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逐字稿 EP126:棉花
逐字稿內容
歡迎收聽《股癌》,我是孟恭。本集節目由 Yoxi 贊助。
Yoxi 是和泰集團推出的乘車派遣服務,目前只有在雙北叫得到車,居民或是來雙北玩的朋友都可以參考看看。大家叫車最怕的就是遇到計程車有臭菸味、菸垢味或髒污,Yoxi 嚴格的選核機制,搭起來是比較乾淨舒適。此外,他們非常敢給優惠,之前每趟折一百,到現在每天都提供各種福利。從 3 月 15 號到 4 月 11 號,你只要透過 App 叫車,並且用現金、企業簽單或是信用卡完成付款,你就會有一次的抽獎機會,最大獎可以抽到一台車。
那車子我個人覺得蠻方便的,比方說今天假設手頭緊要拿來開計程車,或者說心情不好、還是睡公園,你睡在公園裡面的車上,你就是公園裡面的王。這邊提供給大家,我覺得這福利是還蠻不錯的。我們這邊再額外加一個福利,你只要使用股癌的專屬優惠碼「謝謝主委」,就可以現領 50 元搭車金。這不是我想的,八成哪個低能兒想的,但蠻可愛的,「謝謝主委」四個字就是我們的折扣碼。只有 500 組,所以你聽到這個 podcast 當下,就趕快手刀直接去連結下載 App,這福利不拿白不拿,這邊提供給所有需要的朋友。
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叫車 App,特別是可能大家三五朋友聚會,你會小酌一下,那小酌之後就千萬不要開車,這真的是害人害己,所以有一個叫車 App 是會非常方便的。
我們就先跟大家聊一下中國的新疆棉事件,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藝人去參與,包含中國、香港或是台灣的,都有去抵制 Nike、Adidas 等等的品牌,簡單來講就說他們辱華了。媽的,要辱華真的很容易,要讓中國人的玻璃心破裂,實在是非常非常地輕鬆簡單。
那我們先從藝人的這一塊開始講好了。當然很多人都不爽這些,特別是台灣籍的,你就是台灣籍的,然後你去好像為虎作倀去幫中國、我們理論上的敵國去講話,就很蠢這樣。那我個人是覺得,你知道有些人會想要去抨擊這些藝人,把自己搞得很生氣,當然寫寫幹文很好,有些人會喜歡講說「滾,不要用健保」。我覺得這個還蠻好笑的,像我之前有跟大家提過,像我老婆來台灣看醫生,沒有健保,一開始沒有健保,那個醫療費便宜到靠北,台灣的醫療費真的是便宜到靠北,你跟歐洲跟美國比起來,幹,超級便宜的。所以就算沒有健保也沒差,坦白講真的是這樣子,何況是藝人,他們其實也不缺這一點錢,所以你拿健保罵他,我覺得沒有罵到點上。
那再來就是用這些藝人的角度來講,其實我必須得說,很多是身不由己,當然有些人好像真的很瞎幹,那是例外,可是很多是有簽約,所以就是經紀公司叫他講話。簡單來講經紀公司就是他的主人,我旗下的藝人,我當然希望藝人繼續賺錢,所以當然這政治我可以不要碰就不要碰。那去做一個表態,我就不會失去中國市場,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划算的選擇。畢竟一個是十幾億人的市場,台灣市場可能一堆人根本平常也不喜歡這樣的藝人,所以當然選擇對他們來說就很好選。
再來就是,我覺得可能很多藝人他根本就不在意政治這種事情。你知道我是越長越大,才發現說很多東西是你自己在同溫層裡面,那個回音 echo 來 echo 去,你就覺得說好像大家都很在意這件事情,但真的在投票之後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這個事情,我覺得很多事情還蠻現實的。所以這藝人其實搞不好坦白講,在他們心中,根本沒有想過什麼愛國主義啥小的,他根本就不在意這樣的事情,他也不在意中國的人權問題,因為對他來說,根本就不是在他的眼睛範圍裡面。所以你一直去幹譙這件事情,就是有可能就把自己搞得很生氣,但是當然你罵一罵爽,也是可以罵的。
那中國跟香港這邊現在的藝人,我個人是覺得他們是不得不抵制,因為如果今天他沒有講的話,馬上他就會被國內的小粉紅出征,他們一堆很極端的這種愛國份子,就會趕快一個一個去做檢查,然後去審查你。所以藝人的表態,我覺得不是這件事情的重點。不過當然很多人就花心思去戰這些藝人,我覺得其實你做的事情跟小粉紅很像,就很辛苦你知道嗎?你把他們抓出來鞭,然後你就把自己搞得很生氣而已。
那我們就來講這個事件在股票界或說在商業上的角度是怎麼樣看這件事情。簡單來講呢,我覺得這件事情有點像是中國跟美國這邊,或說其他牆外的世界,大家想的是不太一樣的。中國人這邊一直在強調,他們都博主在寫說,我們新疆棉怎麼可能叫維吾爾人真的去採?我們怎麼可能會欺負我們的工人真的去採棉花?現在早就都用機器。不過這個就是有點扯錯焦點,因為從頭到尾都不是在強調棉花這件事,其實棉花你可以把它想成就是整個事件下的一環而已,未來還會有更多類似的事情會出來,不只是棉花,可能是其他原物料或說其他的服裝生產工廠。
總之就是美國在去年出的時候,他們有過一個《防止維吾爾族人被強制勞動法案》,那法案後來到年中的時候,兩黨都有共識。在過程之中,就是法案的形成之中,其實這些比方說製鞋的大廠 Nike 或說其他的製鞋大廠,在國外的記者報導裡面,其實他們是有去參與遊說的。當然遊說有兩種說法,一種就講說,其實他們是希望政府放棄這個法案,因為對他們來說供應鏈管理會變得更麻煩。當然 Nike 這邊他們自己的說法是,沒有,我們是希望這個法案更健全,我們是認同這樣法案的。那我是選擇相信後者,其實國外他們對於人權是真的是比較看重,不像我們這邊就是說社畜、輪班星人,反正你工作就是為了錢,所以你就做到死就對了。那國外這邊可能對於人權、對於說一些被壓迫的少數民族會特別有感覺,我們這邊可能相對還好,我覺得整個民風是不一樣的。
所以為了防止維吾爾人被強制勞動,什麼叫強制勞動呢?就是簡單來講,中國這邊目前發生的狀況,就是他們會把維吾爾人放進去,比方說像「再教育營」裡面。那誰會想要沒事從家裡被抓出來,然後放進去再教育,然後說學中文,學中文之後就說幫你安排工作,然後就去學習怎麼愛黨愛國,我覺得就很低能。這其實就是強迫你,因為誰沒事會想要去做這樣的事情?他們會表面上講說,我們是幫助他們學語言,幫助他們有找工作機會。但是我覺得這是用你的觀測角度,用中國角度,我們覺得這樣合理,就像那些虎媽她打小孩,逼小孩說「你每一刻補習都要念」,她覺得很合理,可是別人覺得「幹,你根本就在虐待兒童」。
那我個人覺得是在虐待人家,因為你把它從他們的棲息地抓出來,然後之後要放到各地的工廠,像 Nike 的工廠就是在根本離他們家超遠的,離新疆超遠的地方,把人叫去那邊工廠上班,所以當然這就可能有強迫勞動的問題。所以核心一直都不是在採棉花這件事情上,我發現中國博主很久,一直在強調採棉花說「媽的,我們是大國,我們怎麼可能還用人力」,完全抓錯重點,人家在講說是強迫勞動的事情。
那強迫勞動的事情,當然現在講就是只有講這個棉花跟比較多製鞋或是衣服,但是我相信之後可能會越講越多。我發現說假設有一些甚至是電子科技業的,然後這個供應鏈工廠他們也是有用新疆人,這新疆人他並不是自願來工作的,就是可能是半推半就、然後不得不來工作,像這樣的狀況可能在未來都會一一地慢慢地爆出來。
我個人是覺得像這個事件,它其實本來在去年就已經發生了,就是各個大品牌去發聲明的時候是去年的事情,但是到今年才有這麼大的一個討論,其實最主要是因為《環球時報》去點了火。簡單來講,《環球時報》就是中國這邊他們所謂的戰狼,那些瘋狗、瘋狗在亂噴,他的司令台就是這個《環球時報》。那《環球時報》今天只要登高一呼,大家就衝出來咬人了。
所以這個事件,它其實是在之前。其實就有點像我們之前有跟大家聊過,說台灣的有一些企業去中國,然後之後他會被逼下跪,然後很多台灣人就會在後面就講說「你看你活該,滾回去死」。我必須得講,做生意也很難,因為台灣的市場,坦白說就是不夠大,我們有很多的企業他們最後面選擇去中國。但你選擇去中國,你就一定會承擔這樣子的風險,所以這是每個創業者,你要前進中國,你就去思考,有一天你一定會被逼表態,然後被逼表態的時候,你一定會搞到兩邊都不是人,就是兩邊一定都會不喜歡你。
但是我在那邊還是鼓勵大家說,我們不要去壓迫這些人,因為畢竟他們賺錢,之後回來是……不要說繳稅給台灣,你讓台灣人,你要去認知說我們就是跟一個超級惡霸在旁邊,所以像這樣的東西都會問到、會被聊到。那其實有時候他們根本不是……為什麼會被逼表態?根本不是他們自己願意的、他們想要的,他們也沒有去碰什麼政治的議題,單純就是他們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會去舉報說「你是台獨」,然後你是啥小的,然後之後呢,大家就開始去逼你講話。這時候如果你講了,你中國這邊的生意,幾百個人在那邊工作,大家就掰掰;那如果說你不講,那台灣人這邊又很討厭你。所以我真的覺得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任何一個想要去中國做生意的,都要有這樣的一個認知。
那大家就跟大家講到這個,反正就是不用太著重在棉花,那是整個強迫維吾爾人工作這件事情。那當然最後面會不會拓展到其他的,比方說是電子業、傳產、科技,會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我覺得還是有的,老師說有這樣的機會。那在台灣的股票上面,最近就有一些所謂的棉紡織、原物料或者說這些有在做成衣加工的公司們,他們就開始在炒股了。反正簡單來講就是說,因為不要新疆棉,所以會轉單到台灣這邊,台灣的紡織可以做起來。
如果你大家聽完上面的理由,你就會發現幹,這個超荒謬的。因為它並不是現在發生的事情,它只是《環球時報》恰巧跑去點火,但是去年就已經發生了。這種所謂的品牌廠去要求供應鏈配合是很常見的事情,比方說像是蘋果就要求供應鏈要零碳排,就是你要開始用再生能源,那你沒有用的話可能就被趕出供應鏈。那 Nike 就是做一樣的事情,如果我沒有辦法去追蹤到我的供應鏈裡面有沒有用到這些工人,那我就可能就不會用這樣的工廠。因為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說 Nike 他要查,是它查不到,他也沒有辦法進去調資料,人家可能不給他資料,所以他就只能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說,反正你要交那個表給我,那表一定就是去相信你,相信你裡面講的是真的,你這些員工有沒有人是從新疆抓進來的?那有沒有人是不想要工作可是你硬要塞工作給他的?那如果說你沒有辦法交代清清楚楚,我就把你換掉。所以大概是這樣,所以這個過程並不是現在發生,只是現在《環球時報》去炒,所以台灣這些炒股我覺得也蠻屌的,就直接在那邊炒作說有轉單的效應。轉你媽啦!
但是,要怎麼講,就像之前的那個 Zoom 事件,你知道之前這個視訊軟體 Zoom 事件,很多人要跑去買它的股票是 ZM,可是買錯,買到一個做其他東西的公司,就後來在一段時間內,我覺得那個短期之內,其實你買錯的你就賺比較多錢,因為買錯的大家在那邊炒炒炒炒賺。就像台灣的航運股之前發生類似的事件,我不知道跟大家講股價,我就是千萬要記得,我跟大家聊東西,我們先聊以基本面、以一些分析為主,那股價這種東西真的是太難講了。所以你要跟著去炒這些紡織的產業,自己的選擇,因為搞不好你真的會在裡面賺到錢。但是我只是告訴你,我們真的用數據、用現實去分析的話,其實這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可是很有趣,消息出來,媽的,股價就要先炒一盤。
好,那我們進去下一個話題,跟大家聊一下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最近有出來講話。他出來講話的時候,你就發現很多人幹他,不只是我們台灣,我們自己群組會幹他,海外的,像美國 Reddit 他們很多也會出來幹他,覺得說「幹,你不要講話好不好,你一講話股價一直跌」。我覺得大家真的有被慣壞掉了。
你知道我們在去年、去年以前,因為有一個川普,雖然老實講在 18 年以前超多人很討厭川普,18 年以後才會很喜歡川普。因為川普打貿易戰的時候,那時候真的,你如果是在市場裡面超痛苦的,嘴巴上你就說服自己說「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嘛」,但你看你的科技股跌掉三成、五成,你一定會覺得「幹你娘,可不可以趕快把這個貿易戰停掉?」就是一定會有這樣子的想法。那只是後來川普就轉身一變變成所有的那種投顧老師的感覺,每天都是在自己的推特上面喊盤,他喊盤效果非常非常好,所以大家就會去期待說應該要有人喊盤,然後股票就會動,就是被川普寵壞掉了。那再來就是覺得聯準會應該就是要無限印鈔,你不趕快繼續的紓困或是說寬鬆下去的話,股票就會跌。也是一樣,就是被聯準會寵壞了。
那我覺得大家該醒醒,其實這一波的這種科技股下殺,特別是那種在 2020 年漲最多的,2020 年為什麼我們講說出一堆少年股神,大家賺很多錢呢?就是因為老實講,那個猴子都會賺,你那些 SaaS 股隨便亂買你都會賺錢。那只是現在開始回歸到,像節目之前跟大家提到,它已經有點像是正常市場。其實正常市場就長這樣,就是漲漲跌跌,可能一跌就三個月,然後之後再稍微回來,然後再跌,族群之間會輪動。就是回到了我們在疫情前的生活,其實本來股票市場就長這樣,只是很多人如果是在去年進場,他對於股票市場認知會不一樣,股票三天沒有漲就是垃圾。那是在 2020 年的一個特殊狀況,在這邊先跟大家提醒一下。
好,那鮑爾在 NPR 的訪問裡面,就有提到說,因為美國經濟現在已經獲得大量財政支持,什麼叫財政支持?就是說他們有借錢給企業們,然後用 helicopter money,就所謂的直升機撒錢,直接無條件發給所有美國人。然後這些美國人,有些是用來生活必須,就是沒有錢嘛,所以真的需要這個消費券;那有些就是拿來投資,有些拿來可能買房,然後拿來買這個家具之類的。反正就是會促進大家的消費,讓這個經濟也都可以持續運轉下去。
那也因為這樣的財政支持,他們發現是有效的,特別是疫苗開始打下去之後,經濟的數據開出來是不錯的,那整個前景也是不錯的。所以呢,聯準會他們也去上調的經濟的預估,就是說美國的這個經濟火車又再一次開起來了。那當然如果經濟火車開起來,就代表什麼意思?代表我就不再需要像之前這樣子瘋狂的寬鬆、瘋狂的購債,因為已經不再需要這樣子的流動性了。那可能也不會有一些公司就會發生系統性的風險,這樣這樣的機率已經相對的變低了,除非我們又再看到一個什麼超級變種病毒,但是那之後的事情。所以當然他們就會減少債券的購買,就是所謂的 QE 縮表,然後會把它規模給縮小。
那大概有幾個階段,我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過,我們稍微複習一下。簡單來說呢,它一定是會先停止買這麼多的債,不要再把這個資產負債表給擴大,這是第一步。那再來甚至還會開始去縮表,縮表就是去把這個資產負債表,他本來買這些債,去把它給賣掉,所以就讓他整個資產負債表變小,這是第二階段。那再來可能就是會看到一些比較明顯的升息,然後就開始升息一碼幾碼這樣一直加上去。
但是這個過程,聽起來對股市很不好,但實際上又好有壞,看你用什麼角度去解釋而已。用好的角度解釋,就代表這是經濟好,就是經濟好才會伴隨著升息慢慢進行,因為市場上熱錢越來越多,必須要稍微地把它降溫一下,所以會透過升級的方式。那你用不好的方式去解釋,就可以講說,因為去年的行情其實很多是用資金堆出來的,所以當然現在資金要收回去的時候,你可能就會看到這些股價會有修正,特別是去年漲越多的,它可能就是修正的熱點,就是跌最多的。
那那種漲沒有漲很多的,比方說不管是傳產或是大盤,大盤就是歐洲大盤,歐洲大盤看到開始準備動起來。那美國的比方說像是金融、像是傳產,這些就開始動起來,因為之前也沒怎麼漲。你要說他們會因為這樣子就跟科技股黃金交叉,開始變成傳產股漲,我跟你講不可能。這邊跟你分別個立超大,但是我之前也跟大家講,我個人是覺得不可能,這就是一個科技的時代,這已經是無法扭轉了。所以他們就只是復甦彈一彈,可是後面還是會回到科技股,就殺一殺、殺完之後,還是由科技股繼續帶動整個盤勢的進行,這是我的想法。
那鮑爾講這句話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它有點像是在打預防針,有點像是在試水溫的。先跟大家講說,我們會停止購債,那之後的想像空間就很大了,因為停止購債之後,可能就縮表、可能就升息。既然我們現在這麼早就出來喊說要停止購債,可能本來大家預期是在今年的下半年以後,但是他在上半年就先喊了,所以就代表說可能縮表跟升息都會一併的往前提。
本來我們跟大家的預期是講說,因為根據 Fed 的點陣圖,大概是 2023 年才會開始升息。但是如果說經濟的火熱狀況超乎預期的話,往前拉是有可能的。特別像現在全美企業經濟學會,他們的調查就說,有 50% 的成員,接近 58% 的成員都預估聯準會會在 2022 就升息,這是比平常本來預估的是要早一年。再來就是聯準會的達拉斯聯邦銀行總裁 Robert Kaplan,他在訪問的時候也提到說,不排除明年就可能升息,就是 2022。
所以如果說按照這樣子的狀況的話,就是小道消息、這兩個小道消息,因為聯準會還是預期是 2023。但是如果鮑爾出來打預防針,就是去提醒大家說可能 2022 就會升息的話,要怎麼樣去解讀這件事情?就是一樣,照剛才前面講的,你可以用經濟非常活絡來解讀,你也可以用資金的行情要結束了。資金行情要結束,就是高估值的可能就會被殺最兇。
我覺得像是去年讓大家賺最兇的股票,Software-as-a-Service,就是 SaaS、軟體即服務公司,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熱點。因為他們可能去年漲的最兇,所以下次要殺肉,或是說要獲利了結,也不一定說這個東西怎麼樣,就只是我賺夠多了,我也知道資金行情會開始限縮,所以我就選擇一些賣一些這樣的標的。當然這個是一個選擇,比方說像是 Cathie Wood 她的做法是,她賣傳產股補這樣子的標的,賣現金選擇賣這樣的標的補傳產股。我的做法是賣這樣的標的補傳產股,在之前節目跟大家分享。就是每個人選擇,但是沒有絕對對錯,要等到事後才會知道到底哪一個是比較好的選擇。
那這還是要看你自己的策略規劃,因為每個人要的報酬率跟穩定度是不一樣的。我現在完全不在意波動,我只追求獲利,所以今天波動大,有賠掉就算了,沒關係。那有些人他的目的是要保本,你的策略不一樣,你做出來的決定就一定是不一樣的。
那去年這種漲最多的 SaaS,比方說全華爾街最貴的股票 Snowflake,這個做雲端倉儲的,它是最貴最貴的股票,PS 值一度是來到了之前最貴的股票 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的兩倍以上,就是超幹貴的。然後再來就是其他的,比方說像是做資安的 CrowdStrike、Zscaler 或是 Okta,那這些 SaaS 股票,所有這種軟體即服務的股票們,因為他去年為大家帶來的報酬率非常驚人,所以在今年我們就看到他有一個還蠻明顯的下跌。
那這樣的下跌就會讓很多人開始思考說,所以這是不是科技泡沫?你看人的心情就像是這些少年股神們講的,就是你一定會在極端,你不是超級樂觀、怕沒有上到車,就是超級悲觀、覺得媽的是要毀滅了。我先講一下我的看法,我覺得是不可能像科技泡沫那樣的,就是他在怎麼下殺都不會像科技泡沫那樣子,這家公司就就此不見了。可能對,他會跌得很嚴重,但是之後還是以這個營收跟獲利為依歸。科技泡沫很多公司,基本上你只要冠上「.com」、冠上網路、冠上科技,那這公司即便你什麼像樣的東西都做不出來,可是你就可以有很不錯的估值。
那跟現在的差別就是,我剛剛上面跟大家提到的公司,其實都是非常優秀的公司。就是他們第一個,營收是好的、獲利是好的。那再來就是以 SaaS 軟體來講,他們非常看重一個指標,就是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可能在每個財報裡面會用不一樣的指稱,總之就在講這個淨收入留存率。就是看在過往的一年,跟現在的一年去比較說,你的老用戶他為你帶來的獲利、為你帶來的錢,他付給你的錢,是不是跟去年比起來是有更多的?所以一般來說像這樣的數字,我们希望它在 120% 以上,甚至是 150% 以上是最好的。那就代表說,你的用戶會持續留下來,持續付錢而且越付越多。
那我們看這些數據,我們在看他們的普及跟市場,你就會發現說,他們其實都是很不錯的公司,是真的有在賺錢的,所以跟科技泡沫是有非常巨大的差別的。也就是說這些公司,你持續看好,你就要去估一個你覺得漂亮的價格,去把它買進來。
那這也是很多人最近在問的問題,就是說那我到底要怎麼樣去估值?我必須得說,估值是一個怎麼講,很簡單又很困難的過程。很簡單是什麼意思?很簡單意思就是說,因為這東西是因人而異的,這是非常非常因人而異的。
簡單來講,我們如果是用比特幣當一個案子,那對於查理·蒙格來講,比特幣他就是不屑一顧,他根本不想要放錢進來,他覺得這就是一個他媽的騙局。那可對於 Jack Dorsey 來講,你看他旗下的 Twitter、他旗下的 Square,都要去摸這個比特幣,Square 還要去買音樂公司,那這音樂公司未來可能會往 NFT 的方向去走。他非常看好整個去中心化、區塊鏈的發展,對他來說比特幣就是非常值錢的東西。所以很快的人就發現,這兩個人都不是笨蛋,兩個都是我覺得算是非常聰明的人,可是他們對於一個東西竟然有這樣南轅北轍的看法。
這也很合理,我覺得就像整天有人在嘴「你這審美有問題」,你覺得超正的,你朋友告訴你說他覺得超醜的。可是你看你朋友的女朋友,覺得說「幹,你女朋友才醜吧?」或者說幾個閨密去比,就說「我不知道你喜歡你老公哪一點,你老公看起來都沒有洗澡,那個衣服都荷葉邊」,另外一個覺得說「才覺得你老公像個娘炮,頭髮每天都抓得這麼高,然後每天都在那邊廁所鏡子前面自拍」。就是估值不一樣,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
所以說他簡單,就是說因為既然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所以你根本就不用太執著這樣的東西。套一句話講,就是這個東西非常隨機性的,到底誰說是對的?你最後面只能用市場去驗證。因為在驗證之前,你們誰講得多有自信都不重要,因為最後面是看市場他怎麼做決定。
那說難的,難是難在哪?難就是難在說,他可能是需要第一個你要去動筆去算的,然後你要對整個業界是了解的。那對於一般人來講,你如果沒有辦法動筆算,其實也 OK 了,這是一個聰明人的時代,你知道嗎?以前我們會上圖書館去翻書,現在你根本就不應該上圖書館,已經不太需要了,你就上網 Google 就好,Google 可能就可以找到很多訊息,當然你也會找到很多雜訊,所以你要有這個資料分別的能力。
但是其實我們跟以前比起來,我們要學一個東西已經是變超簡單的。當然你沒有受過一個嚴謹的財務訓練,你沒有辦法去做出一個估值的模型,很簡單,你去找分析師的報告來看就好了。可是你找到報告來看,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明明就是在看同一家公司,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分析師,他們每一個人給出來的目標價竟然都不一樣。他們可能會有一些共識,共識會在你說,假設沒有任何催化劑的狀況之下,比方說沒有疫情突然再打第二波,那可能導致 Zoom 的市佔率瘋狂的擴增,假設說沒有這樣子的催化劑,因為這催化劑是你算不到的,這就是所謂的突發事件。沒有這樣的突發事件,你是可以大概算出一家公司,因為它資本支出的多少,所以它會擴張到什麼樣的程度;它投入的多少錢,它會有開發什麼樣的新軟體,你可以大概算出來說它明年會賺多少錢。
那你看到這些分析師,他們算的,比方說的 EPS 跟營收,蠻多會蠻接近的,就是他們對於公司的預期就是這樣子。那可是有趣的地方來了,比方說我今天算出一家公司,我們來舉例,它的 EPS 是 20 塊,它賺了 20 塊。那我就問你,它股價該值多少錢?你發現這些分析師都算 20 塊,他們都算得出來,可是他們給出來的股價會完全不一樣。
有些分析師會覺得說,它可以賺 20 塊,可是這個東西在市場上它並不是不可取代,所以我只給它可能 10 倍的本益比,所以你用 10 去乘 20 就 200 塊,200 塊就是它覺得合理價。可是對於另外一個分析師來講,比方說就是我們一樣在討論比特幣,查理·蒙格可能就是給一個超低的本益比,可是 Jack Dorsey 給一個超高,他給 50 倍好了,50 去乘 20 呢,就是 1000 塊。所以你有沒有發現,200 塊跟 1000 塊,幹,差 5 倍。
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所有分析師的預期當成是一個點狀圖,我們把它點下來,這樣點點點點點點,然後你會發現說在 200 塊跟在 1000 塊之間,都有人覺得是合理的。那請問到底誰說的是真正的合理的?你會發現說真的沒有人說的是一個真理跟絕對合理,因為終究還是得回歸市場的考驗。
一家公司到底會不會獲得市場的青睞?會不會有所謂的,好像我們有一集跟大家聊到,你把一個本來很 boring 的產業,很無聊的產業變得很 sexy,然後它的本益比就翻倍了。幹,明明就是做的一樣的事情,明明一樣是在做車子,為什麼特斯拉憑什麼本益比、PS 值,本益比先不要講,本益比根本算不出來,不是,PS 跟比方說這個其他的估值方法,算出來為什麼可以比傳統車廠貴這麼多?他才一年 50 萬輛,別人是百萬輛、千萬輛,那你憑什麼?你才做 50 萬輛車,你會比別人貴?這是有趣的現象。
那如果說你要回到投資的場域上來講的話,那到底誰是真正的贏家?當然就是有買到這些,真的掌握趨勢,然後獲得大量資本利得的都是贏家。所以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說,在過往的過程之中,比方說去投資這些傳統車廠的,他的表現,他的整個 portfolio 表現,一定就會輸給這種你去買像特斯拉這樣公司的人。
那會不會比方說之後就風水輪流轉,然後特斯拉可能在今年的表現會輸給大盤?有沒有這樣的可能?也不是不可能,今年修正修正,雖然我們說未來長期看好,他營收獲利持續上市是有開出來的。可是他就是在今年的表現不好,那那些投資傳統車廠的人在今年就揚眉吐氣,就說「哈,你看這是騙局」。那可是一般好笑的地方來了,就是在這種狀況下,你就是太早開香檳的時候,下一年又會再打你的臉,可能特斯拉就是再設復甦大飆漲。
所以估值是一個就是又簡單又困難,困難在於說你可能不一定會自己算,但是在這個時代很方便,你可以去直接看分析報告。那簡單的簡單就是在於說,根本就沒有一個絕對的準則,到底誰說是對的?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覺得那你就只能去做一個你覺得相對舒服的方式去參與就好了。因為既然也沒有辦法抓得非常非常的準,但是你可以去,比如說你看了幾個分析師報告之後,你覺得某分析師講的是合理的,那他的這個價格呢,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那於是我可能再更保守一點,把這價格打個一折、打個兩折,就是打個……好像用美國說法是這樣,就是 10%、20%,打一折打兩折是台灣是反過來講,打九折打八折。好,那用這樣的價格呢,我去收這個股票,我覺得是合理的。那如果後來再持續往下跌怎麼辦?就算了,那就遇到了。好,你可能就持續往下跌,再選擇分批進去投入。
因為其實投資的一個勝利大法,就是你有持續的錢投入,這就是真的會讓你很難輸。我們今天聊到「本多的終勝」,你只要可以持續投入,那這公司他的營收獲利持續看好,就是他估值再怎麼修正,你長期來看基本上你的勝率是蠻高的。
那在這邊就分享一個小故事,就關於估值的小故事,我覺得還蠻有趣的。那我今天會跟大家聊到 Peter Lynch,那 Peter Lynch 他的書之後可能會再開到書單裡面,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那他就有舉過兩個例子,在同一個演說裡面舉過兩個例子。他是一個非常好笑的,講話很像那種我們現在的 stand-up comedian,這種脫口秀演員。如果現在還有再出來很活躍的話,應該就是脫口秀演員,如果沒有進入投資界,應該是差不多是這樣。
那他就舉個例子,他就說,你知道以前 Polaroid 是一家很有名的公司,寶麗來就是做拍立得的,在台灣暱稱叫拍立得。那這家公司以前的股價是很高的,然後等到他從 100 多塊開始往下一直跌的時候,大家就覺得「幹,這家公司你為什麼不買他?你一定要買他,一定要買爆,幹,便宜又怎麼不買?」因為他非常非常強大。所以當時有多少這種專業訓練的分析師、專業訓練的法人,他們都是選擇要持續去投入這家公司,然後之後呢,這家公司就不見了,就倒掉了。好,這是一個例子。
另外一個例子,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有一個叫做 Kaiser Industries 的,這是 Peter Lynch 自己用他的麥哲倫基金去買的一家公司。他看到他從好像 30、40 塊跌跌跌跌跌跌跌到剩下 16 塊,有時候看這家公司超便宜。因為他想到跟前面那個寶麗來的例子很像,就跌下來便宜,他就進去買。因為他估值就是這樣,他覺得便宜了。那他買進之後就再繼續跌,跌到 10 塊,所以他直接就現賠掉 60%。已經跌到 10 塊去了,他打電話給他媽跟媽講說「媽,這個股票便宜,一定要買,趕快買就對了。」媽媽就買。後來這個股票繼續跌,七塊、六塊、五塊、四塊、三塊。跌到這邊的時候,他就開始懷疑人生,因為他基本上他已經把他的錢都快賠光了。他開始在思考說「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哪裡看錯?還是說是哪裡有錯?」
於是他就仔細的去反思一下這家公司,這家公司他的研究發現,他根本就沒有負債,所以沒有負債代表什麼?沒有負債的人是非常難以破產的。這是我們跟大家提的,你沒有開槓桿的人,基本上在股市不可能會負債出場,就是你不會搞到自己破產,你最多就是歸零,他媽回去打工。可是你真的要搞到破產,你沒有借錢就不會發生。所以他看這家公司根本就沒有負債。再來就是他旗下很多的這種原物料的公司,Kaiser Aluminum,做鋁、做鋼鐵的,他都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所以他怎麼算都覺得說不可能,他不可能只值這個價格。
當然等到他懷疑人生一段時間之後,這個股價就從三塊反彈,然後彈到二三十塊以上,所以就因為他就是賺錢出場。這個是一個對他來說是一個成功的投資,可是他就是跟大家聊這個例子,他說當他從十六塊,就是你買進的價格,跌到十塊的時候,其實一般人你一定是承受不住了,一般人造成這種,你一定就想說「幹,我砍掉了」。可是在他的狀況之下,可能就是你看他會叫他媽媽買進,甚至如果他還有錢的話,他如果沒有礙於這個部位的限制的話,他可能就會一直買進去。因為對他來說「這個是我知道的,很合理我會一直買」。那最後面驗證自己是對的,就賺到錢。
但是反例就在最前面,最前面他跟大家講寶麗來的例子,就是大家也覺得自己是對的,可是最後面發現自己是錯的。那這裡面很多人都是這種專業的分析師,很多人都是有受過非常這個嚴謹的財務訓練。可是你會發現說,在估值這件事情上面,就算你有辦法成功的去估出說他該值多少錢,像他估說十六塊他願意買,可是市場就是會給你 surprise motherfucker,就會跌到十塊、跌到五塊、跌到三塊,這要怎麼看?那或是說像那些買寶麗來,他覺得說我在七十、六十塊買超級便宜,可是最後面跌到整個公司根本就不見了。那這又要怎麼去看待?
所以,我知道最近像我們 Telegram 裡面大家在討論那個關於 Cathie Wood,她出了一個特斯拉的報告,然後出了之後就有海內外,我們自己台灣又有人,那國外也有,就是很多分析師開始攻擊 Cathie Wood,就說「你寫這什麼報告?你這估值在亂估」。那用詞遣字可能有些是很強烈。那這個是我在投資界裡面我一直不太喜歡的,就是大家會有這樣的習慣,就是有所謂的文人相輕,你去幹譙別人,你就寫一個你的分析,你覺得是多少錢,這樣就好了。就是大家都是出來產出,然後提供給大家。那有些人因為這樣子去賺取一些獲利,像 Cathie Wood 就是賺取大家去買她的 fund,然後他就會有分紅,他可以有這個管理費。那有一些人可能是做訂閱的,你就因為這樣可以賺到一點訂閱費是好的。可是其實真的沒有必要互幹,很多人他如果不批評別人,他就沒有辦法講出話的感覺。
但實際上,像剛剛講的這個 Peter Lynch 的例子,你就會知道,就是你受過再怎麼專業訓練的人都會烙賽。在股票市場裡面,其實蠻有趣的地方是,「相信專業」這句話不一定可以用。因為你會發現說,你相信專業,把錢交給所謂的這些基金的操盤人,你看每個都超級高學歷、受過超級嚴謹的訓練,結果你發現,幹,一大堆根本就打不贏大盤。在過往的例子裡面,可能八九成以上根本打不贏大盤。那你要怎麼去解釋?你這麼厲害,那你怎麼連大盤都打不贏?你這些做分析的這麼強,你怎麼自己沒有賺錢?你怎麼還要來跟我收我的報告錢?這報告錢可能一份才幾十塊,你如果真的這麼厲害,股市裡面下去一把幾百萬在賺的,你為什麼還要賺幾十塊?
所以大概這樣,就跟大家分享說,你現在遇到了聯準會可能會提早去做這個停止擴表、甚至縮表、甚至升息,那這些股價一定會遇到修正。但是遇到股價修正的時候,其實也免驚免慌免害怕,就是你對於一個長期看好的公司,就像 Peter Lynch 這樣,你就是買了就放著,接著你可能甚至越買越多,反正只要控制在一個部位的範圍之內,這就是你可以做的事情。那你到底會不會一定贏呢?沒有人可以給你保證一定贏。在市場裡面真的是沒有什麼東西是穩賺不賠、是一定贏的,所以投資有賺有賠。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你要去限縮你的風險。限縮風險的方式就是藉由你把部位劃分好,同樣的公司我不要給他太多。因為你知道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那股票可能也有因為某個突然超強的競爭者跑出來,或是說突然這個東西大家都不想要,主流就不見了,就時代的眼淚,都是有可能的。那如果說你把資金劃分好,那你的眼光是沒有太多問題的話,其實你只要看對幾個,就可以把你看錯的都補回來了。
那如果說這個過程還覺得太困難了,就買大盤。所以永遠都給你一個解決方法,解決方法也就是買大盤。好啦,那我們就進入這個 QA 的部分。
---
來回答一下大家問題。
> 第一個,來高雄打拚的台中宅,他說:「五星吹捧,讚嘆癌大。小弟因為上班時間很長,所以對於投資基本上就是努力累積收入,還有無腦定期定額 0050。那很認真想要了解股票,未來也想要嘗試主動選股,但對於基本知識非常欠缺,什麼是法人?基本面怎麼分析?基本的專有名詞等等的。總的來說就是想問癌大如何系統性的學習股票知識?希望盡快不用重複聽跟 Google,就可以跟上癌大的語速跟內容。還有可以請教癌大一下股期貨嗎?雖然知道衍生性金融商品離菜雞很遙遠,但是能讓癌大唸到實在是幸運,所以想多問點,感謝。最後祝癌大全家平安幸福。」
非常謝謝你。那這個學習的部分,就用 Google 就有了,你如果是只要學名詞解釋,Google 的東西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反正多看幾個,不要只看單一網站,因為有時候可能單一網站寫得亂七八糟。那多看幾個,自己就會建立一個架構。再來就是多聽 podcast 是有用的,或者說多看一些 YouTuber 很多在拍的,其實都有幫助。但我覺得這種東西急不來,到現在我都還覺得,我們以前在學習,你知道就像我現在回去聽我以前的節目,我非常受不了,就覺得我到底在公三小。我之前說要刪掉,他們說不要刪,就他們很喜歡,還是見仁見智。但我自己就覺得幹,亂講的、講得不夠好,到現在都還在持續進步,我相信這個東西,你看很多大師到最後也是終身學習,所以你沒有那種……反正就是大家都是維持謙卑的在學習,這樣就對了。
再來就是股票期貨,其實股票期貨是一個,怎麼講,一樣就是衍生性金融商品,所以它是可以用小資金去撬動大槓桿。衍生性金融商品基本上都帶一點槓桿的味道,就是說你保證金假設沒有放足的話,沒有放到跟它的價值切齊的話,你就是在開槓桿。很多人會藉由股期去操作股票,我不想要持有限股,我也不在意它的股利是多少什麼的,我只要賺它的價差,所以就會藉由股期這個工具。
那工具本身不是壞的,就是假設說你有這樣的認知的話,那確實用股期是一個非常划算的事情。至少用這個交易稅或是手續費來講,你做期貨的手續費都是比現股便宜的,做大盤的期貨也是比直接買大盤還來得便宜,在交易上是這樣看。那我必須得說,如果說你今天就是抱持著「我就是來賺價差」,而且我是有本事可以看到行情,沒有辦法猜非常準,可是我是可以猜中行情的上漲和下跌的話,那你用股期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那一般人就是因為你沒有辦法辦到,所以你會選擇這種完全可能沒有任何時間壓力,那就可以傻抱的,像你買 0050,那我覺得這就是一個一般人最適合的工具。但當然你的心態是健康的,就是說你拿一部分去主動選股,或是去嘗試期貨,不是不行,但是不要暈船。我知道有很多人是他前面走得很好,可是到後來他就是一時間暈船了,就是怎麼講,好像是被鬼牽走一樣,他期貨一直做一直賠錢,他受不了就越攤越多,那最後面變成你過往累積好幾年的全部都賠掉,那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要非常小心。
> 下面一位 Clark Chen,他說:「匯豐萬能戶超爛,聽了主委的介紹馬上去辦,結果今天第一次下單買美股才發現 App 沒有這個功能,一定要用網頁版,而且成交後的手機網頁會看不到成交價,也看不到帳戶剩下多少錢可以再下單,根本廢物。請主委幫忙罵三聲幹,讓我宣洩一下情緒,謝謝。」
幹、幹、幹!那就是很抱歉讓你有這樣的體驗。基本上我會廣告的東西,我自己都有去操作過、用過,我覺得還可以,我就會去接下這樣的廣告跟宣傳。所以其實找我最多的金融產品是基金,基金真的是超級多的,但是你沒有聽到半個基金,因為我覺得基金不太適合大家,在一個 ETF 的時代,我個人是不太相信基金這樣的東西,我會去做一個初步的篩選。但是讓你有不好的體驗,我還是覺得有點拍謝。但是匯豐的人應該在聽這個節目,我希望說可能大家就可以去改進一下這功能,把它越做越好,因為被人家抱怨了,要稍微注意一下。
> 下面一位,這個 cc_bf,他說:「五星吹吹,我想問主委什麼是價差?可以請主委講一下嗎?我聽老一輩的長輩有講過這個東西,但是我不知道什麼,現在應該是很少很少人會用這個字,所以應該是不太重要的。還有主委都用什麼來估值?EV/EBITDA 還是 DCF?那如果是主委都用什麼算的?」
我覺得 DCF 還不錯,DCF 大家都值得了解一下,它背後的這個邏輯是什麼,它會幫助你更了解股票。那 EV/EBITDA 就是另外一個算法而已,或者是你用什麼 Price/Sales、Price/Book... 我個人是覺得 EV/EBITDA 可以用,那你也可以用 Price/Sales,是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一個估值方式。
那估值估出來,剛好這一集就來聊這個,其實每次都有 QA 回答到,那我剛好這集來聊,這不是套好的,因為 QA 就是節目講完才來看啦,那有些就剛好就聊到了。那你可以去聽一下,其實估值非常非常因人而異啦,就算你今天用了一個我跟你講的 Price to Sales,可是你一樣的 Price to Sales 工具喔,你給十個人用,幹,大家估出來的合理價都不一樣。
所以我只能講說,就是回到我們節目很早期就跟大家聊到的,你就是只能相信自己。突然發現看賀A是很有智慧,賀A講的那個「相信我之術」是對的。你就是用你自己的算法,然後去推一個合理價,然後去交給市場的測試。測試不要只測他媽的十天、二十天,說自己價值投資,結果跌一下你就跑掉。那測試可能要測個幾年,然後你發現說長期來看你自己是不是對的,這會培養自己的信心。如果發現自己是對的,那你的估值是 OK 的,你不一定要相信那種真的很專業的分析師,因為你會發現他們也會錯嘛。那如果說你會發現自己都是錯的,那你可能就選擇別的方式,代表你可能就是不適合這件事。這很煩啦,但是沒有一個什麼「你這個人不能估值,就是他媽的垃圾」還是啥小。因為要去做這個數學計算,誰都會。但是藝術的部分來了,估值是科學加藝術,藝術就是「那你到底該給他多少錢?」你可以預測到市場會比方說在今年特別喜歡某個族群,那你就有上到車的,那你就會大賺錢。這個真的是一門藝術。
> 那下面一位這個台中的鄉民:「五星推爆,聽到癌大要來台中看房,台中的菜雞眼睛為之一亮,歡迎癌大來當鄰居。只是也疑惑台中的平均薪資不高,怎麼可以負擔這麼高的房價?讓想買房的我感覺連房都看不下去,感覺房子不是拿來住是拿來炒的,怪怪的。另外想請癌大對於 Intel 加入晶圓代工,對台積電會不會是威脅?或是被阿共偷偷挖角才會是威脅?最後祝癌大早日有好的買房交易。」
感謝你。那房子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需求,就是大家都想要買房嘛。就問你今天房價跌一半,他媽誰不想要買?我覺得台灣人就是有這個買房的執著,非常非常強烈的執著。所以就算你今天知道買下去你的生活品質會直接打折打一半,但是我他媽就是要買房,不是這樣嗎?你看身邊朋友就是大多數人都這樣,真的有我們比較新穎觀念的,說不一定要買房的,其實相對是少數。所以當然需求就存在。
那當然政府現在有在進行打房,比方說像房地合一稅 2.0,我覺得就不錯。就是你要快速交易房子的,你就很明顯不是買來住的,你就想要買來炒的,那這種就把你課稅課到爆,我覺得這是一個還蠻正確的方向。因為其實在我認知,我覺得房子本來就是不應該拿來當投資標的。只是在我們這邊,必須得說「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不只是老一輩,連年輕人都有。賺錢假設不知道怎麼投資,不知道放哪,很多就說「那我乾脆拿去買房子好了」,也未必他真的想要去炒作,他就是一直去買房。那一直買房當然需求就居高不下,所以建商講的供不應求是真的,就是大家都要買房子。
既然大家都要買房子,那當然房子就貴。那你說到底是誰在買?其實有很多時候就是怎麼講,不一定是他自己買。因為像我去看房子,房仲看到我,然後幾乎每一個,我最近是都看單一房子,但之前到處看的時候,他們都會問我說「要不要叫長輩來看一下?」那我一直在想說為什麼他們都要跟我講這句話?後來想通了,幹,因為一堆人的頭期款根本就長輩出的,你根本不是自己出的。所以「要不要來看一下」就是叫長輩看,因為付錢是長輩。長輩幫你付了頭款之後,你就是付後面的這個利息,可能降低一點生活品質,但是至少頭款很難存,至少有人幫你出頭款。所以很多時候其實不是你自己不努力或什麼,就只是你的爸爸不夠強,沒有辦法他有錢買房給你。然後看網路上一些很嗆的,說「你住不起因為你自己能力不足,你可以往外面住」,我覺得你知道,其實我們台灣很多在講房子、在吵架的時候,很多時候他並不是真的在討論房價議題,他只是在維護他自己支持的政黨,不是嗎?很多都這樣。我覺得很低能,但是你知道台灣人,你有時候在笑老一輩「有土斯有財」,年輕人也有「有土斯有財」;你笑老一輩說很瘋政治,年輕人也是啊,你的討論議題很困難,大家都一定要講政治,我都沒在吵政治。所以我真的說困難。
然後那個房價的事情就是,你覺得貴,但是還是有人會買。就像你覺得跑車貴,可是有些人還是會買。你買法拉利你會嫌法拉利便宜嗎?幹,法拉利很貴,可是我就買,因為爽。那房子也是一樣,你覺得房子貴,可是就是很多人會買,因為他的畢生夢想就是買一個房子。大概是這樣,所以那個價格是有這個供需為主,然後當然有一些政策性的原因是為輔,是我的看法。
那再來就是,Intel 加入晶圓代工,台積電會不會是威脅?當然就是這個 IDM 2.0 計畫。因為 Intel 本身就是 IDM 廠,所以他們自己是一條龍的,本來就有晶圓代工的生產能力,那只是他現在又要再額外再加。我覺得就是,之前彭博不是有一篇新聞,其實那時候不只彭博,各國的外媒都要放消息,那時候說法就是,我覺得是要幫中芯解套,確實中芯也解套了。然後就產能不足,然後過度依賴亞洲。所以現在各國的政府,可能之後你會看到不只 Intel,他們會想要自己有這個晶圓代工的能力,因為被嚇到了,發現說「幹,沒有晶片什麼鬼都做不出來」,所以就自己去自幹。
那對台積電是不是威脅?其實搞不好人家也沒有要威脅你知道嗎?他搞不好不一定要攻最先進、最最最最最……什麼三奈米、兩奈米的製程,他不需要。我只要可以做到我們日常用得到、軍用用得到,你哪天發生戰爭,我們這邊還是可以有軍用的晶片,就不一定要用到最最最先進的製程。所以其實我覺得就是跟各國的戰略規劃有關,包括像什麼口罩,然後之前大家會覺得那種生產的東西我們不要做,全部丟中國,但現在就不行,我們自己要有這種基礎的生產能力,就是所謂的一個全球化的反思。本來是全球化分工,那現在開始發現說「不行不行,我們自己要有一點東西」。所以我覺得這是戰略上的佈局大於商業上,我個人的想法是這樣子,所以應該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那再來就是說,還是說被阿共偷偷挖角才會是威脅?阿共早就挖啦,他就挖了台積電兩個,一個蔣尚義跟那個另外一位叫什麼……蔣尚義、梁孟松,這兩個去幫中國做晶片、做晶片代工的,這兩個都是台灣人。所以挖了之後有什麼樣的進展嗎?目前現在也沒有,可能至少還輸個幾十年吧。所以阿共的威脅應該不是特別大。
> 下面為這個 Brandon Lin,他說:「試從廣播秋口,幹你娘六次,五星推推薦。謝謝癌大分享的觀念,非常有用,幫助今年的剛進入市場的小菜雞避免被割韭菜。這次謝謝癌大跟秋口,之前聽到癌大的秋口幹你娘覺得非常的紓壓,就重播聽了六次。沒想到過了幾天,總損益直接增加 6% 超爽。」
那你下次聽二十次試試看,你二十趴再回來跟我報告一下。
> 「然後說雖然今天因為自己有些持股進入處置後就下跌,跌了一點回去,但還是超爽。突然想到好東西需要跟大家分享,所以就來留言了。那想請癌大在節目中多跟秋口多一點互動,我一定聽爆,謝謝。」
好,感謝。
> 最後一位這個 12222324,他說:「買 ETF 需要考慮停損點嗎?之前說過被動 ETF 的錢是除非有需要用到,否則不需要拿出來,持續的定額投入。但如果買了 ETF,跌破自己設定的停損點,需要停損出場嗎?還是不考慮停損繼續抱著?」
這看個人,看你是停損什麼東西。那我之前有跟大家聊過,我推薦的 ETF 一定就是市值型大盤 ETF,所以如果你是買市值型大盤 ETF,你要停損,我覺得很奇怪。因為你買這種東西,你買它原因是什麼?就是回到剛才 Peter Lynch 舉的例子,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買什麼,不然你不知道的話,每次下跌你就會覺得說「幹,世界要毀滅了」。你買大盤就是你看好台灣的長期國運,所以為什麼便宜了,然後你不要再買更多呢?就一個很簡單的觀點。或是說你買美國大盤,就是你相信巴菲特講的,「你永遠不要跟美國對作,美國就是一定會強,道瓊會十萬點」,那你相信這樣的說法,那便宜你為什麼不多買一點?
所以其實投資還是要跟你自己的信仰有關,就是你相信這件事情,你不要去買一個你根本自己連它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東西,你就會遇到你下面的問題,你會整天在想說「那我要不要停損?我要不要買什麼?」所以你如果去聽別人講的東西,讓你自己都沒有任何觀念的話,你真的會整天把你的自主性交在別人手上,這是非常可怕的。像我窮極一生都不希望我的自主性在別人手上,所以像我當兵的時候超痛苦,就別人要叫我做什麼什麼的,我喜歡自己去思考、自己做決定。
所以像買進標的,如果是做這種市值型 ETF,我根本覺得,在我自己的觀念,就是像台灣跟美國市場的,我會覺得為什麼你便宜不多買一點?便宜是要多買一點,不是要賣掉,兄弟。但是如果你是買不是我講的這種 ETF,你買是什麼策略型的,或者說 Smart Beta,或者說什麼這種主動選股型的 ETF,比方說像是 ARK,那這樣的東西確實是需要停損的。那如果這個東西是不符合你預期,因為它畢竟不是買整個市場的未來,它是買特定幾個族群,但是有些族群它是有可能變成時代的眼淚的。所以這樣的東西要不要設停損?在我的觀念就是要。
但是我停損跟一般人也不一樣,就是我很少會像,你知道現在超嚴格,兩趴停損、三趴停損、五趴停損。我個人覺得,買進之後跌 20% 都很正常,所以我才一直跟大家強調,你不要一次 all in。你一次 all in,那你跌 20%,你就沒錢打了,你的心態壓力會超大。可是如果說你把他買進的價格想成「我不要一定要買在 45 塊」,舉例,我不是一定要買 45 塊,我不是可以買 35 到 45?你這樣去想,你就會發現你就很寬裕,你就是「在這個區間之內,我都是願意買進的」。所以你就不會因為一些短線的波折,然後就嚇到自己出場。
因為其實股市是一定隨時都會有短線波折,跟你保證,三個月小修正,然後一兩年一個小崩盤,然後幾年一個大崩盤,這是絕對會一直發生的。但是你投資是投資一家公司,所以你為什麼要因為短期的波折,公司沒有改變,然後你因為這樣子就停損,就買得很奇怪?這是一個投資觀點的問題。
好,那這集節目先聊到這邊,今天應該創紀錄,46 分鐘。因為前面講太多,所以 QA 唸太少一點,不好意思。那就先到這邊去了,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