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逐字稿 EP202:渾水摸貝
逐字稿內容
歡迎收聽《股癌》,我是謝孟恭。本集節目由 Pressplay Academy 贊助。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 Pressplay 的 Oears English 商務英文聽說讀寫全攻略,這個是由 Oears English 與 Pressplay Academy 首度跨國合作,全球獨家中文版的課程。早鳥期間購買,完成課程任務就頒發 2000 塊的獎學金。
Oears English 是全球下載超過兩億次的英文學習 Podcast,兩位主持人 Lindsay 和 Michelle 是來自美國波士頓和紐約,團隊也都是擁有豐富 ESL 教學經驗的 Native Speaker。此課程包括 9 大實用情境主題和超過 100 位歐美商業人士的經驗訪談,整理國際上實用的商業英文詞句,並舉辦台灣限定的兩堂 bonus:商務談判技巧和國際社交禮儀。
此外還有完整的學習回饋系統、AI 團隊直播跟你線上交流,以及中文助教回答大家的問題,對課程有疑問也不怕沒有人會幫你解答。專案的定價是 6900 塊,首月也就是 2021 年的 12 月 13 號到 2022 年的 1 月 20 號,早鳥價是 4680 元。聽眾憑我們主委的折扣碼,額外再折 250 塊。我會把他們的折扣碼、連結以及相關敘述放在資訊欄,提供給所有想要把英文學好的朋友。
《獵魔士》第二季我已經開看了,如果說你還沒有看的人,我非常推薦這個影集。它是改編自《巫師》,一個暢銷遊戲,由波蘭公司 CD Projekt 推出的一款以中世紀為背景,專門去殺妖魔鬼怪的電玩,然後把它拍成影集。這個影集我覺得表現得可圈可點,就算當作爽片,也是一部還蠻值得一看的爽片。
主演是演超人的亨利卡維爾,他最有名的其實我倒覺得,不僅因為他演了超人或什麼,而是他是一個有名的宅男。就像經常有謠傳說他其實很喜歡打遊戲,平常都待在家打電動。亨利卡維爾也是一個宅男,所以當妳今天看著妳的老公,或是妳的男朋友在那邊組電腦,看起來又油又臭的時候,其實妳就知道,問題根本就不是組電腦這件事情,問題是臉、問題是肌肉。如果說妳今天有亨利卡維爾的肌肉跟臉的話,妳組電腦,妳也會很想當那台電腦。妳看他組電腦的那個影片,我蠻推薦女性朋友去看一下,男性朋友看的話也蠻高機率就直接被掰彎掉。我覺得他把那個組電腦的力與美都展現出來。
那他本身也是一個宅男,也喜歡打電動,他被選為《獵魔士》的主角,我覺得非常適合,因為他很符合裡面的角色,他的演技什麼的,我覺得都很符合。比較可惜的就是女角,反正在《巫師》裡面的女角,基本上全部都是 Witcher 的炮友,就這種感覺,他到處在跟人家打炮就對了。那角色選的跟電玩裡面有一點差距,這個是比較可惜,可是我覺得整體的佈局、敘述故事方面,還有爽度,真的都是還蠻值得一看的。
那講到《巫師》,就會想到 CD Projekt,一個波蘭曾經市值最大的公司,現在還是不是我不知道,因為它的股價已經從三十幾塊跌到現在剩下 11.25。那我有它的股票,我到現在還套在裡面,買的量是不多,反正大家都知道我四百多檔股票,其實重點持股,九成的資金是放在前面的十檔,剩下的就像是拿零用錢去買,因為我覺得在美國市場好玩的地方,就是他不太像台股。雖然台股現在也可以零股交易,可是像我自己都還是比較習慣買一整張的,所以你今天要買一個發哥,你就得拿出一百萬出來。可是在美國這邊,你買這些小股票,像你買的 CD Projekt,它就是十幾美金,等於是兩三百塊台幣,差不多是你的宵夜錢,你就可以持有他的股票,所以我興趣就收集股票。
最近開始在做這個年度回顧,就要去了解說今年的績效怎麼樣。除了前面十檔,那一下就看完了,因為你十檔就是每天要關注的,所以大概就可以算出你的報酬率。那剩下的後面的那三百多檔,其實不會影響到你的報酬率,因為它占的金額是很少,可是我覺得檢驗一下說今年賠最多的是哪一個,就是我收集的小玩具,哪個是賠最多的,哪個是噴最多的。
噴最多的就是 AMC 跟 GME,到現在都還是一尾活龍,也要稱讚他們,我覺得超扯。其實我本來在年初就預期它應該掉下來,所以我沒有想到它撐到現在,成為我買的小玩具裡面的表現最好的。那表現最差的部位呢,其實本來會是 Affirm,因為 Affirm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差不多年初年中的時候,它曾經是整個摔到爛掉,所以當時是我的部位裡面,如果用虧損趴數來說是最多的。結果沒有想到後面它局勢大逆轉,直接往上噴,它從本來賠錢變成賺錢,我自己也傻眼。那看下來目前我帳上賠最多的部位就是 CD Projekt,它從年初到現在是跌掉了差不多 40%,在我帳上的損益大概是 30 幾個百分比。反正沒差,那個就是宵夜錢,但是也就滿感慨說,當時我的推測是覺得 CD Projekt,他雖然在《電馭叛客 2077》的家機部分出了很大的問題,有很多的 bug,桌機那些還好,家機的問題很大,那我當時的預期是玩家會回來,然後退貨的數量不會太大。那最後面證明這個預期其實沒有偏離事實太遠,就是玩家真的有回來,那退貨的量其實也是遠低於大家想像的。但是股價就是一去不復返。
所以滿多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基本面未必會貼著股價走。你想它之前股價可以被推高,可能也是有很強大的 hype 情緒在裡面,大家覺得這是一款很屌的遊戲,所以趕快先衝進去布局什麼的。那等到這個風潮退了之後,公司還是在做一樣的事情,一些基本面的數據還是差不多,但是股價就差了十萬八千里。這也是呼應我們上一集跟大家提到,在抄底的時候你要注意,很多時候估值在修正,並不是說什麼它基本面不行或什麼的,它可能就是情緒不見,或是當時的題材不見了。本來是疫情受惠股,現在疫情就沒了,沒了之後,即便你的公司是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可是關注就變少了,那估值就掉下來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有去審視自己的標的,我覺得這是蠻重要的一環。可能你每季要看一下,每個月要看一下,如果你的部位不大的,那你應該每天稍微看一下就 ok 了。但是像我自己的部位是稍微大一點,所以我大概是一個月會做一次檢討,我每天會去追蹤它的淨值變化,但是可能一個月或是一季,我會去看一下我持有的東西,到底它的本質上有什麼改變,是不是有些東西要把它汰掉或什麼的。那基本上蒐集的這些小玩具,我就會留著了,因為那沒差,像是你就買個台幣幾萬塊,那根本沒有關係,就放著。當然如果是部位大的,一定會去做執行的動作。所以像是 CD Projekt 還在我帳上是負 30 幾 40%,那沒差,那是小錢。可是如果今天我的十大持股有負 20%、30% 的,舉例來說目前 Square 就負滿多的,那我就會很認真的去看待它,我到底要不要停損,還是說我是要加碼,還是說我是要怎麼樣的去調整我的配置。如果說它是占你資金的比例是大的,你要很注意就是不要賠錢。
這時候就可以套用巴菲特講的一句話,市場最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就不要賠錢,第二件事就是你要記得了第一件事,你要盡量的去減少賠錢。那為什麼要減少賠錢?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百分比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如果說你今天 100 塊的東西跌到 50 塊,看起來是賠掉 50%,但是你從 50 塊回到 100 塊,很多人會線性思考說那就是賺 50%,錯,你從 50 塊回到 100 塊,你要賺 100%。所以你賠掉很多的話,你要回來就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追蹤 drawdown 就變得非常重要。
drawdown 就是說,你部位回吐的量是多少。我知道其實近年大家很流行去買成長股,像我自己也是成長股的愛好者,但我知道有些人是瘋狂到,他把所有的部位都換成成長股,甚至看到有些人的說法更有趣,他覺得說我跟大家一樣買 Apple 或 Amazon,買 Tesla,我覺得很遜、很無聊,所以我要去買小型成長股。當然可以,那是每個人的選擇,不過要記了一件事情,如果你的部位 drawdown 超大的話,那這個投資策略可能就不是一個好策略。如果它每次回調都回非常多,就像我們剛剛前面講的,你回掉 50%,你回去要 100%;你回掉 90%,你回去要 900%,真的是很可怕的。所以當今天一個部位它可能會回吐很多,那它上漲的時候報酬率可能又跟其他的大型股是差不多的話,那當然是絕對要選大型股。你買小型股,你就是要期待一個更高的報酬,如果說你買小型股,沒有辦法獲得比你買大型股更高的報酬,那絕對不要買小型股,因為這是一個風險跟報酬算起來不划算的一個投資。
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承擔的更大的一個單位風險,那你就應該要賺更多的錢。講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我們舉一個比較踩在邊緣上的舉例,比方說你要跑去哥倫比亞、跑去牙買加當賣毒仔,你如果沒有辦法賺超級多錢的話,你根本就連想都不要想。如果說你跑去哥倫比亞,跑去當賣毒仔,結果你賺的錢就可能跟一般上班族一樣,那你是傻子才會去做這件事情,你真的腦袋壞掉才會去做這件事情,因為你承擔的風險是大非常多的。所以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拿回股市裡面的舉例就是,如果你今天是投入大量成長股的,那你的報酬就要去盯,你是不是真的有擊敗大盤非常多。如果有的話,那你可能每次回吐掉一大堆,每次 drawdown 就是直接 40%,那就是你要承擔的一個過程,因為你為了追求更大的獲利,所以你必須要去承擔這樣的一個回吐。可是如果說你今天報酬是差不多的,甚至小於大盤一點點,那你承擔太大的風險,其實未必是好事,因為這些風險發生的時候,有時候他是可以一次就把你 wipe out,一次把你洗出市場的,這就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Cody Willard 他最新的一篇關於 SaaS 的討論。Cody Willard 是一個部落客,他專門在寫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就是軟體即服務、訂閱服務、雲端服務,或是小型成長股軟體服務,反正有很多名字可以去定義它。SaaS 公司就是 2020 年最夯的一個族群,這個族群的東西都長得非常的兇。那可以講說 Cody 也是搭到這一波成長股的風潮,所以當時表現特別的好。那成長股在 2020 年表現非常好,在 2021 年,如果說我們打開羅素 2000 可以稍微當一個指標,或是你直接看 ARK 的走勢也可以當一個指標,因為它大部分都是以小型成長股為主,你就可以發現其實在今年的表現是屬於劣於大盤、輸大盤的。
那根據 Cody Willard 的資料顯示,近期的修正,甚至直接把小型成長股的股值殺到了差不多可以回到 2020 年疫情前,甚至是 2019 年那時候,就是在疫情之前還在上漲的那個階段,他可能已經殺回去那個時候了。那這代表什麼意思?代表說其實這些東西,你可以開始去考慮說,他可能已經來到一個相對我們稱便宜的地方。如果說你使用 NTM 來算的話,NTM 就是 Next Twelve Months,在未來的 12 個月的一個營收或是它的 EBITDA,用它來算,然後套這個企業價值,它當分母,企業價值當分子,就可以直接去算出它的股值是多少。那用這個算法來算的話,目前已經回到了疫情前的一個標準了。
無獨有偶,有這樣的一個數據,其實我在之前 Bloomberg Terminal,就是彭博終端機上也有看到一個數據顯示說,目前在美國的大權值股,雖然你可能會覺得過去一兩年的股價真的是很瘋狂,會漲過頭什麼的,可是很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公司的獲利跟營收其實是一路都有在往上追的。然後再透過庫藏股 (Share Repurchases) 的方式去推升股東權益等等的,反正就是各種操作,然後各種股市上漲,讓大家覺得說是不是現在的美股充滿泡沫或什麼的。令人驚喜的是,如果說你用一樣 NTM 的標準去看,未來 12 個月的獲利去套的話,你會發現它也是差不多回到疫情前。
也就是說,雖然大家會覺得很難以想像,標普現在在 4600 點,台股其實也差不多,台股在一萬八,可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用未來 12 個月的營收跟獲利去推的話,目前的價格你不可以說它是一個泡沫,你可能可以說它有一點虛胖或什麼的。但是很令人意外的是,因為美國的大型權值股其實不是說每個都在表現,舉例來說像亞馬遜,基本上就是停了一年;蘋果也是接近停了一年,突然動起來,才達到可能 year-to-date 有到 30% 的報酬。可是整體算起來,如果說我們把明年的營收跟獲利考慮進去的話,你會發現說,它差不多已經回到疫情前的一個估值了。也就是說,大家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 4600 點的標普、一個台股一萬八,結果後面還有機會有空間,這個可能就會跌破很多人眼鏡,就是說怎麼可能?但是如果說我們用估值的角度去看的話,確實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可能性。
因為疫情發生之後,聯準會基本上降息降到零之後,開始去釋出更多的流動性,就是量化寬鬆 (QE)。那大家都知道說,大量的 QE 的錢跑進去各個資產,把資產價格往上推,這個是在過去一兩年發生的事情,一兩年的股市派對、房地產派對,可能就是因為 QE 有非常大的關係。那現在我們看到 Taper 開始去把這個資產負債表縮容,然後到明年,最新的 FOMC 會議是顯示說,利率點陣圖 (dot plot) 展示的是在 2022 年可能會有三次的升息,到 2023 年可能也是有三次。那這個都會是一個預期,預期會這樣升,可是實際的狀況,他可能會是根據當時的經濟條件、聯準會的想法來做調整。但是我覺得期待二到三次的升息應該是很合理的。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在 2022 年的 3 月,可能 QE 退場,然後開始進入一個升息的循環。可是,股價在現在已經反映到當時還沒有使用 QE 工具時候的價格。不知道到這邊大家有沒有跟上,意思就是說,使用了 QE 之後,把一些資產往上推,沒錯,但是後來我們看到成長股的下調、我們看到一些權值股在盤整。在盤整的過程,或在下調的過程之中,其實公司還是持續有在賺錢的,獲利還是有在開進來的。所以導致,因為股價不是盤就是跌或是小漲,但是營收獲利有追上來,然後明年的展望可能又還是不錯。所以這樣去推的話,反而目前其實已經率先,可能我覺得已經反映到 2022 年的 3 月,就是 Taper 結束。
我們再把它簡單一點講,這有點像是假設今天一個東西的估值,隨便舉例一隻 100 塊,那因為 QE 的元素放進去之後,它可能被推升到了 120 塊。那 QE 預計在明年的 3 月可能會做一個結束,所以理論上在明年 3 月,估值可能就被往下調,他當然不會說回到完全的原點,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公司的營收跟獲利是有增加的。所以你可以想像的是,它本來是應該慢慢往上爬,可是因為 QE 導致它快快往上爬,那我們今天把 QE 抽掉之後,那可能快快往上爬的部分就得往下修正,可能錢變少、市場預期等等的。那修正完之後,它還會回到一個上升軌道。那目前其實是股價已經率先的先回到了,就是 2022 年 3 月,假設我們直接用 P/E 的方式去拉的話,它已經率先的回到了 QE 前的一個水位了,也就是說現在說不定就是一個很便宜的價格。
這個是我們用基本面的角度去看它,但是我自己在操作習慣上,我還是會加入一點技術面的東西。也就是說,市場中有人會告訴你市場笨蛋很多,大家看不懂啊或什麼的,可是像我自己一直都舉例,美股市場來講,它是一個非常效率的市場。當然一定還是有不效率的部分,所以主動選股才會有空間,不過它已經算是一個相對聰明的市場了。所以我很少會去講說市場看不懂啊,或是我的標的跌,但是因為市場不理解或什麼的。所以我會選擇去相信市場的一個估值、相信市場的回調,即使我們知道有時候會回過頭、有時候會衝過頭,你要把它放入考量的話,那你就勢必會加入一點對股價的判斷。
我們在上一集跟大家提到說,我會放一點 RUT 的元素在裡面,就羅素 2000,或是說你可以用 IWM 這個 ETF 去追蹤。那你可以大概的知道,目前小型成長股、小型股在市場中的表現狀況是怎麼樣。在禮拜五的時候,還是有看到有新低,即便說有反彈,可是盤中有創新低。那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還是會決定先稍微收手。就是我知道我自己抄不到最低,我也不敢去抄最低。因為你今天要抄底,就像那個 SE,大家裡面抄 300 塊,跌到 290 大家就便宜趕快抄,結果下去就 200 塊了。所以你如果要去抄底,是為你真的非常有錢,那你可以在下跌第一根馬上就抄,可是實際上你在市場待久就會發現,下跌很長不會只有一根,下跌修正往往也不會只有一兩天,可能有時候甚至誇張一點就是幾個月。所以你急著把子彈打完,你可能後面要忍受的那個孤獨就會再稍微長一點。
所以我會希望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我希望我不要一買進去,然後馬上再繼續被套。雖然這個很難說,有時候你買了就還會被套,可是比較基礎的篩選方法,就是我至少等到一些關鍵的指標,就要說我自己會去看羅素 2000,它沒有新低,或者說 Nasdaq 沒有新低,那我才會去挑它的成分股。這個是用大盤的角度。用個股的角度,那就更簡單,就是這支股票如果每天都還有新低價,或是說三天內還有新低價,我都會選擇先不要買。那我知道有些人會講說「那反彈了怎麼辦?」反彈就反彈,反彈相較於當時在高檔買,現在怎麼買都是比那時候便宜。所以我寧願等到他,舉例來說他可能跌到 150,然後反彈到 160,我那時候才買。對,我沒有買到 150,可是 OK 還是便宜,因為本來是 200,現在跌到 150,反彈到 160,買起來是 OK。那這樣買的好處是什麼?這樣的好處就是,你怎麼知道在 150 一定會反彈?搞不好 150 之後就 140、130、120、100,然後 100 再反彈到 110,所以我在 110、112 接,其實實際上我就是比當時你在 150 接還來得便宜一個 30%。但這個都是一個策略的去執行,它不是一個必勝的方法,也就是說我今天跟你分享的是我是這樣做,這些方法都一定會有落賽的時候,一定都有它的好處跟壞處。但是因為我已經很習慣用這樣的方法,我過往都是用這個方法,所以我覺得持續的去用這個方法,那大家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不過我們今天如果就像剛剛講的,從基本面的角度去看的話,估值已經回到了疫情前,除非你相信說他還會再繼續往下修,那你可以再等待,這是用基本面的角度來看。但是我自己是覺得,因為很多的成長性就是擺在那,很多的 CAGR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就是擺在那是漂亮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如果用基本面的角度已經是可以去試單的。只是去混合一點技術面的角度,我會希望說股價沒有再繼續破底的時候,我才會把我的單子打進去。但是現在我已經願意去把資金放進去了,大概這樣。
稍微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很意外的發現,不管是台股還是美股都有這樣的一個現象。舉例來說,台股就是大權值者,我就看鴻海、台積電、聯發科,目前的三王。我知道很多人會講說台股的股王是什麼,那個是用股價,很多人喜歡用股價當成誰是股王,可是這個其實拿去美國就比較奇怪,因為在美國我們一般來講,比較多的使用是市值,誰的 Market Cap 最高,你這個公司實際上的價值是最高的,你才是股王,不是說你的股價高。因為你的股價超高,可是你的市值上看就是一個小公司,那沒有意義。
在台股這邊,有些人會把股王跟股后封給那些可能是股價比較高的,可是一樣,我覺得真正的股王跟股后應該是用市值來算。所以股王應該就是台積電,股后應該就是聯發科,不然就是鴻海,他們兩個在交叉。那實際上你用台灣的這些大權值,至少我們三大權值來看,他們的股價表現在 2021 年其實是沒有什麼動作的。像聯發科就近期才有動,台積電就停了一整年,那鴻海甚至停了之外還有往下走。用這樣的一個標準去看的話,你會發現在過去的一年,台積電的營收獲利、聯發科的營收獲利,或是鴻海的營收獲利,它都是有持續的去往上開的。那如果說它在 2022 年還是可以有持續的成長的話,那你就想,在年初跟年底一看,那個價值就不一樣了。在年初看你可能會嫌它貴,可是如果你用 2022 年的營收跟獲利看,它現在價格反而就變便宜了。所以雖然很難以想像,台股在一萬八、美股在 4600,但是其實如果說你用估值的角度去看的話,它可能還是有繼續往上的空間。大概是這樣。
接下來小聊一下渾水研究 (Muddy Waters Research) 的下一個目標:貝殼找房 (BKE)。它是一個中國的,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就是一個房仲公司,反正從事線上跟線下的房地產銷售、租賃,然後賺取手續費的公司。那美國有交易 ADR,交易代號就叫做 BKE,那也是近期跌爛的中概股之一。我覺得中概股目前就是都跌爛,所以你很難真的去分說到底哪個是有基本面,哪個是沒有的,反正在政策的風險之下,中概股目前就是市場上的一個棄子。因為像是成長股下殺也是,你很難去分誰的基本面強、誰的弱,因為反正大家都跌。當然有些人會選擇在這個通殺的過程之中去撿一些寶物,那像是一般的這種成長股去撿的話,我覺得還算 OK,因為畢竟他沒有那種政策風險。但是中國的中概股去撿的話,就相對危險一點,但它也因為真的跌掉很多,所以我知道其實有一些專業的價值投資人,目前都是很用力的在抄中概股,雖然說越抄越低,然後蠻多抄了到現在又再跌掉三四十趴,那個是一般人的心情應該是很難去挑戰這樣的事情。
我們來跟大家聊一下說,Muddy Waters Research 這次在中概股又發現了什麼。他們之前比較有名就打那個瑞幸咖啡,雖然瑞幸咖啡並不是 Muddy Waters Research 他們自己去打掉,其實有很多機構同時盯上。只是 Muddy Waters Research 那時候他使用的一些方法是蠻酷的,包含說他去你的門店站崗,在裡面算你的發票數量有幾張,那同時觀察消費者的平均單價是多少。那再來就是下載他的 App 去叫東西,然後去盯上面的序號,他本來有發票的序號可以算說,到底目前他今天網路上的單是總共有幾單,那目前是幾號。那只是瑞幸咖啡發現之後,就把這個機制改掉,因為被抓包就趕快改掉。
那其實瑞幸咖啡是一個蠻成功的做空的案例,但是 Muddy Waters Research 他一直以來都在打中概股。要記得他會叫渾水投資,就是因為 Carson Block,他的創辦人之前在上海待過,然後深諳很多中國人喜歡搞這種偷雞摸狗,所以他專門就是只打中概股,所以他取渾水摸魚的這個「渾水投資」。他的來源是這樣,這不是胡亂說,是真的。那只是過程之中,當然也錯殺過不少標的,也就是他們去指控人家說什麼造假,或什麼的,最後面發現造假的是他們自己。他們當然不會直接光明正大說造假,只是就是很明顯拿一些可能偏頗的資料,或是一廂情願的資料去套給你,然後就說你是有問題。就是有蠻多是錯殺的。
那對於股東要怎麼樣看待呢?有些股東就放寬心,基本上你的公司只要被做空機構盯上,一定都是先殺一波。他們就是靠著在放空之後,然後去發出報告,在重殺的這個過程之中,可能就已經先獲利一波了,我自己的猜測是這樣子。反正他們藉由這樣子去操縱市場已經是很久了,然後有些最後面證實是錯殺的,他們也很少會出來跟大家道歉或什麼的。直到近期是因為他們惹到了 WallStreetBets,因為那時候有這個 Citron Research 出來放空 GME,導致 WallStreetBets 上面的人非常不爽,所以大家開始去幹這些做空機構,包含說送披薩到他家,用他的名字去註冊色情網站那種的,反正那時候就有去搞這些做空機構的一些動作。所以近期做空機構好像有蠻多都開始選擇低調,像 Citron 就說我們之後可能都不要再放空了,我們就放棄放空這個業務,因為可能受到太多輿論的壓力。
但我自己是覺得這些做空機構的存在還是很必要的,他就是協助大家價值發現。如果你是股東,一開始一定先跌,可是如果之後面發現是錯殺,都會有那種報復性的反彈。而且從這之後,你應該就不用擔心,因為他已經被放大鏡整個照完過一次了,所以之後應該就是精神不壞,很難再被其他的一些壞消息給打擊,因為他會受到非常嚴格的檢驗。
那這一次渾水盯上貝殼,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出生背景,反正你是中國的公司,我就加倍去打你。那我們來看一下他的指控是什麼。他說貝殼的新房總交易額 (GTV) 被抬升了 126%,佣金的收入抬升了 77% 到 96%,就是說他浮報了他的營收。那再來就是說,貝殼他存在幽靈店、複製店,還有所謂的未披露的安排,以及一些可能浮報的房地產行銷人員。說你這邊可能有 1000 個人,實際上可能只有一半的人;那說你這邊有店,實際上我去那邊沒有店;或者說你這邊有兩家店,實際上這兩家店的地址就指向同一家店,這是所謂的複製店。那他考察的對象就是一個三線城市叫做廊坊,一樣他們除了線上的 GTV,就是房屋的交易額,他是透過爬蟲去收集,那再來他實際上有去廊坊去做實體的考察,就是他網路跟實體都做了,我覺得這還蠻酷的。
那他浮報營收,你營收浮報出來,實際上你沒有做到這個錢,你很快就會被抓到,所以你必須要把你浮報的營收給沖掉。你把營收沖高,可能是要去衝高你的估值,可是實際上你沒有做到這個錢,那你要怎麼把這個錢沖掉?就透過虛假收購的方式。舉例來說,我收購一家公司,實際上只要 20 億,但是我報 80 億,透過一些中間的白手套洗一洗之後,那我可能就可以沖掉這個 60 億。這個也是渾水對貝殼的一個指控,就是說有些公司他買的價格,實際上用在業內的其他公司,可能市占差不多、可能營收差不多,但是他的市值就只有你的四分之一,所以為什麼你要四倍價格去買一個差不多的公司?類似這樣的一個指控,來說他有在洗錢,就是把本來的做假的營收給洗掉。
那整個指控看起來還算蠻合理的,而且又有除了線上爬蟲的數據,也有實地去考察。但是貝殼的公司他們很快就做一個回覆,而且這次應該算近期還蠻少見的,就是我出來說要放空一家公司,結果後面股價反而是上漲的。因為除了貝殼公司回應得很快之外,那同時一些第三方的數據機構也是有出來講說,其實你渾水這一次做的資料是不夠的。
首先第一個,他講的這個房屋的總交易額,大家聽下來一定覺得很合理,因為你可能印象就覺得他們做假算正常的。可是實際上,因為他是使用爬蟲去撈他網路上的數據,所以他等於說少撈到,就是他總共有四個營收來源,他只有撈到線上的「鏈家」門店,以及平台連接門店的數據,可是新房的銷售團隊以及其他的銷售渠道是沒有被撈到的。所以貝殼的說法就是說,你只有找到我們其中兩個,就是在網路上顯示、披露的只有兩種營收的方式,實際上另外兩種你是沒有找到的。而且因為他要去抓 GTV,就是去抓你的總共的交易的總價值,他是必須用量再去乘上一個價格,那價格呢,他是用他 2020 年的價格,實際上貝殼也是說這個價格從 2019 到 2020 年,然後再到 2021,那個價格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你沒有辦法用一個固定的價格,然後就直接說我有在造假。
然後再來有一點是,如果說你有在觀察中國的房地產,就知道說他們近期在打房就打得非常嚴重。有一個還蠻酷的東西,我覺得蠻有想法,很多台灣人可能覺得這個想法很讚,他們也有一個二手房的標準價,就是二手房的價格的一個定價。也就是說官方會直接出來指說,這個地方的二手房應該是多少錢,這個地段應該是多少錢。那我給出了這個天花板之後,如果你要在公開的平台販售,要上網的話,你就必須要低於這個價格。所以會導致說有些房子根本就沒有辦法拿到網路上去賣。所以我覺得渾水他確實在這個地方可能就有所疏漏,他不知道他們有這樣的一個東西。所以在二手房的指控上,他不是只有指控新房,他也指控二手房,那可能就會漏計掉這些,可能你在帳面上用爬蟲是爬不到的東西,因為有些是實體在走的。
然後外加中國其實在打房的過程之中,在近期,其實貝殼這邊公開的資料就顯示說,他們在二手房的營業數字是掉滿多的,就是打房真的是有效果的。那也導致其實有很多在地的一個銷售據點或房地產的從業人員,據點就沒了,然後因為房市受到打擊,再來就是從業人員也很多就失業了,所以這個可能也是渾水沒有看到的一個點。我剛剛前面提到他那個量,價的部分是他套他過往的數字,那官方跟你講說價的部分有動。那量的部分,就是他是用 Q2 跟 Q3,他爬蟲的這個時間點,然後直接去換算一整年。那貝殼的回應也是講說,其實今年房地產變動是還蠻大的,所以你確實是很難直接,舉例來說我爬了一段時間的數字,然後就直接把它可能乘以四就當成是一整年。所以官方的回應大概是這樣子。
那實際上,我教大家一個比較快的判斷方式,在這個案例上,你就當吃瓜群眾,你就看他們吵架,看他們互相攻防,就是一邊攻擊、一邊防守,然後防守完另外一邊就繼續攻擊。你就等到塵埃落定之後,你看股價是不是下不去,如果說下不去的話,搞不好這邊就是地板了,差不多就是這樣子。扣掉那些政策風險之外,就基本面的地板可能就在這邊了。你想他經過這麼多的利空打擊,這麼多的問號,最後面如果說證明他是沒事情的話,那可能就在暗示這個地方是地板。所以我覺得其實做空機構介入的話,第一時間大多數股價會先暴跌,那個地方我們比較難去界定,可是之後股價開始回穩,量開始變少,就該跑的都跑完之後,那這時候如果股價往哪個方向開,其實有時候你看股價做事就好了。這是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好啦,那這集聊到這邊,我們接下來進入這個 QA 的部分。
***
### Q&A
**第一位 風狗浪不起來**
> 五星吹到潮吹。主委你好,小弟近期入場美股,在已經計算好可以承受的風險程度之下,對於目前來說,不喜歡分批打入大盤 ETF 的自己,那如果是改成 70% 主動選股的方式,選擇大型權值股像是 Apple 或是 NVIDIA,30% Tesla 進行左側交易,想請問主委這樣的方式邏輯上有沒有什麼問題?還請主委開示指教,那祝全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這個資訊量太少。意思就是說,你 70% 的部位要主動選股,你要選大型權值股去做左側交易,近期就算是沒有很大的左側。一般我們廣義上的左側是講說,舉例來說熊市真的有大崩盤,像現在成長股你進去,這個就是左側,絕對沒問題。Apple 我覺得嚴格上來說還是算右側,因為他還是爬到一半,他只是稍微有個回調。那 Tesla 用大格局來說,他也算是右側。所以我說你不用很講究到底左右要怎麼定義,那很難去定義,就像怎麼分左派右派,也很難去定義,完全就看你站在什麼位置而已。那聽起來是沒有問題,左側交易就是說他越跌越買,那可以,就是你控好你一定比例的部位,然後你要越跌越買一些大型權值股,聽起來合理,我不會覺得說這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下面一位 Jack**
> 主委寶貝,想請問主委對於 00757 這個 ETF 的看法?
這個是統一的 FANG+,就是尖牙+,他就是去投資美股的東西。這樣的 ETF 我怎麼看待?我當然還是會建議大家,你實際上要投資美股的話,你應該直接去使用海外券商,特別是如果你是會密集交易的,你一定要使用海外券商,因為手續費差太多了。那如果說你不會這麼密集交易,而且你一次打的單可能比較大的,那你可能就可以透過複委託。這個都是說你自己知道怎麼樣選股可以這樣做。
那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麼樣選股,透過 ETF 去買,可不可以?還是可以,只是你就要知道,你透過 ETF 去買第一個,他的編排未必是你要的。你有沒有去看過這個 ETF 的成分股是什麼?很多人他去買,他都不會去看成分股,那就隨便瞎買。其實你應該都要先去看他到底包了什麼東西,那比例是不是你要的。舉例來說,你就是超喜歡台積電,結果他裡面都沒包到台積電,那你買他幹嘛?類似這樣。當然 00757 應該是會包到台積電,因為他竟然都已經寫說他是尖牙+。那再來就是比例上可能也未必是你要的,以及這樣的 ETF,一般他的管理費一定是比較高的。你就想你自己買就不用被抽管理費,但如果說你懶,你也不知道怎麼選,你也不排斥給人家抽管理費,你要買這個東西也是可以。只是用我的角度來說,我是絕對不會買這種東西。
**下一位 阿姆姆**
> 右側一直賺不到錢的菜雞,主委想請問目前做右側交易,常常都只能夠小賺一點點(5% 到 8% 以下的獲利),這樣正常嗎?因為高點加碼常常會把成本拉高,是否是因為太快加碼呢?我目前是設定漲 10% 就加碼一倍,但平均成本拉很高,右側交易好難,請主委開示右側密訣,謝謝。
其實左右真的就像我前面提到,那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你要細分又有很多的派別。舉例來說動能派,他們做的頻率超短,可能最長的持股如果波段沒拉出來,搞不好他三天就賣掉,早上去追,然後之後往下掉他就砍。所以三天就結束了一個交易週期了。那波段派的人可能就是我買進,我是只有在上漲的過程之中才會買進,像 Tesla 從 600 到 1000 的過程之中,可能每漲幾趴我就打一點,那這也是所謂的右側交易。所以實際上那個交易的分別,那只是一個大方向大分類,但是你要知道那個細項是有很多差距的。
那你說只能夠小賺一點點,5% 到 8% 以下的獲利,我不知道你的 5% 到 8% 怎麼樣,如果說你每次出手都有 5% 到 8%,那這很強,就是你每次出手都可以穩定的去撈這個,那是當然很厲害。但如果你說一整年下來只有 5% 到 8%,那在今年就是不行,因為今年如果說你用美股的角度來看,大盤是 20 幾趴,所以輸大盤輸這麼多其實就是不太好。理論上我們做主動選股就希望自己要打贏大盤,因為如果說你打不贏大盤,那你當然就買大盤,你又不用花很多時間。所以 5% 到 8%,我不知道你是講說單次,還是說是一整年的獲利,所以你東西沒有講清楚。
然後再來就是說,漲 10% 就加碼一倍,也就是說你今天可能是 100 塊的時候買一張,然後 110 就 10% 嘛,然後再買一張,然後 121 再 10% 再買一張,聽起來還算合理,就不會說這樣做是不行的。那如果說這樣子賺不到錢,多半就是因為你沒有看到一個真的漲很多的標的,這是第一點。然後第二點就是,其實如果說你資金真的很多,因為我不知道你,一樣,你們問題要問的,不是說要打很多,但是要把那個狀況講清楚。舉例來說你的投入的總部位是 300 萬好了,然後你第一單打 100 萬,然後第二單再 100 萬,第三單再 100 萬,這樣子就還蠻合理的。可是舉例來說,如果你要投入 300 萬,然後你第一單打 10 萬,然後你第二單再打 10 萬,就譬如說你每次打只打總部位的 1/30,那就超奇怪,非常奇怪。就是說你這樣當然不會賺到錢,你第一單還是要稍微打一點。我們講到金字塔型買法,大多數我聽到的右側交易者做得還不錯的,都是你第一單一定稍微打一點,然後之後慢慢加,慢慢加,然後注意不要頭重腳輕,因為頭重腳輕遇到翻轉,很多人會受不了。當然有可能你打第一單的時候就翻轉,可是就代表說你風險就是鎖在第一單,因為你後面還沒加碼,所以一般來說會這樣做。所以其實以你的案例來講,因為你的訊息量太少了,所以我其實很難去幫你判斷說你到底這樣做是對是錯。可是一般來說,就是你只要有一個規律在做事情,你就把變因鎖住了,變因鎖住了之後你要去調整就很簡單,你發現這個不好,你就稍微修正一點、修正一點,然後看怎麼樣可以調出一個最好的期望值。差不多是這樣。
**下面一位 RIC**
> 主委大我老大,主委你好,那小弟股癌小炮灰,去年期被一個朋友帶進市場,他起初入金的金額跟我差不多,但是這兩年翻了 80 多倍快破億了。哇,所以報酬率是 8000%,因為是 80 多倍。然後說這個人只有做現貨,重點是還沒有碰期貨。然後他說,帶他的人說千萬以內就是要把把 all in,不得不說他們真的每一把都中,那停損的兩把以為他們要被懲罰,結果也只是賣完兩個月之內就噴得 40-50% 上去。他們單純找現貨,那買進的理由都是這個基本面這麼好,沒道理這個價錢,挖寶的功力一流。想請問主委起初做台股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狀況嗎?是否破億之後會有邊際效益,或是被盯上才需要做到分散?那感謝主委,祝福全家平安幸福。
首先只做現貨,然後兩年翻 80 多倍,這個極神無比。如果說你今天跟我講說他是打期貨,然後又上什麼航海王,那很多就確實是辦得到這樣的一個數字。可是只有做現貨,然後只有這樣,我覺得應該是我今年聽過最屌的。我不知道說他胡亂或什麼,你知道你們要問我問題,我沒有必要去指控說那個誰是胡亂還是什麼的,但如果他真的這麼屌的話,你趕快去跟他學,如果真的這麼厲害的話。當然有些人會說這個就是倖存者偏差,沒關係,我們先不要當酸民,反正活在這世上的哪一個屌咖不是倖存者偏差?哪一個不是有運氣的成分?反正如果你真的覺得他很屌,你就去跟他學,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然後再來就是,他想說問我問題的部分,就是說一開始我做台股也是這樣的狀況嗎?我在上上集不是有講,就差不多四五百萬以下,我確實是把把 all in 的。那為什麼後來會開始去分散呢?當然也不是說那種被盯上,其實我覺得被盯上這個東西是很多人被害妄想,他覺得自己的帳戶好像被什麼大戶、哪個券商鎖定了,為什麼我買什麼就跌?那個絕對是沒有人要鎖定你,那個一定是你想太多。
然後再來就是為什麼會需要分散?第一個,因為你開始輸不起了。以前你錢少的時候,你就覺得說媽的輸光了,我死掉我就再去打工就好啦,可是現在的錢輸光了的話,不是打工就得回來的。現在的資產輸光下去,打工是救不回來的。然後再來就是你家庭的狀況也變了,你有小孩了,你沒有辦法那麼拚的。
然後再來就是胃納量的問題。舉例來說,一些鳥量股根本就沒有辦法玩,鳥量股如果你要投入,舉例說我一單假設是什麼兩千萬好了,有時候你兩千萬丟下去,你隨便就鎖漲停,那個交易量太小了,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玩。這是一點。所以有些去做這種鳥量股的,如果他是價投的,因為價投的蠻多都喜歡去買這種市場沒有人在看的東西,所以他可能布局就布三個月,聽到比較誇張還有什麼半年的,花半年的時間慢慢每天買個一兩張,布局就布這麼久。但我是比較不喜歡,我還是喜歡流動性大的東西,所以我會挑一些量比較大的東西。那當然就第一個,家庭因素剛講,就是因為你怕自己一波翻車,這已經不是打工就救得回來的東西,所以你必須要分散。第二個就是標的的問題,有些東西你就是沒有辦法這樣玩。
或者說你今天假設進入股期市場,因為我近期打比較多股期,所以還蠻有心得的,那真的是蠻多東西隨便買一買,也就變成未平倉可能五分之一是你的,你要再繼續往上買有可能嗎?就很難。如果說你真的買到未平倉一半是你的,今天假設遇到一個行情劇烈的波動,你完蛋了,你一定把自己殺死,因為整個流動性就卡住了。所以確實會因為你錢變大,你有些策略就不可以做。
然後我覺得要把握機會,就如果你真的身邊有這種選股奇才,一樣我覺得不是指控他唬爛或什麼的,我都先把你們講的是真的,但我必須得說,只用現貨然後兩年八十倍,是非常屌的一件事情,所以你把握這個機會,趕快給他學。
**下面一位 拜託選我選我**
> 五星吹爆不死心再留一次。主委你好,小弟目前 36 歲,股齡大概 6 到 7 年,美國部位是 700 萬台幣,都是閒置資金,那扣除家庭開銷外,還有閒錢會再投入,大概是 50 到 100 萬。配置目前是現股滿倉,幾乎沒有什麼開過槓桿,大概是 40% 的 VT、SPY、QQQ,然後 50% 就是自己喜歡的個股,大部分都是大權值。想請問小弟如果想要試看看小槓桿,小弟比較保守,要也是小部位,而且應該是先優先選擇大型權值股,應該從哪方面開始比較好?
>
> 1. 如果說買個股或大盤的 LEAP Call,那想請問主委通常 Delta、槓桿比例跟到期日會怎麼樣選擇跟計算?(有試過買過一單,那個到期日最遠,槓桿大概三倍的 AAPL,最近運氣不錯,獲利很好)
> 2. 這個應該是有被你撿到。他說用 IB 融資,年利率很低,但請問要怎麼注意槓桿比例?(目前試過不小心超買了 2 到 3%,但賣股或閒置資金進來又沒槓桿了)
> 3. 如果要針對科技股開槓桿,可以買類似 TQQQ 或 NQ (Nasdaq 100 期貨) 嗎?那只知道 TQQQ 震盪摩擦成本會很大,想請問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嗎?
>
> 請問以我的狀況,以上的選擇,主委會建議哪個入門?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選擇呢?先感謝主委回覆,祝主委、主委家大小以及秋口身體健康、事事順心,謝謝。
這位人兄看起來是一個經濟狀況 OK、然後收入又不錯的人,所以其實這種人要去開槓桿,就是條件比較夠。我覺得,當然其實市場上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說最窮的那種人更應該開槓桿,因為反正你死了算了,就命一條。這個我是比較支持這種說法,可是我告訴你,就是有一種說法是這樣。那再來就是,極度有錢的人,他可能也可以開槓桿,因為他今天開槓桿下去,他後來錢又進來,槓桿又不見了,就等於說他一直有強烈的現金流的話,那其實實際上他運用一點槓桿是完全無傷大雅的。他比較屬於後者這種,所以用一點槓桿去賭是 OK 啦。
他說第一個就是使用 LEAP Call,然後說壓到 Apple,非常恭喜。那使用 LEAP Call 的情境呢,當然可以參考一下 Nancy Pelosi,就是她老公就蠻常使用 LEAP Call,然後會上新聞這樣,你可以參考一下他是怎麼樣用的。那我給大家建議是,使用 LEAP Call 要盡量挑價內一點的,就不要挑價平的 LEAP Call。因為你運氣不好遇到像台積電,那時候 600 多,大家都說一定會上一千,你就買一個 LEAP Call,假設他有 LEAP Call 可以買的話,你就給他 call 下去,然後又買一個價平的,然後過了一年之後發現說他反而是往下跌的,你就直接歸零。而且你去買遠期的,你的那個 premium 一定是比較高的,所以可能就一次賠掉蠻多的。所以當你今天要使用 LEAP Call 當成一個開槓桿的工具呢,我會建議你要買價內,甚至是深度價內。所以當然相對的,他的槓桿比例就會小一點,那可能因為這樣大家不喜歡,因為大家去買選擇權都是要「我要 50 倍槓桿,三倍槓桿太無聊了」。所以你要怎麼樣去控呢?我覺得挑價內一點的,然後大型股可以試看看。但是一樣,都先小量,因為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天分。我只能跟人家說,大多數使用選擇權的人都會畢業,那有些使用的就是順風順水非常賺錢,配合一些策略,選擇權就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可是大多數人我知道的幾乎都會畢業,所以我建議你先試看看,一點點一點點加看看,用比較保守的方式慢慢來,先試水溫。
然後第二個就是說他用 IB 的融資,可不可以?IB 的融資可以壓到 1.x%,我覺得真的是很便宜的融資。那要怎麼樣注意槓桿比例呢?其實我覺得一樣是看標的。基本上你要先去知道每個標的它的 drawdown 最大會多少,舉例來說如果今天 drawdown 會超大的,你槓桿開大你就很慘,那個真的就是馬上就被掃出去了。那如果今天是使用大盤的話,大盤你今天去開槓桿的話,你開到舉例來說總部位 130%、140%,我甚至都會覺得還好,就真的是還好,因為你是有這個入金能力的。以及其實在過程之中,像有時候我在節目裡面會跟大家 call,像是就跟你 call 說,我覺得這個地方是去槓桿的時候。當然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那個就是你自己的體感,那是因為我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交易上。像這次我覺得就算 call 得滿準的。所以你自己可以去稍微去調整,但當然你也可以靠這種被動入金的方式,然後讓槓桿自然而然就可以降下來,之後你又可以把它拉上去,類似這樣子。所以使用槓桿去買的話呢,那我覺得如果是買大盤的話,可以拉到 130%、140% 都還好。那使用現股的話,可能就稍微降一點,總的 110%、120%。那成長股的話可能再稍微低一點,這個是很保守的做法。你瘋狂一點,像 laivegg 最近就示範嘛,大盤跌,他全部用融資進去接,當然你現在短期來看他是贏的,成為最大贏家。所以這種東西也是反映看那種運氣的,就是如果你是使用大量槓桿,真的是蠻吃運氣的。
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準則,就說如果你使用大盤的部位,大盤融資是開到 140% 的話,那你可能現股就稍微往下降一點,成長股再往下降一點,SPAC 可能要再往下降一點。但如果你今天是開到 200% 的大盤槓桿的話,那你可能現股就 170%,然後可能成長股就 150%,以此類推。那因為你有強勁的現金流,所以其實看起來我覺得你的勝率會稍微高一點。但是我還是會給大家建議,就是槓桿盡量不要開到全滿,要先量力而為,都先一點點試看看。所以像你自己講說你超買了 2 到 3%,就說你的部位是買到 103%,然後之後就補回來。你 103% 都順順的,你當然就可以試看看開到 120% 看看,類似這樣。
再來就是說,如果是針對科技股開槓桿,可不可以買 TQQQ 或 NQ (Nasdaq 100 期貨)?TQQQ 就是三倍做多 Nasdaq 100,那它的缺點你自己也提到,就是摩擦成本。如果今天是盤整的話,你過去看到都是上漲,如果今天就進入盤整的話,你就超虧,那會爆。那使用 NQ 是使用期貨,所以我覺得相較之下,NQ 是可以啦,NQ 是可以當成是一個工具,只是你要知道期貨怎麼玩,它的一些規則、轉倉什麼的你都要了解,以及那個保證金要放夠,這也是自己要去注意的一個點。所以說你可以使用 TQQQ 嗎?我覺得不會不行,就如果你覺得未來的行情會是線性往上的,你使用它其實反而是加分。它是在震盪的時候是摩擦成本,可是如果今天是線性行情的話,其實它會加大你的獲利。所以去使用 TQQQ,我覺得是可以使用的。
那還有什麼意外的選擇呢?其實就沒了,就是融資、選擇權、期貨,你全部都講完了。所以基本上這些就是開槓桿的工具,那我們會盡量用總部位的趴數去算說你目前你的槓桿是多少。那看起來你都是屬於相對保守的,所以我覺得你開始把槓桿放大是可以試看看的。反正就一樣慢慢來,這種東西真的不要急,就不要什麼一瞬間直接開到什麼三倍五倍,你一定是像你什麼 103%,然後還好,110%、120%、130%,慢慢加上去。然後最高峰頂就是現貨的峰頂就 200%。200% 你就覺得不夠刺激,那你就使用 call,call 的槓桿最高可以超高,你用價外甚至可以開到幾十倍。所以大概是這樣,慢慢往上試,然後記得都少量,先少量少量慢慢加看看。那選擇權的部位,我都是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無論你是用 LEAP Call 還是什麼末日的價外這種,類似樂透型的 call,不管你用什麼 call,反正你只要是用選擇權的,你要把它畫出來,不要當成自己的部位。甚至更好的方式,是你專門開一個選擇權的帳戶,你就入金進去,你做一個防呆的機制。因為我真的看過太多在選擇權畢業的人,或是說今天選擇權賠錢,他就一直 rollover rollover,然後之後甚至加更多去跟他 all in,那最後面你反而破壞了你長期的一個資產規劃。所以如果真的要使用選擇權,我建議先用部位的一小部分試,試得好,你要慢慢把部位加大那時候是可以的。
這集節目先聊到這邊,就這樣,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