你就發現說很多東西就是循環。一個東西流行了一陣子之後就退流行,然後後來又變復古風,就再一次的流行。然後今天大家玩愛您,有一天一定會玩膩,然後就開始反愛您,然後就說去留別的東西。然後後來有一天,因為重新的想起愛您,其實就是這個順其自然。

下面有這個,車停在車格線上9487:「癌大好,我是上一集意外被你重擊,那個在不對的跑道上薪水都沒有被漲到的悲哀仔。上集又講到你不知道林口的房價在漲三小,但你有沒想過,也許林口的房價是被太多跟單仔都好,為了跟癌大的單,決定搬來林口這個風水寶地呢?我是住在某些 A9 仔看不起的 A7 仔,你們白天很熱鬧,我們這邊晚上也很熱鬧。可以請癌大為我獻唱兩句『不愛你也甘願』嗎?《無望的愛》真心愛你。」

好,愛你。OK,沒有啦。沒有人會看不起什麼 A7 仔,你不要相信網路上的嘴砲好不好。網路上的,對面媽的自己連摩托車都沒有的,然後嘴人家說什麼開馬自達就沒有資格去開會,幹,你連車都沒有,然後嘴人家馬自達。然後一般也是那種自己沒有房子的,那去嘴人家就是什麼別人房子買哪裡怎麼樣,就是不要去看太多這種網路有毒的東西。

再來講說不會是有跟單仔,這我不太確定,但我確定的就是,我身邊有一個朋友真的就是跟單仔,他直接問說林口要買哪,然後我跟他講說,他直接打電話去房仲那邊,然後就買房子,他連看都沒有看,就真的是有這樣子的人。但是我相信這樣子的人應該不是多數,就可能我們會給大家一個想法,就是說這個林口還滿不錯的,然後他們跑來看,看來就真的喜歡,這個我相信是有。

像我自己現在就是有一點想要搬離林口,就是我想要往更山裡面去跑,因為我覺得林口現在人真的太多了。就是其實我當時來林口,就是希望可以來一個人少一點,然後比較開闊、比較舒服的地方。然後現在林口我覺得是有一點人太多,就是你到外面哪裡都要排隊,然後可能,就說以前在市區裡面比較不會塞,那我剛來的時候是路邊停車都好停,現在都停不到,然後市區裡面也會塞。所以有一點想往林口的山區跑,最近有在稍微看一下,如果有的話,我也想要搬到山裡面去,就還是喜歡人沒有這麼多的地方。所以現在來林口的,你可能要考慮一下,現在變得很熱鬧,對大多數人來講可能是一個加分,但對我來講,我覺得其實現在這個是一個扣分,大家知道。

下面這個,習近平最牛:「包皮重建手術,重回快樂包莖人生。癌哥你好,在台灣奧運金牌的獎金有 2000 萬元,一次領和每個月 12 萬領到死。在不考慮腦袋有問題被騙光的情況之下,您覺得哪個選項勝率比較高呢?我個人覺得領 2000 萬投資正確的工具,可以期待每年 7% 的年化報酬,算上通膨,屌打月領 12 萬。但我朋友認為,每年穩定零風險的收入是無法取代的。如果癌大拿了打手槍奧運金牌,兩個方案你會怎麼選?」

這題對我來說蠻簡單的,就是我一定是選 2000 萬。因為 2000 萬給我,每個月 12 萬應該是沒問題,絕對拿到。就是我用這個 2000 萬去滾,我一定滾得到這個。那就算我沒有滾到,好像你講的,就是講比較保守一點的,這個可能某個年化報酬好了。那這個年化報酬,因為不代表你會把每筆錢都花掉,所以其實會變成,你假設你是拿 2000 萬,你可能就此就直接財富自由。就是你投資的錢,你可能不一定那個配息出來,你都會把它用掉,那這個沒有用掉的錢,你都可以丟回去繼續滾,所以它可以造成的效應是更大。

先不講你的投資報酬率多好,就講你講那個最一般的嘛,就是大盤,這個每年平均 7%,其實算是一個很公道的說法了,也不會說太瘋狂,這 7% 應該是拿得到。那對,就是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概念的話,其實我覺得直接拿 2000 萬絕對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每個月拿 12 萬,看起來可能很好,那是以現在的狀態,可能你覺得 12 萬不錯。可是,30 年後、50 年後的 12 萬跟現在的 12 萬一定是差很多。就像可能現在的 100 塊跟 30 年前的 100 塊差非常多。可是我現在就可以拿到一筆大錢,那這筆大錢滾出來的錢是,以我的狀態來講,應該會遠大於這個每個月 12 萬。所以我一定會選這個。

那就算你是不懂投資的人,你說丟大盤,就是最保守的做法,其實 7% 也是差不多就是這個 12 萬。所以我也覺得,不管是哪一種情境,直接去拿 2000 萬應該都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但當然如果你是不懂的投資,或是不想要用腦、不想要費力,就覺得反正我就這樣穩穩拿,就算老了之後這個通膨的影響,這個錢變少也沒差,反正老了之後也花比較少,OK,那你可以選擇這個月領 12 萬。只是你給我一萬次,我都會選擇直接拿 2000 萬這一個。

下面這個,Coco LASD:「五星吹捧,股癌真的很暖。」

謝謝。

下面這個,台南 KG 小王子:「第一次留言五星推。癌大好,吵了兩年的低軌衛星到底有沒有搞頭?時不時就出來炒一下。二、好奇你的第一支機械錶是哪一支?目前是戴哪一支?三、祝在德國剛買房的叔叔夫妻新居愉快,冬暖夏涼。」

低軌衛星到底有沒有搞頭?有搞頭。只是你說在供應鏈上到底有沒有搞頭,他們那個佔比都不到很高。在衛星板這邊,我了解到是差不多 15% 到 20%,然後在那個 router 的部分,奇蹟,但我沒有去追蹤他可能最新的是不是用奇蹟,但一開始他最早就是用奇蹟的這個 router,那個佔比差不多是 7% 到 10% 之間,甚至是比較少一點的。所以就是說,低軌衛星本身的成長性什麼都超好沒錯,只是在台股這邊,你要知道因為那個佔比本身就沒有到很高。它就是可能有一個業務表現很好了,實際上它炒股的時候可能可以當一個題材,這個題材的貢獻未必是整個公司獲利的一個大宗。所以比較偏向一個,對,他可以讓他 re-rate 上面可以拉比較高的一個故事。但實際上你沒有辦法在台股很早來一個,就是超純,他全部都在做衛星,比較少這樣子的東西。所以你說到底有沒有這個故事?確實是有,只是在台股去炒,可能蠻多就炒氣氛的,這我肯定。

然後第二個,第一支機械錶是 Orest 的機械錶。然後再來,現在的機械錶是 Daytona。那你說目前會戴哪一支?就還是 Daytona。只是我最近有想要去返璞歸真,因為我那一天看到那個夜光手錶,就以前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有戴過那種電子錶,然後是夜光的,就他就有那個綠綠的燈。我突然覺得那個燈超療癒的,所以我最近就去下訂了一個電子錶,我想要開始回去戴那種錶,因為就突然覺得看到那個燈讓我覺得非常平靜。所以接下來要跟我討論的話,跟人家討論中 300 塊、500 塊電子錶。

然後第三個,住在德國買房的叔叔夫妻,新居愉快,冬暖夏涼。

好,下面這個,地方小教練:「被分手就是要一直找事做。幹!癌大你好,最近女友在一起旅遊隔天提分手,但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沒有好好溝通就結束,令人措手不及。兩個禮拜都沒有什麼真實感,除了個性上一個比較緊繃,一個比較鬆之外,我們的價值觀確實也是有一些不同。教練的工作薪水起起伏伏,所以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去分攤生活開銷,但是對方眼中似乎是不少的壓力,也讓自己更覺得自己是不是不應該跟人在一起。不知道您是否也有過覺得能力不足,適合默默地打拚到有能力再找人長相廝守?愛您。」

不是,我一點看不懂。所以意思就是說,因為你的教練工作是有點起伏,所以你希望說這個對方要幫忙分攤生活費,然後對方是這樣,他就是不願意出是不是?他如果是這樣的話,幹,你早點分手也好。應該要講說,你為什麼要把這種人放出來害大家?

再來講說,這個是不是自己要所謂的能力夠,然後再去找人長相廝守?其實這個問題有陷阱。以我自己的案例來講,就是我從出社會到現在,我都會一直覺得自己很窮,就到現在其實我都還覺得自己很窮。但可能看在別人眼裡會覺得說「沒有吧,應該還滿不錯」。對,我知道用客觀角度看會滿不錯。可是這個人很有趣的一點,就是說當你往上提升的時候,你的生活圈其實也會跟著往上提升。所以你就會注意到說,就是好像不管在什麼時候,就算你可能是旁人稱羨,可是你在你實際的體驗,你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所以像我自己在決定有小孩之前,我也是一直在想說,我這樣子到底夠不夠格去養個小孩?然後我爸媽就跟我講說「你到底在共三小?我們以前他媽兩片屁股,我們就生小孩生三個」,就以前真的是這樣,然後現在的人就會想很多,所以就會發現說生活壓力很大。

所以可能就是假設你今天媽,你退一萬步,你會有個旁人的角度看,你會發現說你現在生活是 OK 的。只是你去跟身邊的人比,你就會覺得說你是能力不足,其實有時候是因為這樣子,然後讓自己不舒服,是一個比較的結果。那不要講說什麼,有能力再找人長相廝守,這個是有問題的。因為前提就是說,所以就講有能力之後,然後我就去包養別人這樣?如果是你打算要當一個這個兩性關係裡面的 breadwinner 的話,當然你可以選擇這樣想。老實說,先打拚,然後真的等到有錢再談戀愛,可以。所以我覺得生活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到這樣的一個緊繃。

好啦,那因為我們自己前面聊比較長,然後現在準備要 50 分鐘,所以我們就直接結束。掰掰,就醬,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