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癌逐字稿 EP283:🦛

日期:日期未知

逐字稿內容

歡迎收聽《股癌》,本期節目由 Alto 贊助。

Alto 是專注於蘋果產品的台灣皮革配件品牌,採用來自義大利的細緻手感頭層皮革,以簡潔俐落設計,手工打造 iPhone 皮革手機殼、Apple Watch 皮革錶帶跟 AirPods 皮革保護套等產品。

Alto 的皮革來自義大利知名皮廠,會採用歐洲的皮革,是因為歐盟嚴謹的法規讓製皮最大幅度減少污染,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落實真正的永續性。Alto 也減少自身產品包裝的塑膠使用,以達到對減塑綠能、永續環保的期許。

Alto 為 iPhone 14 打造全新的全包覆式皮革殼,將皮革削薄至 0.5mm,保留溫潤皮革手感,兼具功能性的同時也讓手機不再厚重。除了原本的 1.5 公尺軍規防摔以及插卡的經典功能之外,他們加強了磁吸款的磁吸力。

那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掛繩進化為可拆換式實木減壓掛繩,可以彈性使用在不同的手機殼上。實現財富自由前,先讓雙手自由。不論是騎車、遛狗、抱小孩,右手轉書、左手轉筆,也不用再把爆幹大的手機塞在褲子口袋裡。手機越來越重,掛繩的減壓襯墊設計,也適度減少手機所帶來的壓力。尼龍掛繩是採用美國生產的傘繩,具有高度的彈性、耐用性,不易吸水,減少發霉等特性。可調節掛繩長度是 54-84 公分,輕鬆頸掛或斜背,甚至圍到鮪魚肚頂都可以使用。

Alto 也推出迪士尼聯名授權款式,將經典的迪士尼角色烙印在義大利皮革上,烙印的圖案不會脫落也不會褪色,並且能夠隨著皮革一起變化色澤。目前全系列產品推出米奇、米妮跟三眼怪,之後也會陸續推出更多經典的角色。

下方有我們《股癌》專屬的優惠碼「gooaye」,iPhone 14 全系列以及全站都有九折的優惠,10 月底加入會員再額外折 100 塊給大家。這邊放福利提供給所有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點擊連結來參考相關的連結跟說明。

我最近對於「躺平」有更深的認識。上一拜 MGK 找我去吃飯,MGK 就是少年幫的議員,少年幫專門在做台股,有在逛 PTT 股票版跟光學論壇的應該都聽過這個名字。他們就是去年在航運上面賺很多錢的一個少年股神團體,當然他們也不是只有航運,只是航運上最知名的,主要的操作工具是股期跟現股當沖。MGK 就是其中的議員,我覺得他滿厲害的,而且他年紀比我小,比我小幾個月,真的是不枉少年股神這個封號。

少年股神就找我去吃飯,在會上就看到很多這種交易室的大哥,其實都聽過我的名字,大家在幹嘛大概都知道,只是我沒有見過他們本人,那就稍微認識一下、大家切磋一下。其實發現說,像這種會上真的沒有人會跟你討論說什麼方法怎麼樣,其實很簡單,因為方法這種東西大家大概都知道彼此在幹嘛,就是你是要使用什麼方法?你是用量化交易?你是用基本面?還是你是看一些籌碼?還是你是聽消息?你是有一些……講難聽點是內線,講好聽就是說消息能力比較好。我們大概都知道彼此在玩什麼樣的東西,也不是說你知道別人的方法你就可以做,跟資金量體不一樣、你的消息來源的多寡不一樣,或者說心臟大小不一樣,有些你的方法 OK、我的方法 OK,可是不代表說我用你的方法 OK,或是你用我的方法 OK。

所以大家不太會在這種地方去講說到底實際上我們在做什麼,反正就是聊一聊天,談一談、噴噴災,東西好不好吃還是什麼,都在講一些有的沒的。然後問我說有沒有聞到林襄的味道,不是,我根本不能下去,我從頭到尾都坐在包廂裡面,我老婆在隔壁看,我連房門都不敢看。反正就大家會聊一些幹話的東西,然後後來就跑去唱歌,那只是因為我要帶小孩,我就先走了。

不過去唱歌的路上,大概搭計程車,那我就跟台灣一個非常有名的 Quant 在同一台車,很有名、很厲

害,我自己本身沒有去跟這種所謂的交易室,或是台灣的一些地方賢達見面,我都在家自幹,就幾乎不太出門,但是我知道這些名字,知道他非常厲害。

聽到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就在車上他講說,其實他現在覺得自己過得還算 OK,獲利也還不錯,只是沒有想到有時候去吃飯的時候,還會發現說自己是整個桌上最窮的人。覺得自己已經小有成就,結果沒想到身邊還是有這種百億的人,然後他們對於金錢,就視為好像是……也不能說是糞土,就是對他們來說是一個 nothing,這個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簡單了,他們都太有錢了或什麼的。

我突然感慨你知道嗎?其實這種我們仰望的大Quant,非常有錢、非常厲害、非常有實力,結果他竟然覺得自己是最窮的,他竟然覺得他在一些場合裡面,可能財力是最薄弱的。這個真的很難想像。

就像前幾天我看到兩個女人在那邊互嘴,一個是高虹安,然後一個是民進黨那個叫什麼,林靜儀。反正就是高虹安被她嘴學歷的東西,嘴一嘴,老娘不爽,就直接出來噴大家說:「我是斐陶斐出來的。」然後看後來的幾天裡面,很多人在臉書上面都在討論斐陶斐,然後什麼「我們在大學有加入什麼」,我想說,看,台灣人真的很可悲你知道嗎?就是,我看美國片人家什麼兄弟會、姊妹會,他們就是在派對在玩,台灣你加入什麼兄弟會,竟然是因為你很會念書。我覺得看真的是有夠可憐的,在班上很會念書不夠,還要加入另外一個團體,證明自己也很會念書。

但我對這些人是感到羨慕,我就覺得很厲害,那種學術能力真的超強。看到高虹安可以加入這個,就覺得說,哇靠,人家台大有這種東西,還真的蠻屌的。後來看到這個林靜儀出來說:「我也有。」發現說,喔靠,原來你也有,原來這麼多人都有。一查不得了,台灣有七萬個人有這個。那這代表一件事,譬如說這個東西不值錢嗎?為什麼?就只是你會很感嘆說,像剛剛前面講這個交易大神,非常厲害,這麼會賺,結果覺得自己沒有很有錢。你加入了這個斐陶斐之後,覺得自己的人生中會到了一個頂點,結果發現全台灣有七萬個斐陶斐。

然後你就會發現說,你不管在各行各業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會有更多更強的人、更厲害的人。像我很愛舉的那個例子,在《獵人》漫畫裡面,以為說把幻影旅團全部打趴之後,人生就平步青雲,結果後面還有蟻王,然後還有更屌的,還有一些什麼長老什麼有的沒的怪咖,然後全部跑出來。就是永遠都是無止境的競爭。

所以我也開始理解一件事情,就是為什麼很多的大老闆,或是一些很厲害的地方賢達,他們非常迷信。我開始想通這件事情,你知道嗎?為什麼他們會很迷信?因為他們看過的人一定比我們多,他也知道說跟他競爭的人,一定是這種最強的、都是最頂尖的。甚至我猜,他們對外的訪問或演講不會講這個,但是他們心裡面一定也想過說:「Why me?」為什麼是我?跟我競爭的人這麼多、這麼強,為什麼是我活下來?然後跟我競爭的這些業界的大老,他們都很厲害、都很有想法、也都有各自的門路,可是為什麼最後面是我這一家廠商活下來,然後獨吃了可能某一家大廠的單?為什麼是我?他們可能也很好奇這件事情。

就會發現說,其實不管你在哪一個位置,只要我們在談論競爭這件事情的時候,它都是永無止境的,好像是沒有一天可以來到一個結束。除非有些可能像是什麼大滿貫賽,然後 Federer 他就是在頂尖,那個你很明確知道說我是頂尖。可是當我們今天討論到這種學術的成就、財富的成就,這種可能比較廣義的東西的時候,它不是一個比較專精的,可能我是某一個項目做到最頂的。你會發現說這種競爭之激烈,強環伺,那身邊人都很強,然後有時候會想說,為什麼是自己?

所以就會回到一個我們大家最喜歡討論的,就是運氣到底是不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東西。然後也看到說最近有一個什麼諾貝爾獎還什麼的,就是聊到說他們去跑分析,然後發現說其實運氣在人生中佔比很大。這我覺得是認同,我覺得運氣真的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但是當然不會說努力就不重要,努力它有點類似是基本款,它已經是基本款。就像我們可能在聊股票的時候,會講說你對一家公司的營收、獲利、財報,那種最簡單的數字、毛利,這種東西就不要拿出來說嘴,你知道,因為這種東西是每個人去翻都知道,所以這個就不會是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原因。

如果是努力在這一塊,那這個努力可能你會發現沒有什麼用,因為太多人都做到一樣的東西。但是努力往一些切角去切的話,有可能你就會找到自己的一些 edge。但是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那種還蠻辛苦的過程。

看了那個交易大哥,然後看了這兩個斐陶斐的女的,那猛然之間,心裡面就在想說:「還是躺平好了。」當然躺平不是說擺爛,意思就是說,以前會花很多心力會想要追求卓越,會想要成為更厲害的人,然後現在發現說,其實這個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那有時候在這個追求過程中,當你衝太快的時候,你會忘記一些事情。

就像是我之前跟大家分享說我月亮來,然後我好幾天沒有去做交易,才發現說,感覺原來生活這麼好。原來去下面桑拿一下,或者說去陪小朋友打電動,是這麼快樂的事情,這我都忘記了,這我都忘記說人生是要生活,Live for the living,並不是說什麼人生是要拿來永無止境的追求卓越什麼的。當然這可能是一些人的選項,一些野心真的非常強的人的選項,可是最後面就發現說,還是好好生活。

好好生活,持續加油、持續前進,然後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這就是廣義上的「躺平」。也就是說,反正就先躺平再說。因為就算你真的有一天到非常厲害的誇稱,那個境界,說不定你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那如果說你這輩子就一直在追求這些東西,結果最後發現說家庭沒有顧到、遊戲沒有打到、生活沒有生活到之類的,或者說即便可能有,可是你心思都是想在要怎麼樣讓自己更強,那好像也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稍微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看了這些東西之後,真的覺得躺平是有道理的。躺平並不是說什麼不想要在社會上面繼續努力,交給阿姨,阿姨照顧,阿姨有電動跳蛋,並不是這樣,就是單純覺得其實要放過自己。我覺得不要讓自己在追求卓越的這過程之中,然後迷失掉,最後變成說什麼都沒有顧到。那卓越的部分追求不完,所以到最後好像一生就這樣過去了,可是也沒有說真的成就了什麼,除了在追求自己的專業或是追求財富上的一些額外的成就。我覺得這樣子。

好,那接下來我就來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因為最近又有時間可以看書了,所以我覺得可以介紹一些很不錯的東西給大家。像前陣子沒有在看書,是因為月亮來嘛,所以就沒有待在自己的房間,也沒有在弄短線,所以就比較沒有機會看書。近期時間多了,是因為如同前幾集跟大家提到,就是說現在你多做會多賠啦,反正你的 long-short 放上去之後就放著。那如果你是淨多單,那你就是懶趴捏好,你不要想要去做太多額外的操作,看到反彈就要追,然後看到下殺的時候就要趕快把它賣掉,然後之後要補回來,因為發現說多做你可能會賠更多。像這個行情是真的是還蠻不容易的,所以可以好好充實自己,趁現在去看一些書或什麼的,我覺得是很不錯的。

那我重看了一本書,我覺得很適合推薦給大家,叫做《黑色優勢》(Black Edge)。那這是一本 2020 年年底出來的書,在台灣是這個時間點出來。那描述的就是說,本來 FBI 是在查一個內線交易,那只是在追查的過程之中,發現有兩個名字很常被提到,一個是 SAC Capital Advisors,那另外一個是 Steven Cohen。Steven Cohen 就是 SAC Capital Advisors 的老闆,所以就發現事情不單純,然後展開其他的調查,之後面就查出了內線交易。雖然最後面 Steven Cohen 他是全身而退,付了一些和解金全身而退,不過他下面的 trader 也是有被抓去關。

他那個防火牆設得很好,他那個設的機制很聰明,就是說這些研究員跟 trader 他們去查一些訊息,那這些訊息的來源,有時候就是我們類似講說刑法上那種「毒樹果理論」,你不可以用不正、不法的方式去獲得證據,這個證據是沒有用的。一樣的道理,就是你如果是用不正的方式去獲得一些消息的話,那這個消息它就不是你的 edge,它是 black edge,它可能是有犯法嫌疑的。

那只是為什麼沒有燒到大老闆?因為反正你的交易員只要跟老闆報告說,你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那你知道的東西是什麼,那你要在上面下一個信心評分,就是「我覺得我的這一條 source 的可信賴度是多少」,那我分數下很高,老闆就會批准你去做這個交易。但是其實就是一個斷點,老闆不知道你們在做內線,只是我下面的人跟我講說很有自信,你就去做。所以他是這樣子全身而退。那有在一些可能合約上跟有關單位約定,例如說他不可以去經營 hedge fund,要等幾年之後再給他重開。所以他在好像兩年之後就開了 Point72,那這家公司到現在還在,那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 Quant,在台灣有分部,所以對交易有興趣的,而且是學歷頂尖、知識力頂尖、可能績效也很不錯,然後外加有寫程式能力的人,他們應該會找這樣子的人,所以可以試看看把履歷丟過去,他們薪水應該是高到靠北。

這個是題外話跟大家分享一下。那 Steven Cohen 在這本書裡面的描述,就是說他是一個不修邊幅,可能在穿著上看起來比較老土,鞋子的挑選上也是沒有品味,牙齒中間還有一個縫的一個猶太人。但是這個猶太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展現的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舉例來說,他就是覺得我們不要慢慢賺錢,我們要賺就是要邪賺,要暴富,我們要去做一些可能在其他人看來是風險很大的東西。我做朝九晚五的東西,我是賺不到錢的,我要賺的是快錢,我要賺的是那種機會財,那這個機會財是可以一次讓我暴富的。

所以像他看他自己的爸媽,在工作上可能是屬於那種朝九晚五型的,很累、加班什麼的,他不想要。他從小就是在做一些比較投機的東西,像是跟朋友賭撲克牌,但是因為他很會打牌,所以他靠撲克牌賺很多錢。那在畢業之後就很快的投入了交易的行列。

就是說他們這種交易者,其實不太在意一家公司的 fundamental,跟一般我們聊到什麼 Buffett、Howard Marks 不太一樣。他們可能會鼓勵你說你要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並持有,然後參與它長期的獲利分潤,以及享受複利的過程什麼的。那只是對於這種 trader 來說,其實他們未必是在意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到底是怎麼樣,他在意的可能是一些事件的催化劑,或是一些套利的機會,那這些東西其實跟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是沒有什麼太大關係的。所以 trader 跟 investor 其實我覺得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但是你不能夠說什麼誰是對誰是錯,反正都是有人可以在上面賺到錢。

那我覺得 Steven Cohen 他就比較類似是一個 trader 的角色,只是當然他到現在這種程度,他這個 Point72 這麼大,這麼有錢,他們一定不是只是單純的在做一些價格上的東西,一定有一些 fundamental 的策略在裡面跑。就是做到後面就變什麼都做了,然後那個胃納量打滿之後就開始往別的東西去擴張。可是他的本質上應該比較偏向是一個 trader。

那看一看,我覺得比較像是那種天才型的 trader。就如果說書上的描述的東西是真的,其實也不用說書上是真是假,反正就是很有錢,很有錢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存在。那他其實很像是那種 Jesse Livermore 的感覺,就是如果你去看《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的書,你就會發現說他有提到,他自己對於這個報價的漲跌,他就是可以知道那個方向會往哪跑,然後甚至去教訓那些資深的 trader,他會一直告訴他這個方向壓錯了。那 Steven Cohen 給我的感覺是跟 Jesse Livermore 有點像,就是他可以大概的猜到說方向會往哪走,所以算是那種天才交易員。

那只講到這邊,大家就會開始產生一個疑問,就是你真的這麼厲害,那為什麼你要去搞內線?對吧,你去搞內線的話,是不是可能有被抓、被關的一個可能性?你有 edge,你的 edge 就是你自己很強的交易能力,那為什麼你要去搞 black edge?又去搞一個可能會因為這樣子觸法,然後被關、甚至資產被沒收的一個交易呢?

那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很有趣。我想,可能台灣很多人會想說:「那個誰誰誰,他不是很有錢嗎?為什麼他還要出來做什麼樣的東西?」「那個誰誰誰,他不是人很會投資嗎?為什麼他還是要出來開教學?」「那個股癌,他不是講的一口好投資嗎?那為什麼他還要出來開 Podcast?為什麼他還是要收廣告費?為什麼他不要隱退,然後自己在家裡做股票就好了?」

這個問題其實問很好,因為我之前也想過這件事情。我就想過說,奇怪了,Buffett、Howard Marks 已經有錢到爆掉了,為什麼你還要操基金?操基金還是要對股東負責,為什麼你不要在家自己做股票就好?對吧,你這麼會賺,而且已經這麼有錢了,為什麼你還要這樣子?可是我沒有想到一件事情,就是人性的貪念它是無限的。

即便是一些這種投資的老長輩、一些 Guru 們,那這些 Guru 們他們給你的形象是很正派的,可是你想想就知道,就是財富是無限的。雖然他會跟你講說我的生活很簡單或什麼的,可是可能獲得財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他的性快感的來源,這個就是老年人的春藥之類的,他就是要不停的去獲得更多的財-富。所以當然公司還是要開的,然後投資還是要做的,一路走來的這些東西還是要繼續幹的,因為這可以帶來更多的獲利。

那我覺得其實道理很像,就是這個 Steven Cohen,他可能雖然自己按照書上的描寫,他是有這種交易能力也跟交易天分的,只是,為什麼你要照開基金?開基金我可以賺更多,我為什麼不要賺更多?可以賺更多為什麼不要賺?我先抽你管理費,抽完還可以抽這個績效費,他媽的賺爛了。

那內線部分,我覺得是差不多的道理,就是說你可以在獲得一些消息之後,然後讓你的績效加分,你要不要?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會做吧。除非有一些是很明顯你一看就知道,這個絕對被調查的,我就不會做。但是如果是一些你提早知道某樣東西,拿這個東西可以未來獲利,那你也知道這個東西不太會被查的話,你說這個決定下單的人,他會不會下?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決定要下這一筆單。

只是像是 SAC,他就是做得比較過分一點。因為他有一筆投資,他們去押一個新藥藥廠,他是開發阿茲海默藥的。那他的交易員為了要獲得更多的資訊,就跟這個開發的博士去攀關係,甚至搞到親同父子的樣子。那他就是為了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所以他最後面真的就提早知道說這個藥不會過關。所以他怎樣?他本來買一大堆,他把他賣光;賣光就算了,他還放空。你說這個放空的決定會不會出問題?一定會出問題,他一定知道說這個會被查,就有機會會爆掉。可是就是覺得「不會是我吧」,有那種僥倖心態啦,所以還是做下去了。那最後面這筆就是有被查到,所以那個交易員就被抓去關,他剛放出來,今年還前年剛放出來。

那我覺得這個東西,只是說 SAC 他做的特別的名目張膽,然後做的特別厲害,才會成為一本書的主角。但是實際上這樣做的基金,族繁不及備載。我覺得這個是大家在業內心照不宣,不明說可是都已經知道的公開秘密,每個人都嘛是在拼誰的速度比較快。

一般散戶你能夠獲得最快的速度,就是從 PTT 的美股版裡面,那不然就是怎樣?他們去聽法說會吧。那法說會你要知道,法說會有大場跟小場,你如果是一些投資公司的,你可以申請到小場,更早就進去了。那你也可以在下單量貢獻非常卓越的狀況之下,透過券商去要到一些公司派的人,甚至直接來跟你報告他們公司的狀況怎麼樣。當然可能不會很明目張膽直接跟你講每個數字怎麼樣,可是他可以跟你聊的,反正之後會公開的,他就敢跟你講,當然還是抱持一個匿名的狀態。那你說這樣的東西在業界常不常見?太常見了。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要告訴大家一個故事,就是說你看,即便是一個天賦異稟的 trader,但是他知道要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市場活下來,他還是要去涉險,那何況是一般散戶?你到底有沒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有更多的優勢?你不要說只有跟身邊的朋友比,你要跟市場上的其他散戶比、你要跟一些論壇的散戶比,那你要去看一下就是你們獲得的東西。當今天看到某個分析,這個分析如果是你可以直接 Google 然後在第一頁就找到的,這個東西絕對是沒有用,因為絕對是 pricing 到市場裡面。

當然有時候你會說,有一個壞消息出來,可是他還一直跌。那一直跌可能未必是在反應這個消息,你懂嗎?可能就是,像今天的台股,今天的台股崩掉,那今天的台股崩掉也有些人講說是這個蘋果砍單,可是像我自己就不會覺得是蘋果砍單。因為蘋果的 14 賣不好,Pro 賣很好,這個早就都知道了,這個甚至是一兩個禮拜前就知道這件事情。那甚至更快一點的,在上個月就知道了,因為就是有些人可以先知道說 A16 跟 A15 的下單狀況,我從下單狀況我都知道蘋果對於銷售的預期管理是怎麼樣。所以早上一個月前就有人知道這件事情了,我不覺得是在反應蘋果這個,我反而覺得是央行的外匯控管這個。

那只是這個央行的外匯控管,你說一定有人先知道嗎?那這個先知道的有沒辦法在這邊賺到錢?其實也未必,他可能沒有想到說市場會這樣子去反應。所以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消息,都會有人比你早一步。就如同我們前面那個躺平理論,就是你再賺多錢,都有人比你賺更多的錢,所以那個競爭是一個無止境的。

那今天台股這個崩殺,我覺得跟央行的外匯控管說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就是他知道要被控管,趕快把你的部位砍一砍、賣一賣。但是如果說你去比較同儕,你說其他新興市場,好像今天韓股他們也是破底再往下探,可是他們沒有外匯控管。所以好像,如果你拿韓股比較的話,搞不好台股就不是在跌外匯控管,搞不好只是新興市場就一起殺。所以我們未必可以知道說,就是市場現在到底是在反應什麼樣的東西,這個很難去界定。那一般只有那種真的非常決定性的,像什麼新藥的解盲,這個你先知道它一定會對你有一些優勢。那可是像這種其他要有一點那種敲邊鼓的,他未必會直接在股價裡面就做出你想要的那一個反應。所以獲得更多資訊,其實不代表說你在績效上面就一定會變得更好,不過就是在勝率上,我相信一定會稍微提高,就長期看你一定會發現你的績效會稍微好一點,就比那些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人。所以大概這樣子。

好,跟大家分享一下。那你可以在我的那個股癌傳送門,就是我們的連結欄跟 Facebook、Telegram 貼文下面,那個傳送門裡面除了 Podcast 連結,又有書單連結,找到我有推這本書,然後跟我其他推過的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拿來看看。

好,那這邊接到第二個,我最近看到一個影片,我覺得很療癒,就是 CNBC 去訪問華頓商學院的 Jeremy Siegel。Jeremy Siegel 對 Fed 的吐槽呢,其實就是我們上一集節目,然後跟過去幾集在講的東西,所以與有榮焉,就是不是只有我們台灣的一個小散戶這樣想,那一個華頓商學院的知名教授也有類似的看法。

就是說你 Fed 就已經 behind the curve 了你知道嗎?你之前升息就升太慢,那你真的看到原物料的價格都已經崩了,你還是要繼續升息,你現在又是另外一個 lag。你前面講說通膨是暫時的,那你不升,lag;然後現在原物料都已經崩了,然後你還一直升,第二次 lag。然後甚至去放一些厥詞,就是說什麼要把經濟打下去,要讓大家感受到痛苦。

那我就在想說是只有我覺得怪怪的嗎?難道只有我覺得嗎?就寫了梗,然後別人就說對,只有你覺得,他們覺得說 Fed 就是象徵權威,所以我們就應該要聽 Fed 的。可是你說 Fed 跟你講說通膨是暫時的,那時候多少人跑出來擁護他?你不要說美國的,台灣的一堆講財經的也是出來擁護說就是這樣子,你們講說不是暫時的你們都是在唬爛的,那最後面就證實就不是暫時的。

有些人可能會跳針就講說那個年增率是暫時的,廢話,就是一個數字遊戲,可是問題就是通膨數字上去就很難下來,你很難只要把這數字打下來,那個物價僵固性是很難去把它降回來的。最重要就是那個年增率要回來,廢話,基期高了,他當然是會下來。所以我覺得有些人就是這樣子,他可能看到了一個有權威的人物,他就會景行行役,相信權威這樣子。那我們可能是比較有那種懷疑論者,所以會覺得奇怪,你要夠說明理由,有些東西我覺得怪怪的。

我就直接講出來,就是說,奇怪,為什麼要去把經濟打殘,然後讓大家失業去降通膨?這是一個手段沒錯,只是問題是,通膨的來源是中國的供應鏈、通膨的來源是烏俄戰爭,所以這個治療的方式有點怪。而且這有點像是,你知道你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你就選擇去犧牲另外一群比較可憐的人,就這些薪資階級。他好不容易薪資有去跟上通膨的速度,結果現在你是希望說把大家打進去失業裡面。我就覺得說美國會不會產生社會暴動?就一直這樣搞下去,會不會大家會出來抗議有什麼的?可能真的會看到。

就是聯準會的一些決策,讓我覺得自己很像在中國市場的感覺,就是 2015、2016 的那時候做滬深的那種感覺。反正上面的領導說什麼,那就是怎麼樣,領導不希望你漲,那就不准漲。這個美股只要一反彈,哪一個行長就要出來放話:「我們不希望看到股市長長,這個 Fed 他不希望看到、Chairman 不希望看到……」這啥小?就出來放的話,然後股價就跌破,這到底是他媽啥小?所以這些人是手上是空單是嗎?還是怎麼樣?我覺得這會讓大家產生很多問題。

那 Jeremy Siegel 所提到的東西,就是非常切中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所以大家可以找這個方式來看。

我覺得現在股市就是太詭譎,進入到一個真的是沒有什麼人看得懂的時期。就是你今天看了一些分析,然後明天看了一些分析,就發現說好像每個人都不停地被打臉。然後當今天看起來有一個架構出來的時候,那突然聯準會又突然放個句話,整個市場又被改變,比較困難一點。

我覺得近期的最佳策略還是維持 long-short 配置,就是你盡量的去把 beta 給沖掉,不要受到太多大盤突然間崩殺的影響。當然在反彈的時候,你也會因為這樣少賺一些,可是你在這種市場劇烈震盪的時候,會感受到睡得好、吃得暖、各個情緒精神好。這個是我近期的感受,我在今年第一季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痛苦,因為那時候滿手都是多單,然後現在就是有 long-short 配置,就覺得舒服很多。雖然美股還是以多單為主,但是因為加進去的台股部位,是以 long-short 對作的方式,所以在大盤崩跌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多的感覺,所以還算 OK。

那你說這個 long-short 什麼時候會把它切掉呢?其實有很多人他是長期都這樣做,一些 hedge fund,或是一些台灣的專業交易人,他們其實長期都是 long-short。就是我今天只要買一塊錢多少的多單,我就一定要配可能等比例的空單。這個目的意思講,就是說我要去避免一些突然間的崩殺,對我部位造成的破壞。

那講白一點,去開 long-short 也是因為可以做更多的槓桿。如果你今天是只有做 long only 的話,就是 100% 部位,那你開兩倍的槓桿、200% 部位,代表你回吐也是兩倍,很痛。可是如果你今天是開 200% 的多單,然後配 100% 的空單,這樣就是承擔一個大盤的風險,一個 beta,那你可以獲得 200% 的獲利,就如果說你的選股方向是正確的話。所以是會這樣配。那有些人可能更激進,可能 3:2 或是更高,就是槓桿是開更大,可是他實際上承擔的下檔風險,是比如果多單的來得少。

我覺得這個策略在今年真的是 MVP,他真的是幫助我度過了很多的難關這樣子。那我自己當然是會觀察說什麼時候可以把它解掉,因為我不喜歡握著空單的感覺。就是有些人他是長期都會做 long-short,只是我一直以來都是以多單為主,因為我覺得這樣賺錢才快,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節奏。所以我覺得應該還是會找機會把它解掉。那這個解掉的關鍵點可能會發生在下一個反彈出現,假設有回踩並且沒有破前低的話,就會開始把它解掉。那如果沒有回踩怎麼辦?我覺得這個比較尷尬的劇本。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可能就是一路上慢慢地去把它解掉。但是我會希望自己的部位還是以多單作為主軸,因為這是我的經驗告訴我我要這樣子做。

其實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反映他的經驗,就是你遇到一些壞事之後,你可能下次就會變得更保守。所以像這一次的股債匯三殺,那就會讓很多人可能覺得市場上看起來唯一的燈塔是美元,所以就去做多美元指數、去換美元,然後存美元定存。這個是很合理會這樣思考,但我可以大膽的猜測,我覺得這群人就是下一個烙賽的。我覺得最後面可能是吃到匯損,然後外加又沒有吃到市場的反彈、沒有吃到債券的反彈、沒有吃到股票的反彈,我覺得他們就是下一群人。

就是每次在市場很好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有一群人去追捧某個東西。然後之前可能美股 11 月狂漲的時候,你就會看到 PTT 上面就有人講說:「台股給這些法人玩,我們不要玩的,我們去美股。」然後美股 11 月就是高點,然後後來台股就是晚兩個月是高點。就是當大家在吹捧某個東西的時候,那個東西可能最後面就會出問題。那現在大家在吹捧美元,你說美元會出什麼樣的大問題?好,就算美元沒有動好了,給你 2% 定存,可是你這個錢,你上次賣股票換過去,搞不好你就錯過後面股票的反彈,那個反彈可能是比這 2% 多很多的,或者是很錯過債券的反彈之類的。

像我自己觀察,我就會覺得市場上最大的機會,而且是最穩健的機會,應該是出現在債券。我認為是債券,因為債券跌到整個爛掉,其實很多爆爛的東西,就是之後爆幹強的東西。像是原油跌到負值,那個就是後來最強的東西。像是現在的科技股跟新創,還有一些可能 SPAC IPO,那些東西跌到谷底去,可是它可能就是之後最強的東西。就是蠻多時候都是這樣,物極必反,極盛轉衰,極衰轉盛,那可能是一個類似均值回歸這種感覺。

所以我覺得那個機會,它會在很慘的東西上面。那現在最慘的東西其實不是股票,股票可能就是回到 2020 年的位置。如果說你今天看債券,你看一下 BND,你看一下 TLT,它是已經跌回娘胎了,它是直接把它崩到整個爛掉,崩到整個如果說你用通膨調整的數字來看的話,它可以直接講說甚至是可能 10、20 年來沒有為你帶來任何報酬的這種程度。那我覺得債券可能會是下個機會之所在,不管是美國公債、公司債。那這個可能比較複雜一點,一般的投資人碰不到。那沒關係,你就可以稍微觀察看這種氣氛,那我覺得機會會在這邊。

那當然股票一直都是在估值的低檔,我覺得股票就是有很多機會,只是可能最甜的東西會是在債券這邊。然後你現在看到很多人在壓美元定存,我相信半年、一年後,可能大家想法也會不一樣。就像是 Stanley Druckenmiller,我們在幾個月前的訪問有跟大家提到說,這個傢伙跟你講說反彈之後要開始用力空。那他同時也提到他說,很難想像他在幾個月內不會開始空美元。雖然他可能現在在空就被軋了,可是你就要知道說很多人早就已經預判你的預判了,他早就知道說這個美元這樣上去,他不會是常態。只是在後面可能隔了一個陌生段,他也被軋到,然後現在他這個空單,之後面會成為最大的贏家之類的。

因為他大多數人都在跟你講美元定存,今年辦公室最火紅的話題可能開始變成美元定存。那這個地方,我覺得就會是一個稍微要小心一點的地方。就是在股債市場裡面,很多時候是要反人性的,大家都覺得哪裡好,要往那邊去的時候,那個東西可能已經來到他的最高點。大概這樣子。

只是說,如果之後新興市場真的出現一些危機、歐洲政府出現一些危機,避險需求大增,美元會不會再加一波衝?那也都很難說。但你說這時候會不會選擇把錢壓到?我覺得還是要回歸那種 CP 值的問題,就是你同樣一筆錢,那一樣只能夠鎖三年都不能動的話,你會選擇放在哪?我覺得大家用這個方向去思考,可能會比較容易看清一些事情。

好,接下來我們進入 Q&A 的部分。

第一位,**十拍新手爸爸**

他說:「嗨股癌,我是一個新手爸爸。記得你有說諾亞很早就送去托嬰中心,送去之後夫妻的生活品質大大提升。那我想請教你,大概是諾亞多大的時候送去?在托嬰中心會常感冒嗎?」

大概一個月多就送去了。那托嬰中心會常感冒嗎?很常感冒,基本上幼稚園、托嬰中心就是練蠱場所,就大家會一直感冒。可是一直感冒其實是好事,就增加小朋友抵抗力,他早晚都是要感冒的,所以早點有這個抵抗力也不錯。我覺得是這樣,當然可能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有些人決定說要把小朋友一輩子都鎖在家裡,可是他之後可能也是會生大病,他總是要跟社會接觸的,所以看各個家長怎麼樣規劃吧。那我是覺得小朋友本來就是很容易在那邊互相傳染或什麼的,在我的認知上,我覺得是去增強免疫力。

下面一位,**7W777**

他說:「股癌大超級帥,不知道有沒有掌握到原文精髓嗎?之前有提到選股老師的事情,所以現在坊間很流行的 AI 選股其實也是一樣的嗎?那這樣來說,在股海中唯一的聖杯是不是就是 buy and hold?想多聽股癌大通往財富自由的故事,拜託選我。我先吹捧祝您一家平安喜樂。」

這個 AI 選股其實很多時候是工人智慧,那個標榜是人工智慧,那其實就是工人智慧。他其實就是單純的把一些數據量化出來排列而已,那你說這個是 AI 嗎?我覺得跟 AI 一點關係都沒有,很多東西去扯 AI 的,其實都是跟 AI 一點關係都沒有,好不好?就是我覺得他至少也要有那種自我修正的能力,然後也有這種即時回測的能力,他還可以稱之為 AI。很多只是按照什麼本淨比排列、本益比排列,然後就說自己是 AI,這個全部都在唬小的。

然後再來就是說,股海中唯一的聖杯是不是 buy and hold?沒有這種事情,股海中有非常多聖杯,各種方法都都可以做。像這集就有提到說,有些人是在做 trading,他根本就是不屌 buy and hold 這種東西的,照樣賺錢,所以各種方法都可以做。

然後下面講說是怎麼樣通往財富自由?這個不是節目好像在二十幾集左右就講過嗎?財富自由是一個很虛幻的字,那個是賣書的時候特別好用的字。但是實際上,你說財富到底有沒有自由的一天?我必須說這個是取決在你的物慾、跟你的收入、跟你的資產大小,其實沒有正相關。我覺得其實是物慾的調整,那你再怎麼樣有錢,可能都會覺得自己很窮。

然後再來就是,我們的社會很變態的一點,就是不管你多有錢,都找得到你那個等級的消費品。你現在可能可以買五十萬的車子,可是當有錢一點,你就會買一百萬的,然後買兩百萬的,然後之後面就會買八百萬的,然後之後會買一千二的,你就買麥拉倫的,然後之後面就買勞斯萊斯的。你永遠都找得到可以去消費的東西,所以重點是你的物慾有沒有控制住。然後控制住,你可能才可以說自己是財富自由。可是問題是,那也只是一個當下的狀態,你今天如果在突然生兩個小孩,你可能又財富不自由了。

所以財富自由這種東西,我覺得是一個放在大家心裡面,然後讓你可以去取暖,然後有一個東西可以追求,好像生活中產生一些目的的一個詞。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暫時性形容你現在狀態的用字,它並不是一個保證,並不是說什麼我現在已經達到了財富自由、我已經是 FIRE 族了,這輩子就穩了。那像那些可能做股債配的,今年遇到股債雙殺,他媽的直接殺到爛掉,他突然要看醫生、他要賣股票,你說它這個財富自由的狀態是不是又被打掉?所以不要覺得說人生真的可以做到那種放置 play,我做了某件事情之後這輩子就終身無虞了。其實我覺得沒有真的無腦的東西,都是要用腦好不好,就即便是已經進入退休狀態了,還是要去用腦,因為可能世界上會發生一些戰亂、可能有一些疾病、饑荒什麼的。所以財富自由是一個聽聽就好的字,不要太認真看待它。

下面一位,**挖喜林老師**

他說:「我老帥,早一年收聽,現在應該成為前三趴了。」

好喔。

下面一位,**Memory's World**

他說:「股海明燈,想問大大關於期貨轉倉的事情。有打算長期投資台指期,想問問我都是買近月期貨,想詢問近月跟遠月分別有什麼優缺點?那另外轉倉是手動平倉再買進,還是利用價差單的方式轉倉?那些來的都來,祝大大投資路上風雨無阻,一路賺到吐,然後沒人打的倒。謝謝您。」

我都是買近月期貨為主,然後之後按月轉。但是有時候我也喜歡一部分放在遠月,就是說放在次月,然後再轉下下個月,所以我會有兩個部位。但我覺得沒差,那個就是單純自己的配置上會這樣放,其實甚至說全部換成近月或全部換次月,我覺得也沒差,流動性的影響其實沒有很大。但如果你放到真的遠月去,什麼三個月、六個月、或是一年後的,那個流動性就會有很大的影響。但那個流動性也只是一個暫時的你知道,就是你可能看現在掛單沒有東西,可是其實他有在造市,你只要掛在中間價附近可能都會被掃掉,它也會被掃掉。

其實你放這種很遠月的東西,就要注意說,如果你保證金不夠的話,遇到市場的極端行情,好像是那時候在做這個 span 雙銷的,他們就是保證金不夠,那市場極端行情,突然什麼漲停跌停,那個可能是一秒鐘、兩秒鐘的事情而已,可是你就被砍倉,你東西就直接他媽殺爆、殺在最低點,然後賠爛,這有可能發生。所以如果說你是什麼零槓桿、長期持有的,你直接買最遠月,然後你就不用轉倉,放置 play,可以這樣做。但如果是有用一些槓桿的,我覺得還是要以近月慢慢轉比較好。那我自己是近遠月可能會並持,但是不會持有到超過可能半年以上的東西,因為我覺得那個流動性就比較麻煩一些。那再來是手動平倉再買進還是利用價差單?都是利用價差單,絕對都是利用價差單,比較方便。但是有些可能,就一樣,追求自己操作,可能會希望說在一些極端狀況去撿到一些便宜的,他手動手倉也是可以。有些玩那個吞食天地機台的,就一定要開手排,他就比較過癮。

下面一位,**i-06**

他說:「我是松露薯條,好愛主委分享生活,以前創業的故事真的好有趣。為教師們吐苦水:假日平日晚上加班只能夠補休,但根本沒有時間補休。請假要拜託別人代課、代導師。那辦公室冷氣費自己付,文具自己想辦法用計畫買。一天演講五堂課,沒課時只能攤,還要被說沒課很爽。中午要看學生,寒暑假要研習開會。那這樣子有寒暑假有很過分嗎?我認同他有自由班嗎?」

就老實。所以我當然不會講說什麼老師就是很爽,就是怎麼樣的。我們只是前幾集會吐很多老師,是因為聊到特別糟的、那些把你放特別糟的老師。就也些說我們聊到一些壞理專,其實我們都沒有意要去打翻這個職業說全部都是垃圾,沒有這個意思。那還是要跟你講一下,因為很多人可能會以為說我們在講那些老師怎麼樣對待小孩不好的,然後就好像我們在吐全部老師,沒有這樣的事情。特別是我們節目比較少會跟你講一個那種非常絕對的言論,誰就是慣老闆、誰就是壞老師,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個社會就是很大,那一定都會有那種老鼠屎的存在,所以我們盡量就事論事,好不好?

那當然在一些經驗法則上,就是有些讓我們要政治不正確,也有那種這樣講,就是說其實我們的人類的行為是會去反映我們的經驗。在一些歐洲的晚上路上走的時候,你看到某些人在那邊……我現在講這個時候,大家可能心中反映的是什麼?膚色?錯,我不是要講膚色,可是你的心中就會反映出一個東西。我稍後會講年輕人,你在歐洲看到有年輕人聚集的時候,那個是危險的,晚上要閃開一點。就類似這樣子。所以我們今天遇到理專的時候,你要稍微小心一點,但是我們不是講說他都是壞蛋,不是歐洲年輕人,或者是什麼歐洲的特別膚色的人種,黑人還是黃人還是白人就是怎麼樣。但是有些經驗上,我們遇到的東西,會跟大家分享,但是我們絕對沒有要這種打翻全部人的意思。老師是很辛苦,這個我是完全認同的,也祝你順利。

下面一位,**塞豬米**

他說:「不知是該用寬限期,還是本利攤還的小家庭。來大您好,我們去年底買房自住,房貸有開一年寬限期,那目前快到期而考慮是否要再延長。因為覺得股市處於相對低點,如果不還本金,每月會多三萬塊可以定期投入大盤。(還本金每月投資金額只剩一萬)但又考慮這幾年經濟成長放緩,股市或許不會有顯著成長,不還本金會造成之後本金攤還的金額更高。有還本金未來還有機會可以用理財型房貸再借出本金投資。還請來大開示,哪種做法比較恰當?謝謝您,祝來大一家平安健康。」

他還滿有勇氣的,現在還有人會問我說要不要拿房貸去買股票,一般只有高點會問。我就想說奇怪了,還是有人敢問,很重,膽子很大。我覺得這題就是要看你的經濟狀況是怎麼樣。舉例說,如果你月薪 30 萬,30 萬都是你可以支配的,付掉 3 萬塊房貸還有 27 萬,你說你不要還這個錢,我會覺得很合理,非常合理。但如果說你的月薪就是 7 萬塊,那你每個月不還房貸,變成拿去投資的話,我會覺得你壓力會變超大,因為之後央行會再生息,那除了央行升息之外,再來就是可能工作的變化。

因為我們不能夠確定說,這波的 Fed 去打經濟,然後烏俄戰爭什麼,他會不會啟發連鎖反應?新興市場會不會因為這個匯率的影響,導致有外債的國家爆炸,然後形成連鎖反應?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你把自己放在非常緊繃的場域裡面,等於是在自殺。你的房產本身就開很大的槓桿,然後你還在額外的用這個房貸的錢出來買股票,我覺得它會對你的金流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其實你本來就可以每月投一萬,我覺得你就是每月投一萬塊就好了。除非說你今天是像我剛剛講的,你的薪水是很穩、然後是很多的,當然錢其實不要還是好的,因為台灣的利息還是很低,你去哪裡找這種一點多的貸款?對吧?一點多的貸款超級難找,你看美國的房貸一下是六趴。

所以錢很便宜的好處,就是說應該是要把錢盡量的貸出來投資。可是前提是在說你的金流不會爆炸的狀況之下。我覺得現在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時局,所以我會覺得盡量不要這樣子做,因為這個可能會對你心態上產生很多的壓力。當然如果我們單純用純粹理性的角度來說的話,我會覺得可以做,為什麼不可以?只是你要知道說很多東西不是用純粹理性可以解決的。就大多數在股災裡面後來會亂砍東西的,那都不是理性的決定嘛,可是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壓力就是很大。所以其實讓自己睡得好、吃得飽很重要。像我給你的這個主張,就是我會覺得還是不要這樣子做,因為最後面你會讓自己放到一個這種可能每天壓力很大然後吃不下飯的一個狀態。

下面一位,**吃倉鼠的貓**

他說:「很多信心喊話早知道。癌大吹捧吹。癌大去年前年都有 FOMO 措施,拿支股票扼腕沒有買到可惜。但今年缺一支沒買,每次都慶幸沒買,因為每一次都更便宜,要是半年前買了,今天就死去。扣了很多現金沒用,癌大這樣是不是代表今年就等於賺到很多錢了?沒有虧錢就是賺錢,想著想著就哭了。」

這題就是經典的時間軸的問題。就是每次在大崩跌的時候,你就會開始聽到現金為王,2020 年、2018、2015、2013 我都有聽到。就是當時只要市場大崩盤,就是說:「你看吧,就是不要投資股票,拿現金就好了。」可是那時候的現金你握到現在,那個現金是大幅的貶損;那時候股票你握到現在,股票是大幅的增值。雖然在當下那一年看,你握現金的是贏家沒錯。

所以我覺得有時候就是怎麼樣?人家講投資比氣長,講這件事情。因為你在最後出場之前,你都是沒有辦法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它是一個無限賽局的概念。我覺得大家要去認清這件事情。所以你今年都沒有買,然後你是贏家沒錯,因為現金看起來是最爽的,股票都在崩嘛。可是如果是兩年後,假設你都沒有買,然後到兩年後,這些有在買的,它搞不好是翻了一倍以上,但是你是握著現金的。兩年之後你反而是貶損的,因為現金是每年被通膨吃掉的。所以用時間軸不一樣來看,狀況就不一樣。

那我這邊給大家一個比較好進入狀況的思考方式,就你就想 AQR 它有去做一個調查,那個標普在去年高檔的時候,他們有研究說未來的幾年,標普的年化應該只有 4% 左右,那是在高檔的時候去做的一個設計。那現在崩下來,崩了 10%、20% 以上,那是不是這個趴數就會增加?可能下幾年 5%、6%、甚至 7%。所以現在去丟標普,你可以去想像它隱含的是有個 5%、6%、7% 的一個報酬率。

那你三月丟的時候,對,你現在套了,然後帳上是負的。可是假設之後回到新高的時候,其實一切都不再重要。你就可以單純想像成,你三月丟的 CP 值比較低,可是它還是丟入這個資產裡面。所以說其實投入是要……我們這種,怎麼樣,有錢就要慢慢的丟,慢慢的丟。它不是說什麼唯一筆投入,然後進去決勝負,然後拼到最後面,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做的。好,雖然在台灣很多追求全職交易的就是要去強調什麼十萬塊翻幾億,之後發現是詐騙,為什麼每個人都故事都一樣?每個人都是什麼三十萬、五十萬開局,然後變破千萬,真的這麼多人這樣嗎?好,思考這個問題。

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如果說你不是這種萬中選一的人的話,單純就是我的薪資進來,我有閒置的錢,閒置的錢要放哪裡?你就只單純都要去把閒置的錢找地方放。放房地產,房地產就是除了追求增值之外,拿去租別人,那就是一個租金收入。放股票,那就是除了殖利率收入之外,還有資本利得的收入,只是這可能是一個假設值,你要稍微去推演一下。放在債券,那可能就是一個固定的收益,在某段時間內之後,它就會給你這樣的一個錢。所以哪邊好就往哪邊放,就這麼簡單。那當然你今年沒有買到,你現在很高興。如果說一兩年之後,你未必會是高興的那一個。就如果說你還是要投入股票資產的話,就還是要慢慢地靠一些、靠一些這樣子。當然如果你自己是覺得有那種非常卓越的抓轉折能力,就是你是台灣的 Steven Cohen 的話,那當然你就 hold 到我覺得感覺會對的再打進去。只是有蠻多讓等等等,就是後面它什麼都不會買,因為永遠都覺得太貴。我大概這樣講。

下面一位,**動來超人**

他說:「UO 珍,唸過。」

下面一位,**五星吹爆**

他說:「五星吹到硬,再吹到射,再吹到軟。」這個留言真的很變態。他說:「想問一下主委,目前女友對於金錢的觀念很差,要怎麼跟他討論?我 30 歲、他 28 歲,目前他收入大概是 30 幾 K,但工作這幾個月下來存款只有幾千塊。我們也是學生,月入大概 25K,明年即將進入職場,我是中醫師。我覺得他花錢的觀念很糟糕,希望他存一些錢可以作為未來成家的規劃,但他只覺得我很快,把錢看得太重要。(反正家裡要花錢都有爸爸撐腰)那想請問到底是我太過擔心未來,還是他過得太舒服?股癌 PS:他身上還有大學四年的學貸沒有還,還有做牙齒矯正約 25 萬。平常約會開銷基本上都是我負責,買高級化妝品我也會贊助他。」

這個,我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雖然可能有點讓人家政治不正確,可能會被批評。你一定也知道我很尊重女生,我在家裡是怕老婆的這一種,所以我就單純講我的看法。就是看台灣的兩性關係,其實台灣的男生被賦予了很多的責任,台灣的男生被賦予了一個「你要結婚,你就要準備好房子、你要準備好車子」的這個責任。所以當今天你的女朋友願意跟你一起負擔的時候,恭喜你撿到寶了。可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上,他們會問這個男生:「你家有房沒?啊你有車?」所以責任其實是落在男生身上。

那當然,男生對於理財的觀念就會比較好一些,因為你要存錢。但是女生可能就是單純的,反正我現在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有多少錢我就把它花掉,他就不會覺得說我必須要去理財,甚至說談錢幹嘛,這個錢這個東西就是……它不就是生活的一個交易媒介?我們當然要享受生活。很多女生她可能在二十歲、三十歲……我講我自己身邊的朋友好,所以可能是個案,大家聽聽就好。可能在二十歲、三十歲,他們就是主張說要去周遊列國,然後這個錢存下來就是每年暑假、寒假都要出去玩。可是我身邊的男生朋友、我的同學,他們沒有人敢這樣做,他們可能偶爾去日本玩一下,然後住那種便宜的青年旅社,錢全部都要存下來。為什麼?因為要買房子、還要娶老婆。

所以男生本來在我們的社會上,就是會受到比較多的要求,因為社會的價值觀就要求你要做到這件事情,所以你的理財觀念自然會比較好。當然如果說你希望女朋友可以跟你一起負擔的話,這就是溝通,其實兩性關係最後面就是溝通跟忍讓,我覺得是這樣子。就是我們不可能說每個事情都講得開,最後面就是你有辦法忍過去,忍過去你們就可以天長地久,忍不過去可能就各走各的。

所以可能就試著溝通看看,就是說我們是有壓力的,我們要買房子、我們可能要買車子、那我們可能未來要規劃退休金、我們可能要有小孩,這筆錢不能只有我存吧?姐妹,不能只有我存吧?你要一起吧?

所以可能你們去規劃一個共同的帳戶,我覺得可以這樣做。就如果說有遇到這種可能不管是南方或是女方沒有財務觀念的,你們規劃一個共同的資金。當然自己的私房錢是要自己管,不要說什麼全部都放共同資金,然後要領出來誰決定,這個他媽很多都會吵架。我有我自己的錢、你有你的錢,我賺兩萬五,我丟 2500;你賺三萬塊,你丟可能也算是三千塊,或者你是女生,你不要少一點,丟兩千就好,類似這樣子。

這筆錢我們就是不能動它,我們就丟在那邊,然後可能這個錢就是拿去投入指數部位,或者說去丟各種比較穩健的固定收益產品,或者說拿去定存也好。反正這筆錢就是不要動它,這個基金就是未來的,可能小朋友要念書,還是說你們要買房要買車,可能就可以從這邊當成是他的頭期款之類的。這樣子是一個比較委婉的去勸女朋友說,你可能要把錢一起存下來,因為我們要一起建一個家庭,這比較委婉。

所以你直接教他怎麼財商、叫他怎麼樣存錢,然後還講說你只會享受生活,人家講說干你媽事、關你屁事。但是如果用這個方式,他如果都不願意出的話,很明顯的,他就是不想在這個家庭做任何付出。是不是我們就直接解決這個問題了?所以我建議可以採用這樣子的方式。

好,那這邊推薦給你。那這一集節目就聊到這邊,我們下一集再見,拜拜。